本組圖片由美國加州遊客拍攝於1988年2月上旬;1988年春節期間,這位美國客人赴北京拍攝。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3月1日,重慶海關在朝天門附近設立。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根據當年4月籤訂的《馬關條約》(日稱為《日清媾和條約》)中規定,重慶成為中國第一批向日本開放的內陸通商口岸。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日本在今南岸區王家沱設立了日本租界。同年,法國在今南岸區彈子石附近先後建立了水師碼頭和兵營。
民國十年(1921年),重慶設埠督辦處,任命楊森為督辦,籌辦市政。其時重慶市區範圍未定,權以巴縣城關即今渝中半島部分及原江北縣城附近一帶居民區為轄區。民國十一年(1922年),將商埠督辦處改為市政公所。民國十五年(1926年),又改為商埠督辦公署,拓展城區,開始進行城市建設。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不忍國權喪失、國民受辱的重慶人民,以王家沱日本租界30年租期到期和九一八事變為契機,開展了多次鬥爭。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中華民國政府頒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1月16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遵循遷都大計,交代屬下的文官、參軍兩處幹員,清點好中華民國印信旗幡等重要器物,連夜登船,先離南京而首途重慶;12月1日正式於重慶辦公。
從1938年春到1944年冬,日本陸海軍航空部隊聯合對重慶進行了長達六年多的狂轟濫炸,史稱「重慶大轟炸」,其地域之廣泛、轟炸之頻繁、死傷之慘重、罄竹難書。在如此災難下,重慶民眾絕不向苦難低頭的堅毅決心,令世界動容。
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重慶,隨後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為西南大區代管的中央直轄市,駐地亦設在重慶。1997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政府機構正式掛牌。重慶至此在歷史上第三次成為直轄市。
重慶,拍攝於1988年2月上旬。【攝影:Stan Godw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