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舊冰箱、彩電、洗衣機拿來賣……」曾經這樣的叫賣聲響徹山城的大街小巷,如今沒有了叫賣聲,卻有更多的人開始喜歡舊東西。
近幾年復古越來越成為了年輕人所追求的潮流,二手市場也成為新晉的炙手可熱之地。今年以來,無論是微博還是小紅書亦或是豆瓣網,董家溪跳蚤市場都成為全國網友推薦熱門。這裡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舊貨集散地,不同於閒魚、轉轉等網上二手市場的實用主義,跳蚤市場裡的的電視、風扇、音響、唱機……越老越值錢,原本默默無聞的市場也跟著老物件走紅起來。董家溪跳蚤市場也成為繼洪崖洞、鵝嶺貳廠等之後的重慶新晉網紅打卡地,引來無數遊客追捧。
市場走紅 攤主轉型賣「山城記憶」
從華新街輕軌站口出來,就能看到對面樓房外牆上四個醒目的字「跳蚤市場」,步行幾分鐘便可來到這個舊貨寶藏地。
記者看到,整個跳蚤市場是一棟五層高的建築,總共分為A、B、C三個區。其中,A區主要是電子產品、收藏品、日用百貨、發燒音響和手錶相機等物品;B區有電器、鞋類、箱包、收藏品等;C區則是廚具、家電和家居等比較大型的二手物件,還有一層樓主要是賣庫存積壓物資的。記者注意到,大部分來閒逛、淘件或者打卡的很多都集中在四樓A區。順著樓梯來到四樓,復古感迎面而來,除了滿眼的老物件,卡帶機播放的老音樂也讓人忍不住懷舊起來。攤位上擺著各式各樣的老手機,傳呼機,膠片相機、老單反也能在這裡淘到。
由於是工作日,雖然市場裡沒有人山人海,不過確有不少人來閒逛「淘寶」。好幾家店主告訴記者:「不要看現在人不多,到了周末趕場天,打擠得很!」記者看到,當天來逛市場的,除了一些年輕人,還有不少重慶本地人。
在閒逛時,一位重慶本地人和攤主討價還價,最終以30元購得一個花缽,「你看這些花缽的顏色、材質和做工,遠比現在市場上同等價格的好,我就買回去自己用。」這位買家稱,這種花缽在80、90年代很常見,幾乎每家都有,不過很多人換房搬家,就把這些好用耐用的老物件給扔了,實在可惜。
人氣攤位「山城記憶」的老闆陳凱告訴記者:「相對於年輕人,上了年紀的人過來買東西更加耿直,因為很多人是來這裡尋找小時候的回憶。」
陳凱已經在董家溪市場擺攤八年了,旁邊跟他一起擺攤的是他的阿姨。從默默無聞到如今的網紅之地,陳凱見證著市場的走紅之路,「最近一年才開始變得紅火,周末來的人特別多。老實說,大部分的都是看看熱鬧為主,買賣還談不上特別火爆。」
不過,董家溪跳蚤市場的走紅,也引導市場裡攤主的銷售方向作了相應調整。以陳凱為例,曾經他和大部分攤主一樣,主要賣一些二手花瓶,二手的碗。市場火起來後,來「淘寶」的客戶主要集中在老山城記憶的物件上,所以他現在也主要收集有年代感的、老重慶特色記憶的物品,如重慶以前的飯票、電影票、老照片等。記者注意到,舊相機和舊鐘錶也是這個攤位的特色之一。
帶火攤位 「網紅店主」生意做向全國
跳蚤市場裡的攤主們不怎麼會主動攬客,他們或坐著、或躺在涼椅上做著自己的事——彈彈琴,擺點龍門陣,如果有客人詢價,就回幾句。
在一家店鋪門口,市民楊女士正在因一個銅手壺的價格過高而猶豫,僵持了一下,店老闆決定「忍痛割愛」。楊女士說,自己喜歡逛跳蚤市場,多逛逛總能遇到對眼的。
在董家溪跳蚤市場裡,還「藏」著很多網紅店鋪,羅偉的店算得上一個。在他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自己的店屢屢登上年輕人們愛上的網站,很多外地人甚至慕名前來打卡。
57歲的羅偉本身就喜歡收藏,喜歡老物件,最先他不知道這些東西能賺錢,不過近些年,他手上的東西確實升值了,那些有著時光味道的黑白電視機、收音機、竹製小麻將……都成了搶手貨。羅偉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店主,「那些開民宿的、民俗館的,主題懷舊餐廳的,全部跑來我這裡淘老物件。」他說,有的來淘老物件的人確實是自己喜歡,有的就是為了開店所用,淘一些70和80年代的物件去作擺設。此外,還有一些年輕人來淘些小東西,部分美術系的學生也喜歡來找靈感。
如今,除了重慶本地的客戶,羅偉的生意已經做向全國各地,北京、上海、浙江……他手裡的老物件常常寄往全國各地。
羅偉稱,市場裡平時每天下午兩點到五點人特別多,主要都是年輕人,二三十歲的為主,「賺不了什麼大錢,主要賺人氣,畢竟現在大眾都懷舊嘛。」
考眼力碰運氣 50元收「尖貨」轉手可賣上萬
那麼哪些老物件值錢?記者詢價時了解到,主要還是看老物件的年代、品牌和完好程度。比如,一臺90年代上萬元的進口組合音響,價格遠不如一臺80年代的卡帶錄音機;再比如,一副雖然破舊,但是顆數完整的竹製小麻將則可以賣到500元。
大部分時候,市場裡攤主都是賺點差價,隨著淘老物件的人越來越多,日子也還過得去。不過,做這一行還是挺講究眼力勁,偶爾需要碰碰運氣。據說,曾經這裡一位老攤主錯誤估價,100元將手裡的相機賣給同行,對方轉手就以500元賣出。
除了碰運氣、考眼力,同時還講究積累「資源」。「收50賺兩萬的事情也不是沒有。」在市場裡經營了八年,做了近20年二手生意的攤主劉先生說,如果碰到有人將祖上值錢的尖貨當舊貨「賤賣」了,那就算是遇到了「天上掉餡餅」,「在這行做久了,做出名聲了,很多人要『出貨』的時候也會第一時間想到你。」
據悉,在董家溪跳蚤市場裡,諸如解放前的箱子,60年代的算盤,還受到各種電視劇和電影劇組的喜愛。
人氣漸增 市場租金上浮5%
跳蚤市場走紅之後,也有不少人看到二手市場的懷舊商機,他們中很多人都是利用周末的人氣來擺攤,還有人籌劃著進入市場從事老物件生意。
「加上周末來擺攤的,目前整棟樓大概有近300家商戶。」董家溪跳蚤市場經理劉正東告訴記者,2011年7月10日剛開業的時候,大概200家商戶都是從中興路二手市場搬遷過來的。他透露,在這個市場裡擺攤的有來有走,隨著近一年來跳蚤市場在網上走紅之後,來逛的人確實多了不少,特別是周末,趕集擺攤的熱鬧的很。
在記者實地探訪時注意到,在跳蚤市場的門口貼著一張6月底才張貼的通告,上面通知各樓層的租金統一上浮5%。「現在市場裡的正攤一個攤位租金400多元。」劉正東表示,除了正攤,市場裡還根據商戶需要,設置了攤位臨攤和攤位副攤。據悉,租金調整之後,像人氣聚集地A區的地攤租金就是220元,攤位臨攤和攤位副攤每月300元。 不過,劉正東多次強調,攤位租金並非是因為市場走紅才上調,「不是每年租金都會調整,考慮到市場攤主的實際情況,像去年市場的租金就沒有調整過。」他透露,市場開業8年來,租金總共上調不過100元左右。
■觀點
為何會火?市場存需求 社交平臺助力
為何重慶的跳蚤市場,在開業多年以後突然就火了起來呢?在採訪時,不少觀點認為,這裡面既有市場需求,同時也有社交平臺的助力。
重慶歷史文化名城專委會秘書長、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教授吳濤談到,在物質生活愈加豐富的現在,人們越來越追求精神上的東西,對具有年代感的老物件,老藝術品,就有了一種情懷。此外,市場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跳蚤市場的走紅。他稱,現在重慶有一百多家博物館,很多都在徵集文物,同時也需要這些老物件,此外,也不排除一些商業上的需求,比如一些主題懷舊場館的布置,或者高價轉賣拍賣等。
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蔡尚偉認為,像重慶董家溪跳蚤市場的爆紅並不是偶然,裡面有著多方面的因素。他提到,重慶近年來在旅遊市場的發力,已經成為現象級城市。此外,新媒體時代視頻傳播的流行加速了,視頻的直觀感受也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跳蚤市場自帶懷舊風的特點,加上現在復古情懷的流行,因而在社交媒體上受到關注,從而吸引到更多遊客。蔡尚偉強調,新媒體的特點就是發現與推動,這也是網紅打卡地爆紅的重要原因。
「舊物件在跳蚤市場售賣交換,在國外市場也一直普遍受到歡迎。」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蒲永健認為,董家溪跳蚤市場的走紅,網際網路傳播起著重要作用,他說,特色產業特色市場經過傳播,火起來的關鍵還是在於特色。
■建議
熱度如何持續?規範市場 整體包裝 突出特色
移動網際網路讓曾經默默無聞的跳蚤市場成為今天的「淘寶天堂」,若要保持熱度還需要從哪些地方下功夫?
吳濤認為,董家溪市場要生存下去,要做出活力,還是需要以市場為導向,「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規範市場,將仿製的、偽劣的老物件先清除乾淨。」他直言,這就要求買家賣家都要有職業道德,對行業有敬畏感,「想要可持續發展,必須對跳蚤市場加以監管,加以規範,建立買賣雙方的信任。」
蔡尚偉則建議,跳蚤市場要持續「長紅」,一定要創新,有創意。他認為,網紅地本就因為其特點和新奇感而受到關注,所以應該取長補短,保持本身特點的同時,還要不斷加入流行元素,從不同角度不斷創新,更加突出特色,保持特色,「當然,如果想走得更遠,就需要系統的策劃,以及專業的推動。」
蒲永健則提到,董家溪跳蚤市場如今已經走出了第一步,要走好下一步還是需要整體在特色上做足功夫。「喜歡光顧跳蚤市場的,一般是財務自由有品味的人群。」他建議,線下可以從打造文化平臺和休閒平臺方向做持續性規劃,將市場往都市休閒旅遊平臺方向發展,聚集更多名家名店。
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談書 實習生 黃維正 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