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飄來陣陣甜香,
伴著孩子銀鈴般的歡笑,
一切,
都是那麼熟悉的味道。
你還記得嗎?
曾甜化整個童年的
手工薄荷糖。
↓↓↓戳視頻,走進「手工薄荷糖」工藝
馮求良老人今年已經八十有餘了,在手工薄荷糖製作方面他可算是「專家」。六十年製糖,一甲子堅守,他不斷改良傳統製糖工藝,製作的手工薄荷糖口感獨特,遠近馳名,不僅留存在當地許多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裡,每到年關歲末,前來定製手工糖的客人更是絡繹不絕。
馮求良
從兒時的耳濡目染,到年輕時的養家餬口,再到如今的守藝傳承,薄荷糖串聯了馮求良老人的一生。
由於品質過硬,馮家的糖總是供不應求,「有時候製糖一站就是一整天,甚至連過年時還堅持著。」對此,家人有過埋怨,但馮求良說:「大家這麼愛吃我們的糖是我們的福氣,為了將這份甜蜜傳遞,再累也值!」
「手藝即守藝,守藝先守心。」
匠心糖心,守藝不易。一顆薄荷糖化在嘴裡,勾起的是時光的記憶。童年遠去,記憶模糊,但薄荷糖的味道依然縈繞在鼻息之間,成為生命裡的味道。這些味道的延續都是源於「手藝人」的堅守與傳承。
「手藝的東西都是很累,講究時間和操作,這個糖一定要做好,糖藝一定要傳承下去,這樣子啊,以後還能吃到這個糖的味道!」如今,馮師傅將這門製糖手藝傳給了兒子,希望可以將這份「記憶裡的味道」永遠傳承下去。
「晾熬之間皆為功,
一拉一剪盡人情。」
你還記得哪些小時候的味道呢?
快來留言
跟我們一起分享吧!
中國守藝人
「磨剪子嘞~戧菜刀……」曾幾何時,窗外悠長、洪亮又富有節奏感的吆喝聲從遠處慢慢靠近,又漸漸消失在囂雜的城市中。他日偶遇,總會喚起塵封已久的童年記憶、歡樂與驚喜……
相比於卷帙浩繁記錄下的中華文明史,傳統手藝更像是一種微觀的存在。它們在縱向的歷史進程中,總是被寥寥幾筆帶過;又在橫向的遼闊幅員裡,隱身於街頭巷陌。它們看似微小,卻並未缺席每一次文化的演進;它們看似傳統,卻因手藝人的不懈改進而歷久彌新。
「京彩臺灣」《中國守藝人》專欄,連續播出由網易傳媒發起的「中國守藝人」紀錄片大賽中的優秀作品,從手藝人的故事中,了解中國手工藝行業現狀;從物件和製作物件的手藝人角度,窺見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