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木:語言是一個魔鬼 | 鳳凰副刊

2020-11-30 鳳凰網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讀書——讀語言世界

文/金克木

我從小到老學語言一種又一種,興致不衰,但是沒有一種可以說是真正學會了,自己嘴上講的和筆下寫的中國話也在內。語言究竟是怎麼回事?越學越糊塗。就廣義說,語言是交流信息的工具。那麼動物也可以說有語言,甚至植物也在互相通過香氣之類中介交流信息。太陽、星辰、河外星系都在不斷地向我們發信息。但是語言總是指人類的語言,這不僅僅是中介或工具。人類社會創造了商品,卻又產生所謂「商品拜物教」。是不是有「語言拜物教」?不敢說。人能創造工具,但工具一被創造出來,它就獨立於人之外。好像上帝創造了人以後,或則說人創造了上帝以後,被創造者就不完全服從創造者,創造者就不能完全認識被創造者了。於是被創造者往往還會支配無知的創造者,創造者會受被創造者支配而自己不知道。這個創造者和被創造者(創造物)的關係是人類對自己所創造的世界的關係,也是自然界對自己內部創造出來的人類的關係。人類語言是特殊的工具,是特殊的通訊工具,是特殊的交流信息並能指使行動的中介。一個人對自己講的話也不能知道它的全部意義,就是說,只能知道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不能完全知道別人聽了以後所理解的意思。一句話講出以後就不屬於講話的本人了,也就是獨立出去了。這好象人類創造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都不能由自己意志去支配它們一樣。浮士德召了魔鬼來,就得受魔鬼支配。問題在於他和魔鬼之間訂下的是什麼契約。這往往自己也不知道。語言也可以說是這樣一個魔鬼。到現在我們還沒有弄清楚,究竟和它訂下的是什麼樣的不可違抗的契約。弄清楚了,我們便能支配魔鬼了,也算是得救了吧?

我小時候讀過梁啓超在小說《新中國未來記》中譯的拜倫的《哀希臘》詩的一段,至今還記得:

「馬拉頓山前啊,山容縹緲。

馬拉頓山後啊,山波環繞。

如此好河山也應有自由回照。

難道我為奴為隸今生便了?

不信我為奴為隸今生便了!」

這大概是從日文轉譯的,很不準確,但仿佛是拜倫化身為梁啓超用漢語曲調重寫的,寫給清朝末年的人讀的。當時英國詩人拜倫的聲名從歐洲各國一路響到了日本和中國。蘇曼殊的詩句有「獨向遺編吊拜倫」。魯迅的《摩羅詩力說》現在更為大家熟悉。可是拜倫的詩卻長期沒有譯出多少。等到出來了很忠實的翻譯時,拜倫的詩已經不能那麼激動人心了。

郭沫若譯的歌德的《浮士德》的開篇獨白那幾句,我小時候讀過,也至今還記得:

「哲理呀,法律,醫典,

甚至於神學的簡編,

我都已努力鑽研遍;

畢竟是措大依然,

毫不見聰明半點。」

這像是郭沫若自己化為歌德用漢語寫下的。可是後來的較謹嚴的翻譯卻不像這幾句容易為我記住。這也許是先入為主吧?

梁譯拜倫有點像曲子,郭譯歌德有點像順口溜,都不像翻譯,不用對照原文也能想到是譯者重作。魯迅和周作人譯的《現代日本小說集》就完全不同。那分明是日本人在說漢話,或則不如說是我們可以從漢文讀出日本話。這也是我小時候讀過至今印象還深的。這有點像鳩摩羅什和玄奘翻譯的佛經,讓人由漢文讀出原文。舊譯白話《新舊約全書》也類似。這是叫中國讀者用漢語講外國話,同梁啓超、郭沫若叫外國人講中國話恰成對照。兩者各有千秋,都不像現在流行的翻譯。

我舉幼年所讀書的例子,想說明語言和文體能顯出不同花樣,使知道世界不多的孩子發現不同的語言世界。實際上不僅是不同語言、不同文體能表達或使人感到不同世界,整個語言就構成一個比我們直接由感覺得到的大得多的世界。例如一間「房子」、一個「人」,我們決無法同時見到對象的全面,但語言卻使我們不經過拼湊就得到一個整體。夜間望天上的星可以得到一個感覺世界,由銀河、星座等說法又可以得到一個有組織的由語言表達的世界。語言世界不是一個獨立自在的世界,卻是一個可大可小超過一個人直接感覺所得的世界。這是人類的一個個群體各自共同創造的,有變化的,有複雜系統組織的,大小不定的,大家共同而又人人有所不同的世界。嬰兒生下來先進入感覺的世界,接著一步步進入語言的世界。一座舞臺,一眼看去是一些不同形狀和顏色的東西,只有語言能說出其中的門、窗、桌子、椅子、人等等。走出劇場,不見舞臺,用語言能複述出來,喚起或則再造印象。從來沒有直接感覺到的東西也能經由語言而知道,例如地上的南北極或則天上的「黑洞」。我們感覺所得的是一個零碎的、片面的、系統不完全的,得不到整體的世界,但我們所創造的語言世界卻總是一個有組織的世界。它不如獨立於其外的世界那麼大,但它總是比任何一個人所能感覺到的世界大。每一個人都在一個或大或小的語言世界之中。彼此處在一個共同世界中,但各自的世界卻是交錯的,不是等同的。缺少聽說語言能力的人、動物、植物以至無生命的物體之間的交互傳達信息關係不屬於人類語言這個層次。對一般人來說,一個人既生活在一個現實世界中,又生活在一個大家共同而又各有不同的語言世界中,無論如何出不去,自己困住了自己。不可言說的世界也是不可思議的世界,是另一回事。

語言化為文字,換了符號,成為文本或一本書,又出現了另一個語言符號世界。書本世界不能完全符合口語世界。書本被創造出來以後自成一個世界,自有發展並且限制了進入其中的人。人進入書本世界以後常常通過書本認識世界,和通過語言認識世界一樣。這個世界對一個人來說也是可大可小的。它不是一個人單獨創造的,也不是人人相同的。

人類除現實生活的世界外還能通過自己的創造物認識世界。人所創造的通訊(交流信息)中介不僅有語言和書本,還有藝術和數學等,各自構成不同的世界。語言和書本的形態也不止一種,所以可以說一個人可能生活在幾個世界中,確切些說是在他所認識到的幾個世界中。當然這幾個世界都出於一個世界,但又和那原始的世界不同。一個小孩子和一個天文學家同時看的天是一個,但兩人所認識的天彼此大不相同。小孩子只見到一個天,天文學家見到了兩個天:一個和小孩子所見的一樣,另一個不一樣。講共同的天的語言彼此才能通信息。天文學家講天文的語言,小孩子不懂,他還沒有進入那另一個世界。藝術和數學等等也是這樣。不同的語言說著不同的世界,或則說是宇宙的不同世界形態。所有的各種世界本身都是開放的,但你沒有進入那個世界,它對你就是封閉的,似存在又不存在,沒有意義,你從中得不出信息。任何人都能看見一個數學公式,但只有進入那個數學領域的人才認識那個公式,其他人只見到一排符號,站在無形的封閉的世界外面,不得其門而入。

由此可以說讀書是讀一個世界,讀一個世界也好像讀一本書。後一句怎麼講?是不是可以這樣說:看一本書要知道它的意義,也就是書中的世界。讀世界也要知道它的意義,也就是這個感覺所得的世界中的世界。這同聽人說話一樣,不止是聽到一串聲音,還要知道其中的意義。若是聽到自己所不懂的語言,那就不懂意義,收不到信息,或則說是沒有進入其中的世界。認識一個人也是這樣。對不認識的人只知道外形,對認識的人就知道他的或多或少的事,也就是這個人的世界。嚴格說這只是自己所知道的那一部分,是自己組合起來的那一部分,不是那個全人。因此聽話、讀書、認識世界都不能不經過解說。看一幅畫和聽一支歌曲也是同樣。這都要經過解說而進入一個世界,也可以說是由自己的解說而造成一個世界。解說不能無中生有,所以有來源,有積累,有變化,也可以不止一種。這些都可以用讀書來比譬。從一個個字和一個個句子結合讀出整個文本的內容,也就是由解說構擬出一個世界。有各種各樣語言(口語、書面語、數學語言、藝術語言等),有各種語言的世界。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多層次世界中;有的人的世界層次少,有的人多。

我幼年時到手的書都看,老來才明白這是對五花八門的世界發生好奇心,想通過書本進入一個又一個世界。幾十年過去了,仍然覺得不得其門面入,卻還是想由讀書去讀各種世界。這真是如《楚辭》的《九章·涉江》開頭所說: 

「餘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可惜我把語言世界、書本世界、藝術語言世界、數學語言世界、感覺所得的現實生活世界等弄混淆了,沒有分別不同層次,只知其同,不知其異,更沒有知道解說的重要,不知道所知的世界是個經過解說的世界,好比經過注釋的書,而且對解說也還需要經過解說。由此我一世也未能解開世界的九連環,不知道這個連環的整體。我只明白了所處的是一個不能不經過解說的隱喻世界。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

《書讀完了》/金克木/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07

>>>>>歡迎關注鳳凰網讀書頻道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作為巨蟹座的楊貴妃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個人命運與國家興衰的密碼隱藏在一個一個歷史細節中。本書透過汗牛充棟的史料,講述了楊貴妃那些盪氣迴腸的故事。作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楊貴妃之名可謂是婦孺皆知。千百年來,她和唐明皇李隆基之間感人的愛情故事藉由詩歌、戲劇、小說、影視作品等形式不斷傳頌,博取了無盡的同情和眼淚。
  •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12+1――「選一個數字」《紐約時報》(1963年10月)在最流行的關於13的理論中有一個理論根植於數學原理。由於12被長久看成是完整或完美的化身(奧林匹斯山上有12位神,黃道有12宮,一年有12個月、耶穌有12位使徒),所以「12+1」被認為是「完美加上一」,變成一個不確定、難預測的數字。從而引發了這樣一個疑問:為何12是完美的化身?
  • 與毛澤東有關的流行詞語 | 鳳凰副刊
    孺子牛「孺子牛」一語最早見於《左傳・哀公六年》。毛澤東這個講話之後,「班長」這個詞在中國共產黨的詞典裡就多了一個義項:統領班子的人。特別是中共取得政權之後,就約定俗成了:「一班人」指中共黨委,「班長」特指黨委書記。花崗巖腦袋民間有「榆木疙瘩腦袋」之說。「文革」中「花崗巖腦袋」一詞流行。把「花崗巖」與「腦袋」兩不沾邊的東西弄在一起,組成一個新詞,不簡單。
  • 金庸:月下老人祠的籤詞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杭州有座月下老人祠,那是在白雲庵旁,祠堂極小西洋人的辦法卻比我們魯莽得多,他們有一個丘比特,是個頑皮小孩(有時甚至是盲目的),拿著弓箭向人亂射,哪一對男女被他一箭射中,就無可奈何地墮入情網。相較之下,我們的月下老人用一根紅線溫柔地替人縛住,還有簿籍可資稽考,顯然是文明得多了。月下老人的故事流傳全國,然而除了杭州之外,其他地方很少有這位「天下婚姻總管理處處長」的廟堂,倒很奇怪。
  •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除了一個傳說中的柳下惠能坐懷不亂,大多數男人面對美人時常常心猿意馬,想入非非,也因此而製造了不少喜劇、悲劇和鬧劇。夏桀有妺喜,商紂有妲己,周幽王有褒姒,這幾位都是傾國傾城的美人。曹操掃滅袁紹父子時,隨行的曹丕發現了美人甄氏,毫也不介意人家曾經是袁熙的老婆,就納其為妃。宋徽宗據說為了跟美人李師師見面,居然專門修了地道,從皇宮裡直通李師師的住所鎮安坊。
  • 以乳取人:張愛玲筆下的"車袋奶"與"胸襲疑案"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以乳取人張愛玲筆下的「車袋奶」究竟是什麼模樣?早年她在《忘不了的畫》提起日本畫中的山姥,「乳在頸項底下就開始了,長長地下垂,是所謂『口袋奶』」,我猜大概屬於同一系列。
  •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十四萬人齊解甲,再無一個是男兒!據史料記載,後蜀主孟昶被俘後,被封為檢校太師兼中書令。第二年,乾德三年(965年),孟昶憂鬱而終。另一種說法是,孟昶是被宋太宗毒死的。孟子昶去世後,大約71年前後,大詩人蘇軾降生。後來,蘇軾借用孟昶的《玉樓春》之前兩句,續為長短句,這就是《洞仙歌》詞,別有新意: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
  • 基耶斯洛夫斯基和《十誡》,人類終極防線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正像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自謙之詞:他是一個「樸素的、地方性的導演」, 他的藝術之路或曰機遇的構成,聯繫著波蘭電影的發展、嬗變。他先是作為一個紀錄片導演--直面真實,記錄真實,並以此描繪世界,揭示真理,但他不無痛苦地發現,「攝影機越和它的人類目標接近,這一目標就似乎越易在攝影機面前消失」4。 於是,他成了一個故事片導演。
  • | 鳳凰副刊
    經驗說:什麼都別做,讓大腦「放空」休息一會兒。
  • 賈平凹:讀書示小妹生日書 | 鳳凰副刊
    七月十七日,是您十八生日,辭舊迎新,咱們家又有一個大人了。但是,更多的是在沙地上,我築好一個沙城讓你玩,自個躺在一邊讀書,結果總是讓你尿溼在褲子上,你又是哭,我不知如何哄你,就給你念書聽,你竟不哭了,我感激得抱住你,說:「我小妹也是愛書人啊!」東村的二旦家,其父是老先生,家有好多藏書,我背著你去借,人家不肯,說要幫著推磨子。
  • 錢穆:《論語》應該這麼讀丨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一部《論語》,中國人讀了幾千年——錢穆一個「學」字,幾千年莫衷一是,錢穆講夫子十二論「學」,告訴你,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學」。--------------------------------------------------------------------------------論語二十篇,首篇第一章,即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最先提出一個「學」字。
  • 亦舒:如果我賣相如此之佳,當無需挨這數十年|鳳凰副刊
    結婚(來自《舒雲集》)結婚是否一種成就?是否一個成熟的女性,同結過婚養過孩子沒有,毫無關係,與她是否有美麗的面孔與身段,也不掛鈎。她可能已經三十五歲,婚姻美滿有兩子一女,風韻猶存,但有可能不是女人仍是女孩。也許是先天因素影響,也許是後天,沒有成熟就沒有芬芳,眼神、姿勢、語氣都證明她不諳世情,是個木美人,一直木到中年、老年。
  • 天使的缺點、魔鬼的語言什麼意思?
    天使的缺點、魔鬼的語言,這都是些什麼鬼?隨著生活閱歷的增長,大叔對這首歌的歌詞漸漸地有了自己的理解。下面就讓大叔帶著各位看倌,一起揭開這首歌神秘的面紗。王菲愛上一個天使的缺點,用一種魔鬼的語言。上帝在雲端,只眨了一眨眼,最後眉一皺,頭一點。不愛天使的優點,卻愛天使的缺點?何況還用了一種魔鬼的語言,說明我對待愛情的方式是特別的,對待愛情的態度是固執的。
  • 鳳凰衛視主播安東老師代言瑞萊並出任語言藝術大師課導師
    7月20日,幼少兒素質教育品牌瑞萊國際教育宣布鳳凰衛視著名主持人安東老師「入職」瑞萊,成為瑞萊品牌形象代言人,並出任語言藝術大師課導師。作為瑞萊新任「idol」,安東老師深受孩子們的歡迎。此次雙方的強強合作,也標誌著瑞萊國際教育品牌戰略發展步伐正式邁入新紀元。
  • 麻省理工告訴你男女配對的真相 | 鳳凰副刊
    Part1.5.實驗要求:大家去找一個異性配對,只要兩人加起來的數字越大,得到的獎品越高,獎金歸他們所有。6.配對時間有限。大家猜猜會怎麼著?這個實驗設置很簡單,就是要男女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異性,爭取數字編號能湊到最大的總和。實驗是有獎金的,獎金金額為編號總和翻10倍。
  • 金克木的一段精神戀愛
    [摘要]金克木的這段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並沒有因為雙方的結婚而斷了聯繫。兩人一個使君有婦,一個羅敷有夫,他們的友誼卻稱得上地久天長。可惜文中沒一個真名實姓,都是英文代號,對於喜歡索隱的讀者,不免要費一番手腳和腦力。這裡專講化名Z的那位,金克木最主要的「保險朋友」。所謂保險朋友,金克木這麼說:有一個保險的女朋友,一來是有一海之隔;二來是彼此處於兩個世界,決不會有一般男女朋友那種糾葛。
  • 你不知道的俗語來源:同床異夢本來是說和尚的……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俗語,即指流行於民間的通俗語言,如「祝願」、「報應」、「圓滿」、「恩愛」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是禪宗一個富有哲理性的比喻,是說只有通過直接的親身體驗,才能理解得明白親切,猶言親證。《壇經,行由品》:「慧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猶恁麼)時,那(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後亦作「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 為什麼金克木先生說「書讀完了」
    【編者按】上海文藝出版社日前再版了文化大家金克木先生的《書讀完了》(增訂版)一書。該書從金克木生前約30部已出版著作中精選出有關讀書治學方法的文章50餘篇。8月5日,本書的編者、評論家黃德海和評論家張定浩在思南讀書會做了一場對談,談金克木先生故事和他的讀書之道。本文根據兩位在讀書會上的發言整理、編輯。
  •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我有一位病人從一個很長的夢醒來之時感到下腹痛,夢中她用各種方法想把堵塞的排水管打通,卻一再失敗。後來她才發現自己患了膽結石。博斯有一位女病人,連續兩夜夢見「一個峇里島的瘟魔強迫她坐在過熱的中央暖氣管上」,她坐下後兩腿間都有嚴重灼痛,但夢醒後灼痛也立即消失。第三晚她又做了這個夢,這一次醒來後痛感沒有消失,她發現自己發燒了。經過醫生看診,斷定她患了膀胱炎。夢境確實可能引發病情。
  • 書讀完了 | 金克木先生逝世20周年
    1933年,21歲的金克木北漂京城,遊學北大。他做「蹭客」,在北大蹭課,成了一名北大「偷聽生」。他曾回憶當時旁聽課程的情形:「班上只有一個學生,老師很歡迎外來『加塞兒』的。從此與外國文打交道,可說是一輩子吃洋文飯。」金克木先生只有小學學歷,經朋友介紹他到北大圖書館當圖書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