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去產能任務提前完成,供給側改革仍在路上

2021-01-09 環球網

譚浩俊 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在近日舉行的媒體通氣會上,國務院國資委相關負責同志表示,這幾年,央企去產能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2016年以來,中央企業關閉退出鋼鐵產能1644萬噸,煤炭產能1.19億噸,整合煤炭資源2.4億噸,妥善分流安置職工12萬人,提前完成去產能總體目標任務。

單純從完成去產能任務來看,央企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也完成了去產能任務,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出了積極貢獻。特別是鋼鐵、煤炭兩大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去產能工作效果更加明顯,有效減少了重複生產帶來的損失,降低了人為競爭給企業造成的壓力,優化了行業產業結構,提高了行業整體效益,促進了行業健康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務,也不是去產能任務完成就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到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和常抓不懈的工作。因此,對央企來說,不僅去產能工作需要繼續向縱深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是行走在路上。

對央企來說,由於肩負著穩定國民經濟大局、保障國計民生、促進穩定發展的重任,顯然不能把完成任務作為工作目標,而應當給自己制定更高的工作標準,下達更高的工作要求,為其他所有制企業做好示範和表率。

這就意味著,在第一階段去產能任務完成的情況下,需要依據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制定新的去產能目標和下達新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首先,要從去產能轉向優產能。落後產能、過剩產能去除任務完成了,或者基本完成了,不代表剩下的產能都是優質的、高效的、有競爭力的。實際上,按照我國鋼鐵、煤炭等行業的產能情況,中低端和中高端產能還是佔據了絕對地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產能,比例還很低,規模也不大。因此,必須把去產能工作轉向優產能,鼓勵和推動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工藝優化、管理精細、員工敬業,在高端和優質產品領域下功夫,不斷提高高端和中高端產品的比重,增加更多具有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的產品。顯然,央企應當帶頭做好優產能的表率,要帶頭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生產更多優質產品並帶動其他所有制企業一起轉型升級。

其二,要不斷提升供給的質量與效率。在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工廠只要將產品生產出來,也就算任務完成,不需要考慮銷的問題。在如今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不能再有「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思想,而要適應市場變化,生產符合市場需要的產品。央企作為佔有資源最多、市場支配地位最高、話語權最大的企業群體,毫無疑問應當更加主動積極地適應市場需求,調整產品結構,提高供給的質量與效率。尤其要注意,央企在產品供給上,不能只看數量,更要看質量,要用質量和效率換市場,而不是用數量和規模佔領市場。

第三,要擺正位置不搶中小企業的飯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是化解供給側的供給矛盾,也是調整盲目發展和過度追求規模造成的市場結構失衡。這其中,包括央企在內的大企業和中小企業搶飯碗,是結構性問題非常突出的方面。實際上,對央企來說,如果也像中小企業一樣搶市場,是不公平的,是不利於市場公平競爭的。因此,央企要主動退出一些純競爭性領域,把市場讓給中小企業。需求側改革,一定程度上也包括解決大中小企業的市場均衡性問題。

第四,要在創新上有更大作為。如今國際環境已經發生很大變化,美國等西方國家加大對中國高科技企業、高端裝備製造企業的打壓,央企應當更加具有緊迫感和責任感。一方面,要發揮央企技術創新能力強、人才集中、實力強大的優勢,在高端領域、高科技領域發揮好創新作用,力爭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另一方面,要與其他所有制企業、尤其是民企加強合作,在生產製造、封裝等方面做好配套服務。

總之,央企去產能任務已經完成,但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在路上,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尤其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上,央企更需要發揮示範與表率作用。

相關焦點

  • 多地去產能「成績單」亮眼
    2020年已收官,多地在規劃新的一年工作計劃時,也陸續公布了去年去產能相關情況。值得關注的是,較多地區提前或超額完成了相關任務目標。  2015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三去一降一補」的五大任務,同時,這五大任務也被寫入「十三五」規劃當中。
  • 外籍人士點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的路子走對了
    從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振興實體經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涵更廣、任務更重。如何看待中國的改革進展?這種變化對世界意味著什麼?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年會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國外嘉賓熱議的話題。
  •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十個問題看懂其前世今生
    而從收入角度看,供給側改革將引發經濟蛋糕的重新分配:減稅將導致生產稅淨額佔比下降,加速折舊和產能去化將導致固定資產折舊佔比短期上升、長期趨降,降低成本和產能去化將導致企業營業盈餘佔比上升,加速勞動力跨地域、跨部門流轉以及提高人力資本,將導致勞動者報酬上升。  供給側改革如何影響槓桿率?
  • 「八字方針」打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升級版」 財經高層解析2019高...
    會議傳遞出下一階段我國經濟政策的新動向: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進一步做好「六穩」工作;聚焦「八字方針」,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三大政策協同發力,打造「最優政策組合」;針對突出問題,繼續打好三大攻堅戰;明年抓好七大重點任務,堅定邁向高質量發展。
  • 煤炭產業根本矛盾尚未解決 產能仍過剩數億噸
    不過,煤炭產業雖然暫時擺脫了危機,但並不意味著煤炭產業自身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已得到根本性解決,持續的去產能和轉型升級仍然是產業發展的雙重任務——近日,內蒙古自治區發布消息稱,根據對2017年煤炭去產能退出的16處地方煤礦關閉情況督查,內蒙古已關閉其中14處煤礦,完成年度關閉計劃的81.5%。
  • 徐林:「十四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涵應轉變為全方位創新
    以全方位創新為核心深化供給側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三五」規劃明確的發展主線,這一任務不可能在五年內完成歷史使命,需要在「十四五」期間繼續深入推進。應該在一下幾個領域採取措施,深度發力。努力穩定勞動力供求關係。
  • 大唐集團:全面完成2020年經營目標任務
    大唐集團:全面完成2020年經營目標任務 北極星電力會展網 來源: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 2020-06-09 11:44:51
  • 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再提國企改革:強化主體責任,將三年行動落實...
    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在會議上強調,央企要堅持市場導向,增強提質增效措施的精準性、有效性。從一季度淨利潤同比深度下滑58.8%,到經濟效益逐月逐季度艱難拉升,再到降費讓利約1840億元的情況下,有把握實現全年效益正增長、圓滿完成「兩個力爭」目標,央企的業績喜人。展望來年,外部形勢依然複雜,疫情衝擊仍在繼續,中央企業如何應對?
  • [聚焦供給側改革]匠心楚味謀出路 小橘子竟被土老憨「吃幹榨盡」
    通訊員 楊洲 攝  一隻柑橘的供給側改革之路  當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農業發展的一個主線,與此相關的企業更是商機無限,這也是涉農企業「土老憨」面臨的課題。  土老憨實現供給側改革的對象是柑橘,保證柑橘種植數量和質量是首要一步。
  • 中國這項最重要的改革為何確定了這八字方針?
    中國這項最重要的改革為何確定了這八字方針?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1日閉幕。在是次釐清明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主線的會議上,高層要求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並首次提出「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  會議明確,要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提升產業鏈水平,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 2020年中國大型水泥企業領導人圓桌會議召開,明確下半年保供給穩...
    會議圍繞上半年水泥市場運行形勢、水泥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行業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等方面,與會領導人共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研討,明確下半年行業在保供給穩效益、促創新求發展方面的重點工作。會議提到,要嚴禁跨區域產能置換,用標準去淘汰落後,加大區域性合資合作力度,做好十四五的規劃,讓行業未來五年有一個健康的發展。
  • 化危為機謀發展|一扇窗背後的供給側
    消費升級,供給側如何發力?從這家門窗生產企業的「逆勢突圍」中,提高製造業水平,增加高端消費品有效供給,解決低端消費品過剩、高端消費品不足的供需結構性矛盾,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一環,這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內需的重要路徑。
  • 朱克力:期待2021年改革開放與技術進步相互促進同頻共振釋放出巨大...
    從擴大內需戰略、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到強化科技戰略支撐、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再到持續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一張張2021年經濟工作具體施工圖躍然紙上。  切實加強需求側管理,牢牢把握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這在不少部委2021年工作中位列要位。
  • 周小川英文演講表達中國貨幣政策:審慎中性,在去槓桿和穩增長間...
    自去年IMF年會以來,中國經濟增速趨穩,「2016年GDP增速為6.7%,為全球增長貢獻了30%,」周小川預計,今年能夠實現6.5%的GDP增速,中國也將繼續全面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周小川也提及,全球經濟自去年以來穩步復甦,但是貿易保護主義情緒以及政策、政治的不確定性仍然是全球經濟的下行風險。
  • 中國面臨1996-2000年相似經濟形勢 應如何改革
    當時經濟低迷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因素,經過1992-1996年的高速增長,國民經濟積累了大量低效產能和過度槓桿。但是,雖然宏觀政策持續收緊,由於體制性障礙,去產能和去槓桿一直進展緩慢,落後產能得以維持,企業庫存高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