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筋方法,易筋經十二式,健身,氣功,易筋經,中醫經絡養生

2021-01-15 山大王健康達人

在醫療界,至今仍然有許多人不同意以下觀點:人體所有解剖結構不是孤立的,身體記憶(人體內部的信息存儲,不限於大腦)也是治療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醫療通常區分對待人體各個解剖結構,而要想讓醫療領導者和科學家接受新觀念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中國傳統養生學是祖國醫學偉大寶庫中的一份燦爛瑰寶,在促進人類健康事業的發展中,不管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顯示出它重要的價值和巨大的優越性。

醫學的最初起源,源於動物生存的本能。自從有了人類,就伴隨著各種各樣的疾病發生,為了繁衍生息,人類註定了同大自然與疾病作鬥爭。原始人類沒有任何醫治疾病的方法,在大自然與疾病鬥爭的過程中,發現了砭石錐刺具有鎮痛、療疾的作用,於是遠古時期砭石療法就誕生了。這個時期大約在一萬四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到了新石器時代,砭石已成為專門的醫療器具,其形狀有圓形、尖錐形,還有能夠切割的刀狀砭石等。到了商代在現今河南流行了玉質砭石針的劍形玉石刀,它與古九針中的鈹針相似。

氣功,易筋經,中醫經絡養生

養生,即養生保命,又稱攝生、道生、衛生、保生、養性等,指利用多種方法調養形神,以祛病強身,防病避害,延年益壽。養生是中醫學的特色之一,兩千多年前古人已記載預防疾病和保健(治未病)的重要性,這也是中醫學中預防醫學思想的精髓所在。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在《素問·上古天真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了養生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氣功,易筋經,中醫經絡養生

不妄作勞。」「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現代醫學也越來越強調預防的重要性,如「一級預防」概念的提出和其臨床指導作用,而這正與中醫學中「治未病」的思想不謀而合。

中醫康複方法古稱將息法、善後法、調攝法,或稱調理、調治、調養等,除針灸、按摩、氣功、中藥、食療,以及藥物外治的燻、洗、燙、浴、敷、貼、搽等療法外,尚有屬於物理治療範圍的熱療、冷療、光療、聲療、泥療、砂療、磁療、水療等;屬於精神情志治療範圍的以情制情法,文娛、音樂、舞蹈療法等; 屬於作業療法範圍的彈琴、書寫、繪畫等;屬於體育療法的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武術、跑步等。

氣功,易筋經,中醫經絡養生

這些理念和方法,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作出了無可替代的傑出貢獻。從廣義來看,中醫養生學包含了預防養生與疾病養生兩方面的內容,後者又具有了現代康復醫學的康復宗旨,就是讓殘疾者、老年病者、慢性病者更好地回歸社會。但「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後防復」卻始終是其學術思想的核心。這與現代醫學中康復預防的「三級分層預防」思想不謀而合。

中醫講「筋長一寸,壽延十年」,傳統中醫認為,每個人的身體裡面都有一條大筋,從頸部開始引向背部,經腰、大腿、小腿、腳至腳心。它就像經絡穴位,並無有形的位置,但是當你接受治療的時候,就會感到這條筋的存在。人們在工作或者學習中由於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坐立姿勢不正確,或者缺乏充足的運動,運動方法不科學,運動不當,會使肌肉產生反射性收縮和痙攣,就會造成筋縮。

拉筋方法,氣功,易筋經,中醫經絡養生

易筋經不是「氣功」,是武功基本功。不要拿氣功那套什麼「意念」、「氣感」來追求易筋經的效果。

易筋經有多個版本,目前,許多人練習的是易筋經十二式。但是不少人都覺得練了很長時間,也沒有希望的效果,甚至沒什麼不同的感覺。究其原因,是因為一些易筋經的表演者(講授者)沒有說清楚,或者自己就不知道,練習易筋經的關鍵竅門是什麼。

多數練習者非常在乎動作的複雜,好像動作越多,越複雜,這個功才好,才會有效果。那些表演者也是一樣,總是把動作做得很複雜,還有許多模仿動作。

拉筋方法,氣功,易筋經,中醫經絡養生

而且,以為易筋經就是「拉筋」,故意把動作做得七繞八繞、東扭西扭,又像廣播操,又像舞蹈。這是不會有什麼效果的,起到的作用就是舒活筋骨,活動關節。《黃帝內經》明確記載:骨正筋柔、氣血自流,筋長一寸、壽延十年。日常生活中的習武、氣功、瑜伽鍛鍊都屬於拉筋運動。

易筋經是類似抻面一樣的對身體的拉伸,使周身關節、肌肉得到放鬆和鍛鍊,達到氣血暢通的目的,是氣與力的緊密配合。從中醫學來說,經絡和氣血循環是相輔相成,經常拉筋,五臟六腑也會跟著活動,更加延年益壽。

易筋經既然是內家功法,就不能按照長拳那種外家功法練習,要內練一口氣,而不是外練筋骨皮。練習易筋經之前,最好練出丹田之氣。否則,可能就要花更長時間才有內功的感覺。

拉筋方法,氣功,易筋經,中醫經絡養生

易筋經,健身,氣功,下面以「倒拽九牛尾」為例說明一下。功法書中說,應該氣注雙膀,緊握雙拳,有前後拉伸的力,以意引氣,氣布胸際,並至少3次真氣呼吸。(實際的感覺是,吸氣時能感到一股熱流充滿胸部,並從上向下直灌湧泉,呼氣時,一股熱流從湧泉沿後背到雙肩,直灌雙臂、雙拳)。氣功(炁功)是一種中國傳統的保健、養生、祛病的方法。古代或名「丹道」,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身,調心)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鍊方法。

而不少演練者,做一些花哨複雜的動作,還去模仿拽牛尾巴的樣子,那是沒用的。達摩祖師為了讓學習者理解,就用了「倒拽九牛尾」的比喻,並不是讓你模仿拉牛尾巴的樣子和動作。練對了,你就理解「倒拽九牛尾」的比喻是很貼切的,完全表達了練功的內在感受,就是氣貫周身、氣注雙膀的那種力量感。

拉筋方法,氣功,易筋經,中醫經絡養生

首先,雙手(掌)交叉從下方向上緩緩舉起,同時緩慢吸氣,類似韋陀獻杵第三式的雙手託天,然後,向上一撐,同時呼氣。然後,雙手從兩側向下緩緩方法,同時吸氣,放下後,用力握拳,同時呼氣。接著大弓步做倒拽九牛尾式,就是雙手握拳伸臂,要胳膊與肩膀成一條直線,目視弓步前腳方向的拳頭,就像用後面的手拉著老牛的尾巴。

同時,站定不動,吸氣(綿緩深長),氣貫周身(前提是要先練好丹田之氣,否則沒有氣貫周身的感覺的,怎樣練,這裡不講述),意注雙膀,拳頭用力向外拉雙臂。呼氣,同時雙拳握緊,雙腳踏實。這套動作重複3個呼吸以上。收勢,雙手從下方緩緩交叉舉起,同時變掌,重複雙手託天動作。

相關焦點

  • 足太陰脾經與健身氣功
    本經有21個穴位,健身氣功功法動作常刺激的穴位主要是隱白、大都、三陰交、陰陵泉、大包穴。在八十八勢健身氣功功法動作中對足太陰脾經和主要腧穴有重要刺激作用的有:含胸扭身,摩動脾胃的易筋經九鬼拔馬刀勢;調和手足三陰之氣的易筋經臥虎撲食勢;摩運消化器官,加強脾胃運化功能的五禽戲熊運;左右晃動,意在兩脅,調理肝脾的五禽戲熊晃;洩出脾胃之濁氣,調理脾胃功能的六字訣呼字訣;對脾胃起按摩調理作用的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按摩兩脅、大包穴,舒肝和脾的大舞摩肋勢;兩掌上舉時,意走脾經隱白、陰陵泉
  • 戒色強身的少林達摩12式易筋經,簡單易學的武林絕技,附呼吸秘訣
    易筋經的來歷眾說紛紜,單從易筋經的練法來看,其中蘊含著傳統武術的奧秘,更有古老導引術的影子,甚至和醫家行氣也有著很深的關係。關於易筋經的來歷,眾說紛紜,但大多數人比較認可的就是明朝紫凝道人假借達摩的名義所著。這個觀點,最重要的論據就是在易筋經的練法中,有很多道家的術語和特點。
  • 正確把握健身氣功的意識活動
    若做不到這點,則人體的一切生理活動就與日常的工作、勞動等生活狀態沒有區分,其健身的價值僅體現於調節了人體的運動系統,而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無法體現積極影響。因為平靜、安寧的心理狀態是氣功養生保健的關鍵所在,所以健身氣功鍛鍊時要求健身者的思想活動儘量停止,精神必須集中在身體的運動當中,做到身心合一,不能有其它的雜念。
  • 太極拳,中國傳統文化,深邃的哲理,健身氣功,站莊,養生,功夫
    健身,運動健身氣功,太極拳,對於大學生而言,學練太極拳不僅可以強身健體、修性怡情,還可體悟中國傳統文化,培養民族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健身氣功,太極拳太極拳屬內家拳種之一。外家拳以練筋、骨、皮為主,而太極拳以松靜養氣、通經活絡為主,也可以說以放鬆、調整周身氣血為主,有修心養性之功效。
  • 拉筋不拉筋的區別是什麼?筋長一寸,壽長十年!
    手、腳、肘、膝時有脹、麻、痛感,活動不順    經朱醫生十幾年臨床經驗,創出一套拉筋法,讓患者在專家指導後自行拉筋治療,效果顯著。中醫雖然沒有專門針對筋縮的療法,但各種撐拉的方法在習武、氣功、瑜加鍛鍊中一直存在。道家有一種說法:筋長一寸,壽延十年。所以長壽者通常都有一副柔軟的筋骨。
  • 全身拉筋3D圖解,想拉哪條筋,6個動作給你分解
    而拉筋可以保存和增加現有的關節活動範圍,防止皮膚鬆弛,防止關節粘連、攣縮,保持肌肉的伸展能力的同時還可以增加肌肉的彈性,增加身體的協調性,提高人的運動能力。由此可見,拉筋可使人身子的柔韌性變好。第二:拉筋可以疏通經絡。《道家養生論》中曾寫到人體十二筋經的走向與十二經絡相同,十二經絡又與五臟六腑密切關連,所以凡筋縮處,經絡也不通,臟腑也不通。
  • 健身氣功——六字訣功理解析
    健身氣功·六字訣是在古代六字真言、六字訣、六字氣訣等傳統功法的基礎上編創而成的健身氣功功法。本文試就其主要功理作一簡要探討。吸新吐故 錘鍊臟腑六字訣是以調息為主的吐納類功法中的吐氣派。調息,也即呼吸鍛鍊,是氣功鍛鍊中的一種手段,其目的在於調節人體內氣的運行和錘鍊臟腑功能,故西漢時的《淮南子》謂「吹呴呼吸,吐故納新」。
  • 中醫師提醒:一個身體要經絡通暢,要牢記這4動作,別不信
    可以說,「疼」是經絡不通的初發期,地位在「經」,「痛」則是經絡不通的進一步加重,擴散到「絡」。這也是中醫所謂的「初病在經」、「久病久痛在絡」。所以,在檢查人體經絡是否通暢時,最簡單的一個就是,捏一下自己身上的肉,看是否有疼痛感。2、麻和木麻和木也是經絡不通暢的表現,但在中醫裡,它們的病因不同,「麻為氣虛、木為血虛」。
  • 中醫經絡養生 帶你了解什麼是陽經和陰經
    中醫經絡養生 帶你了解什麼是陽經和陰經時間:2017-08-17 14:02   來源:健康養生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醫經絡養生 帶你了解什麼是陽經和陰經 可以說經絡養生是一門很高深的穴位,相對穴位來說經絡養生要難的多,它不僅需要了解穴位,還要了解器官、穴位在養生中,經絡養生佔有很高的地位。
  • 養生氣功鍛鍊要與中醫的陰陽相結合
    陰陽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重要組成部分。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劃分為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即陰與陽,兩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消長。根據這幾點我們在進行養生氣功鍛鍊的時候就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練習。第一,呼氣為陽 吸氣為陰。
  • 十二經絡有啥作用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頭部是中醫十二經絡中的手三陽和足三陽這六條陽脈匯聚的地方。所以,頭部是人體最重要的部位之一。十二經絡有什麼作用呢?《內經》裡這樣說:「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說明經絡在養生治病中的重要作用。十二經脈通過手足陰陽表裡經的聯接而漸次相傳,組成了一個周而復始的傳注系統。
  • 4種最便宜的疏通經絡方法,1毛錢不花,再也不用去很貴的理療
    我們經常在中醫這裡聽說「經絡」兩個字,人體的經脈必須暢通,經絡不通,則疾病叢生。由此可見,經絡在我們人體的健康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經絡是養生治病的最好捷徑。之所以重要,因為它是氣血運行的渠道。人體的五臟六腑都是靠氣血來滋養,而經絡就是聯繫這五臟六腑的通道。
  • 華佗「五禽戲」是哪五種動物,有何養生功效?
    總的來看,他們都是根據「五禽」動作,結合自身練功體驗所編的「仿生式」導引法,以活動筋骨、疏通氣血、防病治病、健身延年為目的。其中,有偏重肢體運動,模仿「五禽」動作,意在健身強體的,為外功型,即通常所說的五禽戲;有仿效「五禽」神態,以內氣運行為主,重視意念鍛鍊的,為內功型,如五禽氣功圖;有以剛為主,通過拍打、按摩來治療疾病,甚至被用於散手技擊、自衛禦敵的,如五禽拳、五禽散手等;還有以柔勁為主,講究動作姿勢優美矯健,以舞蹈形式出現的,如五禽舞、五禽舞功法圖說等。
  • 少林武術節周日開幕 八段錦、易筋經全方位展示少林絕學
    本屆武術節開幕式暨迎賓活動中,八段錦、易筋經、養生功……少林絕學精彩紛呈。來自塔溝武校的學員李園坤是第一次參加少林武術節表演。河南商報記者看到,在他們這組學員的面前各擺著一個罐子,裡面裝滿了綠豆。他告訴河南商報記者,他們這一組有60個人。10天前,他們開始排練硃砂掌表演,每天至少訓練6小時,最晚練到夜裡12點。除了排練硃砂掌表演,他們還要練習十八般兵器表演。
  • 經絡不通百病生!中醫推薦6個小動作,疏通經絡,管用!
    立足科學理念,傳播營養健康,又到了和友們說健康的時刻,今天要和友們分享的健康話題是經絡養生。《黃帝內經》裡面有這麼一句話:「百病源於經絡堵」「經絡不通百病生」!民間也有兩句:「經絡不通,走路中風」。經絡就如同人體內的交通網絡,一旦經絡不通,人則容易生病,進而一系列的問題隨之而來。
  • 拍打經絡養生法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拍打療法其實就是用木槌、木棒或者拍子及雙手在某些特定的部位上行輕重不同而有節奏的按壓、拍打,以健身去病的一種方法。中醫認為人體經絡氣血運行暢通是健康的基礎。手和足都是全息穴位的反映區,人體的十二條正經,其中手足各有六條,每條正經都有自己的經穴和交會穴。五臟六腑的氣血精氣是在經絡的道路上循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