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界,至今仍然有許多人不同意以下觀點:人體所有解剖結構不是孤立的,身體記憶(人體內部的信息存儲,不限於大腦)也是治療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醫療通常區分對待人體各個解剖結構,而要想讓醫療領導者和科學家接受新觀念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中國傳統養生學是祖國醫學偉大寶庫中的一份燦爛瑰寶,在促進人類健康事業的發展中,不管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顯示出它重要的價值和巨大的優越性。
醫學的最初起源,源於動物生存的本能。自從有了人類,就伴隨著各種各樣的疾病發生,為了繁衍生息,人類註定了同大自然與疾病作鬥爭。原始人類沒有任何醫治疾病的方法,在大自然與疾病鬥爭的過程中,發現了砭石錐刺具有鎮痛、療疾的作用,於是遠古時期砭石療法就誕生了。這個時期大約在一萬四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到了新石器時代,砭石已成為專門的醫療器具,其形狀有圓形、尖錐形,還有能夠切割的刀狀砭石等。到了商代在現今河南流行了玉質砭石針的劍形玉石刀,它與古九針中的鈹針相似。
養生,即養生保命,又稱攝生、道生、衛生、保生、養性等,指利用多種方法調養形神,以祛病強身,防病避害,延年益壽。養生是中醫學的特色之一,兩千多年前古人已記載預防疾病和保健(治未病)的重要性,這也是中醫學中預防醫學思想的精髓所在。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在《素問·上古天真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了養生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不妄作勞。」「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現代醫學也越來越強調預防的重要性,如「一級預防」概念的提出和其臨床指導作用,而這正與中醫學中「治未病」的思想不謀而合。
中醫康複方法古稱將息法、善後法、調攝法,或稱調理、調治、調養等,除針灸、按摩、氣功、中藥、食療,以及藥物外治的燻、洗、燙、浴、敷、貼、搽等療法外,尚有屬於物理治療範圍的熱療、冷療、光療、聲療、泥療、砂療、磁療、水療等;屬於精神情志治療範圍的以情制情法,文娛、音樂、舞蹈療法等; 屬於作業療法範圍的彈琴、書寫、繪畫等;屬於體育療法的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武術、跑步等。
這些理念和方法,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作出了無可替代的傑出貢獻。從廣義來看,中醫養生學包含了預防養生與疾病養生兩方面的內容,後者又具有了現代康復醫學的康復宗旨,就是讓殘疾者、老年病者、慢性病者更好地回歸社會。但「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後防復」卻始終是其學術思想的核心。這與現代醫學中康復預防的「三級分層預防」思想不謀而合。
中醫講「筋長一寸,壽延十年」,傳統中醫認為,每個人的身體裡面都有一條大筋,從頸部開始引向背部,經腰、大腿、小腿、腳至腳心。它就像經絡穴位,並無有形的位置,但是當你接受治療的時候,就會感到這條筋的存在。人們在工作或者學習中由於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坐立姿勢不正確,或者缺乏充足的運動,運動方法不科學,運動不當,會使肌肉產生反射性收縮和痙攣,就會造成筋縮。
易筋經不是「氣功」,是武功基本功。不要拿氣功那套什麼「意念」、「氣感」來追求易筋經的效果。
易筋經有多個版本,目前,許多人練習的是易筋經十二式。但是不少人都覺得練了很長時間,也沒有希望的效果,甚至沒什麼不同的感覺。究其原因,是因為一些易筋經的表演者(講授者)沒有說清楚,或者自己就不知道,練習易筋經的關鍵竅門是什麼。
多數練習者非常在乎動作的複雜,好像動作越多,越複雜,這個功才好,才會有效果。那些表演者也是一樣,總是把動作做得很複雜,還有許多模仿動作。
而且,以為易筋經就是「拉筋」,故意把動作做得七繞八繞、東扭西扭,又像廣播操,又像舞蹈。這是不會有什麼效果的,起到的作用就是舒活筋骨,活動關節。《黃帝內經》明確記載:骨正筋柔、氣血自流,筋長一寸、壽延十年。日常生活中的習武、氣功、瑜伽鍛鍊都屬於拉筋運動。
易筋經是類似抻面一樣的對身體的拉伸,使周身關節、肌肉得到放鬆和鍛鍊,達到氣血暢通的目的,是氣與力的緊密配合。從中醫學來說,經絡和氣血循環是相輔相成,經常拉筋,五臟六腑也會跟著活動,更加延年益壽。
易筋經既然是內家功法,就不能按照長拳那種外家功法練習,要內練一口氣,而不是外練筋骨皮。練習易筋經之前,最好練出丹田之氣。否則,可能就要花更長時間才有內功的感覺。
易筋經,健身,氣功,下面以「倒拽九牛尾」為例說明一下。功法書中說,應該氣注雙膀,緊握雙拳,有前後拉伸的力,以意引氣,氣布胸際,並至少3次真氣呼吸。(實際的感覺是,吸氣時能感到一股熱流充滿胸部,並從上向下直灌湧泉,呼氣時,一股熱流從湧泉沿後背到雙肩,直灌雙臂、雙拳)。氣功(炁功)是一種中國傳統的保健、養生、祛病的方法。古代或名「丹道」,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身,調心)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鍊方法。
而不少演練者,做一些花哨複雜的動作,還去模仿拽牛尾巴的樣子,那是沒用的。達摩祖師為了讓學習者理解,就用了「倒拽九牛尾」的比喻,並不是讓你模仿拉牛尾巴的樣子和動作。練對了,你就理解「倒拽九牛尾」的比喻是很貼切的,完全表達了練功的內在感受,就是氣貫周身、氣注雙膀的那種力量感。
首先,雙手(掌)交叉從下方向上緩緩舉起,同時緩慢吸氣,類似韋陀獻杵第三式的雙手託天,然後,向上一撐,同時呼氣。然後,雙手從兩側向下緩緩方法,同時吸氣,放下後,用力握拳,同時呼氣。接著大弓步做倒拽九牛尾式,就是雙手握拳伸臂,要胳膊與肩膀成一條直線,目視弓步前腳方向的拳頭,就像用後面的手拉著老牛的尾巴。
同時,站定不動,吸氣(綿緩深長),氣貫周身(前提是要先練好丹田之氣,否則沒有氣貫周身的感覺的,怎樣練,這裡不講述),意注雙膀,拳頭用力向外拉雙臂。呼氣,同時雙拳握緊,雙腳踏實。這套動作重複3個呼吸以上。收勢,雙手從下方緩緩交叉舉起,同時變掌,重複雙手託天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