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之後便是天明,他養殖的五黑雞帶領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2020-11-26 百家號

雞肉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食材之一。在國外快餐進駐中國之後,雞肉的吃法越來越多,也就有更多人開始注重雞肉的品質。

幾年前,返鄉創業的龍駒看準了「五黑雞」養殖前景,帶著村民一起建起了「五黑雞」專業合作社,並採用生態養殖模式飼養「五黑雞」,龍駒還通過多種渠道及平臺成功打開了「五黑雞」銷路,如今龍駒的「五黑雞」養殖場效益十分可觀,轉瞬間「五黑雞」成了龍駒和村民們發家致富的「金鳳凰」。

龍駒,祖籍雙峰縣青樹坪鎮,幼年隨父母遷居貴州。父母退休後想回老家生活,孝順的他放棄工作,陪父母歸鄉。

2015年底,從貴州回鄉的龍駒決心在家鄉投資,帶動鄉親們發家致富。他發現老家後山坳有山有水有樹木,環境清新幽靜,適合生態養殖,就決定引進對環境要求高,同時營養價值高和市場價格也高的「五黑雞」。在鎮村兩級的幫助下,他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村民投資80多萬元,建起了養雞場。

龍駒的養雞場佔林地50多畝,2016年3月雞場建好後他便從江西引進一萬羽「五黑雞」苗,經過8個多月的飼養,存活了5000羽,只只長得毛色油亮,健壯異常。

龍駒透露道,他養的「五黑雞」,又名明代黑毛烏骨雞,既不同於普通土雞,也不同於一般烏骨雞,是我國稀有珍禽。原先是湖北神農架的一種野雞,此前,只有湖北、福建、江西三個省有這種雞,至今已有1300多年養殖歷史。

由於「五黑雞」餵養成本高,產蛋量又特別低,龍駒前期的銷售並不理想。為了對產品質量負責,他在銷售的每隻雞、每個雞蛋的包裝盒上,都噴上雞場的識別碼,顧客隨時可以對產品質量溯源,讓「五黑雞」逐漸成為大眾認可的營養食品新種類。

通過扎紮實實做事,誠誠懇懇經營,現在他的5000羽「五黑雞」已銷出3000隻。2016年12月新養的第二批也長到了2斤多一隻。為了降低幼雞的死亡率,他專程拜訪湖南農大的教授,討教到通過添加中藥材提高幼雞免疫力的科學建議。他希望養殖技術進一步提高後,再逐漸擴大專業合作社的養殖規模,並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形成以農稼村為中心的養殖輻射區,讓更多人一起致富。

隨著龍駒「五黑雞」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龍駒及養殖專業合作社的村民的「五黑雞」養殖效益不斷增大,「五黑雞」將他們一起送上了發家致富康莊大道。

未來,龍駒希望帶領更多人致富。

本文來自生意我最行,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相關焦點

  • 白沙村五黑雞的扶貧「文章」
    「那些年,很多村民知道五黑雞和五黑雞蛋的價值,但可惜的是一直沒有一個牽頭的人,帶著大家規模養殖。」村民鍾志金說,就這樣,村民養五黑雞就像往常養普通雞一樣,你家三隻,我家五隻,始終不成氣候。   脫貧攻堅號角吹響後,五黑雞再次走進白沙村駐村幹部的視野,他們誓言要做亮這個「黑」產業,要讓五黑雞為村民尤其是為貧困戶增收脫貧作貢獻。
  • 只爭朝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吳文杰:養殖五黑雞 走穩小康路
    烏拉特中旗新忽熱蘇木牧民吳文杰在穩定脫貧後,還養起來五黑雞,開闢增收致富新門路。走進吳文杰新居的養殖棚圈內,1000隻五黑雞歡快地採食。定時投食、餵水、打掃雞舍,撿拾雞蛋,然後還要在微信平臺上推銷雞蛋。
  • ...致富帶頭人帶領村民脫貧 實現無憾人生|丹寨縣南皋鄉太平村莫小富
    在打工過程中,了解到了蛋雞養殖的廣闊市場前景,於是便辭職返鄉開辦起自己的蛋雞養殖場。莫小富的蛋雞養殖場回鄉創業,既是夢想的追尋,也是創業嘗試。創業之初因缺乏技術遇到過困難,但我通過不斷學習和在南皋鄉畜牧站技術員的指導下,逐漸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蛋雞養殖方法和技巧,從而讓我自己的事業發展得越來越順利。
  • 鹿寨:扶貧特色產業「五黑雞綠殼蛋」又迎新客戶
    」,以其營養價值和優質受到了不少消費者的青睞,在鹿寨及周邊地區已小有名氣,3月5日,黃坭村「五黑雞綠殼蛋」又吸引來了兩家籤約客戶。  當天,在導江鄉黨委、政府的牽線搭橋下,中建五局、鹿寨縣碧桂園兩家企業與貧困村黃坭村正式籤訂協議,定點採購黃坭村「五黑雞綠殼蛋」,合作共建精準扶貧「朋友圈」。
  • 廣西鹿寨扶貧產業「五黑雞綠殼蛋」助農增收
    五黑雞。  中新網廣西新聞3月11日電(孫如珠 廖勁南)在廣西鹿寨縣導江鄉官方牽線搭橋及共同見證下,日前中建五局、鹿寨縣碧桂園兩家企業與「十三五」貧困村黃坭村正式籤訂定點採購「五黑雞綠殼蛋」協議,將合作共建精準扶貧「朋友圈」,為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帶動更多群眾脫貧致富提供助力。
  • 潼南區太安鎮罐壩村黨支部: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罐壩村黨支部以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為抓手,以強化政治功能與服務功能為核心,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壯大農村經濟,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成功建成國家現代農業示範核心區,先後榮獲重慶市先進基層黨組織、重慶市優秀婦女之家、重慶市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點等稱號。
  • 陽泉市河底鎮五架山村委主任楊慧山是老百姓致富帶頭人
    大學畢業後,2008年當選陽泉河底鎮五架山村村長。為了改變家鄉的貧困落後面貌,他堅持艱苦創業,創業為民,克服重重困難,改善村民生活,帶領全村村民走上了共同致富的康莊大道。自2012年開始,楊慧山帶領全村,搞養殖、放牧,為了解決因採礦而造成的生態破壞,確定了「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三增目標,投資2000餘萬元,帶領全村退礦造園,通過土方回填。
  • 「中國黑寶」五黑雞現身喀左,這是不是喀左首家五黑雞生態養殖場
    只是這種雞因為養殖的很少,又多在南方,因此東北人並不熟悉。加上東北寒冷的氣候,本土養殖一直困難較多。而我們喀左縣坤都營子鄉窪子店村的這位農民大爺,在大學生兒子的幫助下,首開先河,在喀左的土地上飼養起了五黑雞,讓有「中國黑寶」之稱的五黑雞奔跑在了「塞北水城」的大地上。
  • 農村一種動物,現在養殖市場上一隻30元,每年純收入10萬元
    我們知道以前農村比較落後,農民朋友們想要致富有許多的條件達不到。而現在不一樣了,國家近些年非常重視三農的發展,尤其是農民的增產增收問題,無論是種植業還是養殖業,國家對農民都會有不少的優惠政策或者政策扶持。同時因為我國地大物博,養殖項目或者種植項目都非常多,所以許多農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走上了致富之路。
  • 湖北鄖西「掃帚大王」胡朝柱帶領村民掃「窮根」
    湖北鄖西農民胡朝柱製作銷售鐵掃帚致富後不忘窮鄉親,他建加工廠、辦合作社,帶領鄉親們掃去「窮根子」,共同走上脫貧致富道路。  艱難創業  胡朝柱是鄖西縣觀音鎮黃土梁村村民。上世紀90年代,30來歲胡朝柱為了改變貧窮落後生活,開始學著製作售賣鐵掃帚。他走鄉串戶收購農家零散的鐵掃帚杆,用擔子挑回家。
  • 養殖優質山羊 助推群眾致富
    天山網訊(記者郭愛成 通訊員吳曉燕報導)1月6日,記者來到新疆阿克蘇地區阿克蘇市拜什吐格曼鄉託萬克格西木艾日克村波爾山羊養殖基地採訪時,看到該養殖基地養殖的波爾山羊,只只毛色發亮,精神抖擻。  拜什吐格曼鄉畜牧獸醫站技術員阿曼古麗·買買提介紹,波爾山羊原產於南非,被稱為世界「肉用山羊之王」,是優秀的肉用山羊品種。
  • 從2頭到400餘頭 彭水一貧困戶靠養豬走上脫貧致富路
    劉得華在打掃圈舍。劉得華通過養豬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致富路。通訊員  蔡秀 攝經過幾年的發展,劉得華逐步掌握了一套成熟的養殖技術。從母豬配種到豬仔養育再到日常疾病防治,劉得華都能從容應對。養殖的規模也一年比一年大,去年出售150餘頭,純收入達到了40餘萬元。通過養殖生豬,劉得華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致富路,並且一直在這條路上奮鬥。這也吸引了常年在外的兒子劉波回鄉一起規模化養殖生豬。兒子回來後,給劉得華帶來了新的動力。
  • 規模養殖生豬 走出一條致富路
    本報記者李春森2008年,白石鎮望巖村八組村民嶽正武回鄉創辦了該鎮最大的生豬養殖基地。幾年過去了,如今的他已經成為村裡創業致富的帶頭人。嶽正武25歲時和妻子一起外出打工,在工地、玩具廠上過班,自己開過副食店。這些經歷讓他得到成長鍛鍊,但漂泊在外的他時刻牽掛著家中年邁的父母。
  • 「我的脫貧故事」南皋鄉太平村致富帶頭人莫小富:大學返鄉創業...
    莫小富蛋雞養殖基地一角我叫莫小富,是南皋鄉太平村的一個返鄉創業大學生。2009年大學畢業後,因家庭貧困我選擇了外出打工。在打工過程中,了解到了蛋雞養殖的廣闊市場前景,於是便辭職返鄉開辦起自己的蛋雞養殖場。回到農村,是夢想的追尋,也是創業嘗試。
  • 於水:念活稻蝦養殖「脫貧致富經」
    當前正是小龍蝦上市的旺季,於水每天早早地就來到蝦塘裡忙活起來。2017年,當地政府免費為村民舉辦種養殖技術培訓班,於水果斷報了名,並認真學習了稻蝦養殖技術。   北丁集鄉農經服務中心副主任 華明亞:「我們鄉農扶中心每年定期組織農業大戶進行農業培訓,在技術上,主要對技術上和一些農業政策上進行指導、宣傳,為我們全鄉的產業扶貧,精準扶貧提供技術上的支持。」
  • ...一個回鄉創業青年的「致富夢」——記幸福之路蘇木和日木圖村陳...
    他是幸福之路蘇木和日木圖村一名普通農民。他24歲開始河北、北京等地跑貨車運輸,由於肯吃苦,通過自身的勤奮努力獲得了豐厚的收入。2014年,他用積累的資金買下屬於自己的第一輛運貨車。這位年輕人並不滿足眼前的衣食無憂的生活,他希望借著好政策的東風回鄉創業,立志在家鄉闖出致富新天地。2018年,他回到家鄉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如何在發展畜牧業產業的同時不破壞生態,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
  • 農村提起這個人,都會豎起大拇指誇口稱讚:樹起一面致富帶頭旗!
    這就是湖北省恩施市白果鄉下村壩村竹園坪組村民向少銀和他忙碌的一天。還時常以一個黨員的身份支持村支兩委的工作,他為人辦事公平,熱心服務於民,與鄰裡關係相當融洽,誰家有要事他都會在現場,但是對他最不公平的是病魔和發展機遇困擾著他,堅強的意志與病魔抗爭有了今天的向少銀,他的小女兒從小時候身體就不好,這也是導致家庭經濟一直困難的原因。現在,在扶貧政策的幫助下,發揮自身能力,努力拼搏,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成為其他貧困戶學習的榜樣。
  • 西戌鎮沙河村:香菇棚裡孕育脫貧夢,結出致富果
    精準扶貧的關鍵是帶領貧困群眾精準脫貧,西戌鎮沙河村在縣扶貧辦的大力支持下,以香菇種植為抓手,成立香菇扶貧產業基地,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變「輸血」為「造血」,成功帶領村民走上致富道路。此外,基地還吸納了沙河村和雞鳴鋪村59名貧困戶入股,每人每年還可以分紅。截止目前,59名貧困戶已全部脫貧。沙河村脫貧戶 江月梅「在家也沒事幹,我們村建立了一個廠子,來這幹點活也挺好的,很高興,在家閒著也是閒著,有事幹,挺好的來掙個錢,減輕家裡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