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長春在收集群眾意見。 (受訪者供圖)
核心提示
潼南區太安鎮罐壩村幅員面積7.3平方公裡,總人口4338人,黨員74名,村黨支部有支部委員5人,黨小組7個,村兩委成員7名。
罐壩村黨支部以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為抓手,以強化政治功能與服務功能為核心,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壯大農村經濟,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成功建成國家現代農業示範核心區,先後榮獲重慶市先進基層黨組織、重慶市優秀婦女之家、重慶市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點等稱號。
6月17日上午,潼南區太安鎮罐壩村村委會辦公室內,村民孫婆婆正在預繳自家天然氣的費用,接過村委會工作人員給她開的繳費收據,孫婆婆高興地說:「咱們村馬上就能通天然氣了!」
不通天然氣一直是罐壩村村民的一塊心病,在去年12月村黨支部開展的一次民主生活會上,村民們提出了通天然氣的要求。
「這幾年我們村發展迅速,尤其是鄉村旅遊這一塊。」罐壩村黨支部書記鄭長春說,如果配套設施一直跟不上,勢必會影響整個村的進一步發展。
經過半年的協調和努力,目前,罐壩村的天然氣主幹線已基本達到全覆蓋,預計7月底村民們就能用上天然氣。
探索城鄉一體化 打通發展瓶頸
罐壩村曾是潼南區最貧困的村之一。
「以前,我們解決『三農』問題,總是針對農業產業、農民收入問題等就事論事,但效果不佳。」鄭長春說,2007年,在上級的支持下,村裡轉換思路,開始探索以城鄉一體化發展來解決難題。
罐壩村探索出的新路徑就是:實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規劃,改善村裡交通、飲水、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通過統籌城鄉發展的方式,改善農民居住環境;利用城鄉資源和資本的融合,發展現代農業,提高土地產出,增加農民收入。
「這條新路徑,讓制約鄉村發展的基礎設施迅速得到改善。」鄭長春說,按統一規劃,依靠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投入和引進城市資本,村裡交通網絡基本建成。
記者見到,一條長7公裡、橫貫村裡的水泥公路,連通了罐壩村與縣城;總長10餘公裡、寬4米的硬化路,連通了11個村民組;而連接農家院壩的,是寬2米的水泥便道。
在公共服務設施上,罐壩村與城鎮相差無幾:村裡一座面積千餘平方米的廣場上,籃球場、桌球臺等體育設施齊備;新修的服務中心裡,標準化衛生室、圖書閱覽室、商務信息平臺等一應俱全。
抓產業促發展 助村民增收
「以前種地掙不了錢,外出打工又丟不下老人和孩子。現在好了,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工,兩頭都顧得著。」罐壩村4組村民廖小英告訴記者,以前需外出打工養家,現在,在家門口的企業就能打工掙錢。
「土地流轉、產業致富,是我們村黨支部選擇的道路。」鄭長春說,藉助瓊江環繞、土質肥沃的優勢,村黨支部積極爭取上級支持,累計投入資金1.4億元,整治流轉土地5000餘畝,建成耕作道路13.5公裡、排灌管網18公裡。
村黨支部還採取了「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先後引進農龍、弘藝、瀚霏等龍頭企業11家,形成蔬菜、生豬、苗木三大主導產業,發展蔬菜基地4000畝、年養殖生豬10萬頭、栽培名貴苗木1500畝。除了帶給村民固定租金收益外,還常年提供就業崗位1000餘個,村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大學生回鄉發展 帶領村民致富
在抓農業產業化的同時,罐壩村黨支部還探索出了「田園經濟模式」,定位休閒鄉村旅遊度假區,建成了太安莊園、蔬菜博覽園、農業科技展覽館等現代農業景點以及罐壩小寨、官清小區等新農村景點,發展吃、住、遊、玩一體的「潼南農家」、家庭農場等特色品牌,並成功承辦了「潼南蔬菜博覽會」、「太安魚美食節」等鄉村旅遊項目,年均吸引遊客30餘萬人。
家鄉環境的改善,吸引了外出人員返鄉就業。28歲的邱金是土生土長的罐壩村人,他從西南科技大學畢業後曾在川渝兩地工作,看到老家發展得越來越好,2013年他決定辭職回鄉發展。
通過競爭上崗,邱金被選舉為罐壩村村委會主任助理兼團支部書記。剛回鄉那年,邱金便牽頭成立了潼南農家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幫助村民將閒置的房屋改造成鄉村旅館,由合作社統一管理,每月付給村民租金。
為了進一步吸引遊客,邱金還開辦了「網上村莊」,通過網絡渠道,進行對外宣傳和「衣食住行」的預訂和購買。
通過網絡營銷,罐壩村不僅聚集了人氣,還促進了當地農戶增收。日前,潼南區商務局引進了電商平臺,邱金則負責罐壩村電商平臺的管理。
「我幫村民們銷售雞蛋、蔬菜等農產品,同時他們也能在電商平臺買到自己所需的生活用品。」邱金說,通過網絡,農戶將自家的農產品賣向全國,而遊客的大量湧入也增加了村民的就近就業機會,的確是一個一舉兩得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