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區太安鎮罐壩村黨支部: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2021-01-08 華龍網

    鄭長春在收集群眾意見。 (受訪者供圖)

    核心提示

    潼南區太安鎮罐壩村幅員面積7.3平方公裡,總人口4338人,黨員74名,村黨支部有支部委員5人,黨小組7個,村兩委成員7名。

    罐壩村黨支部以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為抓手,以強化政治功能與服務功能為核心,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壯大農村經濟,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成功建成國家現代農業示範核心區,先後榮獲重慶市先進基層黨組織、重慶市優秀婦女之家、重慶市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點等稱號。

    6月17日上午,潼南區太安鎮罐壩村村委會辦公室內,村民孫婆婆正在預繳自家天然氣的費用,接過村委會工作人員給她開的繳費收據,孫婆婆高興地說:「咱們村馬上就能通天然氣了!」

    不通天然氣一直是罐壩村村民的一塊心病,在去年12月村黨支部開展的一次民主生活會上,村民們提出了通天然氣的要求。

    「這幾年我們村發展迅速,尤其是鄉村旅遊這一塊。」罐壩村黨支部書記鄭長春說,如果配套設施一直跟不上,勢必會影響整個村的進一步發展。

    經過半年的協調和努力,目前,罐壩村的天然氣主幹線已基本達到全覆蓋,預計7月底村民們就能用上天然氣。

    探索城鄉一體化 打通發展瓶頸

    罐壩村曾是潼南區最貧困的村之一。

    「以前,我們解決『三農』問題,總是針對農業產業、農民收入問題等就事論事,但效果不佳。」鄭長春說,2007年,在上級的支持下,村裡轉換思路,開始探索以城鄉一體化發展來解決難題。

    罐壩村探索出的新路徑就是:實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規劃,改善村裡交通、飲水、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通過統籌城鄉發展的方式,改善農民居住環境;利用城鄉資源和資本的融合,發展現代農業,提高土地產出,增加農民收入。

    「這條新路徑,讓制約鄉村發展的基礎設施迅速得到改善。」鄭長春說,按統一規劃,依靠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投入和引進城市資本,村裡交通網絡基本建成。

    記者見到,一條長7公裡、橫貫村裡的水泥公路,連通了罐壩村與縣城;總長10餘公裡、寬4米的硬化路,連通了11個村民組;而連接農家院壩的,是寬2米的水泥便道。

    在公共服務設施上,罐壩村與城鎮相差無幾:村裡一座面積千餘平方米的廣場上,籃球場、桌球臺等體育設施齊備;新修的服務中心裡,標準化衛生室、圖書閱覽室、商務信息平臺等一應俱全。

    抓產業促發展 助村民增收

    「以前種地掙不了錢,外出打工又丟不下老人和孩子。現在好了,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工,兩頭都顧得著。」罐壩村4組村民廖小英告訴記者,以前需外出打工養家,現在,在家門口的企業就能打工掙錢。

    「土地流轉、產業致富,是我們村黨支部選擇的道路。」鄭長春說,藉助瓊江環繞、土質肥沃的優勢,村黨支部積極爭取上級支持,累計投入資金1.4億元,整治流轉土地5000餘畝,建成耕作道路13.5公裡、排灌管網18公裡。

    村黨支部還採取了「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先後引進農龍、弘藝、瀚霏等龍頭企業11家,形成蔬菜、生豬、苗木三大主導產業,發展蔬菜基地4000畝、年養殖生豬10萬頭、栽培名貴苗木1500畝。除了帶給村民固定租金收益外,還常年提供就業崗位1000餘個,村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大學生回鄉發展 帶領村民致富

    在抓農業產業化的同時,罐壩村黨支部還探索出了「田園經濟模式」,定位休閒鄉村旅遊度假區,建成了太安莊園、蔬菜博覽園、農業科技展覽館等現代農業景點以及罐壩小寨、官清小區等新農村景點,發展吃、住、遊、玩一體的「潼南農家」、家庭農場等特色品牌,並成功承辦了「潼南蔬菜博覽會」、「太安魚美食節」等鄉村旅遊項目,年均吸引遊客30餘萬人。

    家鄉環境的改善,吸引了外出人員返鄉就業。28歲的邱金是土生土長的罐壩村人,他從西南科技大學畢業後曾在川渝兩地工作,看到老家發展得越來越好,2013年他決定辭職回鄉發展。

    通過競爭上崗,邱金被選舉為罐壩村村委會主任助理兼團支部書記。剛回鄉那年,邱金便牽頭成立了潼南農家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幫助村民將閒置的房屋改造成鄉村旅館,由合作社統一管理,每月付給村民租金。

    為了進一步吸引遊客,邱金還開辦了「網上村莊」,通過網絡渠道,進行對外宣傳和「衣食住行」的預訂和購買。

    通過網絡營銷,罐壩村不僅聚集了人氣,還促進了當地農戶增收。日前,潼南區商務局引進了電商平臺,邱金則負責罐壩村電商平臺的管理。

    「我幫村民們銷售雞蛋、蔬菜等農產品,同時他們也能在電商平臺買到自己所需的生活用品。」邱金說,通過網絡,農戶將自家的農產品賣向全國,而遊客的大量湧入也增加了村民的就近就業機會,的確是一個一舉兩得的好辦法。

相關焦點

  • 開門一件事|花橋鎮上旺村:破柑桔銷售困境,讓小柑桔變群眾增收致富...
    花橋鎮上旺村 上旺村現有戶籍人口420戶1119人,黨員35名,新一屆黨支部成員3名,均為連任,支部書記柯金興已是第六次當選村支書。 問題困難 上旺村近七成的村民從事柑桔種植,受今年氣候不佳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該村柑桔產業陷入「價格下滑、外銷受阻、積壓滯銷」局面。 幹事情況
  • ...致富帶頭人帶領村民脫貧 實現無憾人生|丹寨縣南皋鄉太平村莫小富
    短短兩年時間,蛋雞養殖規模翻了兩倍,帶領80戶農民一起走上了脫貧路。莫小富正在給養殖場消殺目前我的養殖場依託杭州市濱江區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資金支持,發展了2萬羽蛋雞,2020年與碧桂園公司籤訂了雞蛋訂單收購,雞蛋有銷路,合作社有收益,我的壓力也輕鬆了很多。目前,已實現兩次分紅,累計分紅金額9萬元。現在,那2萬羽雞已全部賣掉了,新預訂的2萬羽雞這個月也要進場了。
  • 忠縣拔山鎮汪家洞村黨支部:「後進」變「先進」
    「村民們注意了!村民們注意了!我是村黨支部書記萬方軍,請養了豬的農戶馬上到四組何春來家開會,學習生豬疫病防治知識……」8月12日一大早,拔山鎮汪家洞村的山頭喇叭又響了,村民們熟悉的聲音傳遍了田間地頭。「這麼熱的天,村幹部還在喊開會,工作作風變化硬是大,我們一定要支持。」
  • 記寧陝縣新場鎮花石村黨支部書記陳二玲
    陝西農村網-陝西農村報安康訊 (記者 陸文杰 通訊員 譚海波)一個農家婦女,憑什麼連續當了15年的村黨支部書記?還當選為安康市人大代表?村民的答覆是:「她把村民當親人。」「她把村上的事當自己的事來辦!」這位廣受讚譽的農家婦女,就是寧陝縣新場鎮花石村黨支部書記陳二玲。
  • 【感動萬寧人物六】萬寧大石嶺村村主任曾憲蕃:帶領村人致富的老黃牛
    長達數分鐘的片子中,全是村裡人在講述這些年曾憲蕃如何為他們做好事、實事,帶領村人致富,可他自己,卻變得越來越窮了。這位低調的村主任甚至連今夜的「感動萬寧」2015十大年度人物頒獎,都是讓村裡人來幫忙代領的。  當了18年村幹部,12年村支書,曾憲蕃仍記得初當幹部時,埋在心底的話:為村裡做點事,多做點事。那時的他,可是山根鎮大石嶺村裡數一數二的「土豪」。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木日吐克村:小小庭院闖出致富增收路
    圖文/記者:李媚實習記者:鄭團長這兩年,高昌區勝金鄉木日吐克村通過政策扶持,以庭院經濟為突破口,使貧困群眾在樹立自強、自立、自信創業精神的同時,依靠小小庭院闖出致富增收路。村民買買提·尼亞孜一大早就開著三輪車載著自家新鮮採摘的西紅柿,來到合作社進行稱量售賣。他高興地說:「我今年種了菜,現在(可以)賣了。我把三個箱子的西紅柿拿到合作社來賣,一公斤3塊錢,賣了100多塊錢。」木日吐克村原是自治區級重點貧困村,2016年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後,搬遷區101戶貧困群眾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環境都得到極大改善。
  • 產業扶貧精準施策 村民增收「細水長流」——渝北區產業扶貧工作...
    一處處水果產業基地,促進了貧困戶增收;一個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帶動了貧困戶致富……  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渝北區因地制宜推進「雙十萬工程」建設,通過一戶一策為貧困戶量身定製產業發展計劃,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走出了一條符合渝北實際的、有特色的產業脫貧致富路,讓老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
  • 榮昌通安村:村裡處處換新顏 村民增收日子甜
    環境更優,宜居宜樂更宜遊一大早,記者來到通安村林居壩村民小院,道路寬敞平坦、院壩乾淨整潔、鮮花在農家小院綻放,給人一種生態優美清新的感覺。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髒亂差」的狀態。「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們小院的人居環境變化非常大,大家生活在這裡很舒心。」村民林賢雙正在家門口歇息,聽聞記者來意,侃侃而談。
  • 河北省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黨支部書記顧瑞利:「決心成事、用心...
    >  2017年5月,我當選駱駝灣村黨支部書記。村民陳彥常年在外打工,對翻蓋新房一直提不起心氣。我登門拜訪,一趟不行就兩趟、三趟……直到第五趟,他終於被打動了,還幫著我們給親戚做工作。  2018年5月,全村民居改造全部完工,大伙兒搬進寬敞明亮的新家,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臉上。這件事讓我深深感到,黨的好政策能不能在基層落地,關鍵要看基層幹部能不能決心成事、用心謀事、盡心幹事  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發展產業是根本。
  • 江陵縣羊子廟村:小小螺絲椒 致富大產業
    2020年以來,江陵縣普濟鎮羊子廟村通過引進螺絲椒產業,讓村民走上增收致富的快車道。眼下,螺絲椒已進入收穫尾期,成為了當地助力鄉村振興、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力椒」。走進羊子廟村螺絲椒種植基地,放眼望去一片蔥鬱。一株株綠油油的螺絲椒苗間,青綠的螺絲椒泛著光澤,煞是好看。
  • 雞鳴之後便是天明,他養殖的五黑雞帶領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幾年前,返鄉創業的龍駒看準了「五黑雞」養殖前景,帶著村民一起建起了「五黑雞」專業合作社,並採用生態養殖模式飼養「五黑雞」,龍駒還通過多種渠道及平臺成功打開了「五黑雞」銷路,如今龍駒的「五黑雞」養殖場效益十分可觀,轉瞬間「五黑雞」成了龍駒和村民們發家致富的「金鳳凰」。龍駒,祖籍雙峰縣青樹坪鎮,幼年隨父母遷居貴州。
  • 南通海門「養豬狀元」:合作社+黨支部走出富民路
    帶領農戶致富的「好閨女」20年前,張水林還是是包場鎮有名的困難戶,一家五六口人守著幾畝地生活。彼時,唐慧娟剛剛湊齊120萬元在村子裡創辦了一個名叫興旺的養豬場。談到唐慧娟,張水林自然充滿感激:「她不僅是我們這裡有名的『養豬狀元』,更是帶領我們困難戶一起致富的『好閨女』。」包場鎮浜北村的潘廟海也是一個生豬養殖戶,但由於缺乏技術、把握不準市場行情欠下不少債務,最後連本錢都賠光了,老潘氣得幾次想要自殺。唐慧娟知悉後,多次登門做工作,無償為老潘提供6頭良種母豬,並教他科學養豬。
  • 清鎮市駱家橋村:產業鏈上建支部 產業興旺村民富
    當天,村黨支部就和基地黨支部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黨支部成員、村民組長代表、村民代表等30多人商討了3個多小時。「絕對不允許不公平的現象存在。」了解王顯忠等人的訴求後,黨支部成員向他們承諾一定解決問題。同時,基地負責人賀彥鴻立即向上級公司反映村民訴求。「經過商討,我們完善了用工安排新制度,目前制度已起草完成,正和村支兩委協商。」賀彥鴻說。
  • 古丈縣龍鼻嘴村:互助致富奔小康
    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宋林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默戎鎮龍鼻嘴村,是一個以旅遊和茶業為主的傳統古村落,自開展「互助五興」農村基層治理模式以來,該村黨支部結探索出適合自身的「互助」道路。收到黨員、村幹部、後備幹部、入黨積極分子、產業大戶、致富能人等自薦信103封,村民小組召開群眾大會投票選定89人擔任互助組長,在開展互助活動中發揮模範帶領作用。第5互助組組長石澤祥回村興辦「雷公界土蜂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本組10戶農戶,養蜜蜂200桶,年收入達8萬元;第8互助組組長石澤良帶頭開發茶葉100畝,帶領本組6戶組員發展茶葉產業300畝,人均年增收3000元。
  • 「攻堅路上黨支部」柿村,脫貧致富路上的「如意事」(高清組圖)
    聽說我們要採訪扶貧攻堅中黨支部發揮作用的事,老黨員孫明京接著介紹到,近年來,特別是脫貧攻堅開展以來,村支部書記郭煥民帶領支部一班人,按照「一年扶上路、兩年見成效、三年能致富」思路,始終以黨建為龍頭,緊緊抓住各級關於革命老區一系列扶貧政策實施和渭華起義紅色旅遊聖地開發建設的發展機遇,大力發展獼猴桃支柱產業、光伏發電扶貧產業、清水蓮菜旅遊產業三大脫貧致富項目,使柿村在短時間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居環境、自然生態
  • 巫溪:搬出大山有盼頭 勤勞村民靠養豬致富
    不僅是因為她家的殺豬飯好吃,是因為她以吃「殺豬飯」帶領鄉親幹起了賣豬肉的生意。慕名而來買豬肉的客人,加上委託她賣豬肉的村民,人人有份,氣氛自是熱烈濃厚。「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一頓飯算什麼,茶飯本來就是待客的。」當被問及如何這麼「大方」時,鄧學蘭的回答透著農家人的質樸。鄧學蘭是三年前從鄰近鄉鎮的高山上易地搬遷到尖山鎮大包村「新農村」小區的貧困戶。
  • 湖北鄖西「掃帚大王」胡朝柱帶領村民掃「窮根」
    湖北鄖西農民胡朝柱製作銷售鐵掃帚致富後不忘窮鄉親,他建加工廠、辦合作社,帶領鄉親們掃去「窮根子」,共同走上脫貧致富道路。  艱難創業  胡朝柱是鄖西縣觀音鎮黃土梁村村民。上世紀90年代,30來歲胡朝柱為了改變貧窮落後生活,開始學著製作售賣鐵掃帚。他走鄉串戶收購農家零散的鐵掃帚杆,用擔子挑回家。
  • 引水修路產業興 增收致富日子紅(總書記的深情牽掛——來自貧困...
    吃水難,要么喝雨水或者河溝裡的鹽鹼水,要麼往返30公裡到洮河取水;行路難,全村都是土路,又窄又陡;住房難,八成以上群眾住的是土坯危房;上學難,村裡只有一個三年制教學點;看病難,沒有村衛生室,有個頭疼腦熱得到9公裡外的鄉衛生院;增收難,絕大多數村民不識字,沒有一技之長。  馬佔海回憶,受不了惡劣環境和落後面貌,許多人開始外遷。
  • 博興縣曹王鎮:念好「三字訣」,破解村集體經濟增收難題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通訊員 司元媛 記者 孫菲 李夢竹博興縣曹王鎮創新村集體經濟發展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健全工作機制,落實建強隊伍、合理謀劃、優化環境三項措施,念好「三字訣」,有效破解村集體經濟增收難題,2020年實現村集體經濟10萬以上村達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