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門「養豬狀元」:合作社+黨支部走出富民路

2021-01-08 華龍網

人民網南通7月31日電(記者王繼亮)再過個把月,南通海門港新區包場鎮長橋村76歲的村民張水林家的10來頭肉豬就要出欄了。7月27日下午,看著一頭頭長勢良好的肉豬,張水林欣喜地騎著電動三輪車帶著老伴來到四公裡以外的海門市海盛生豬專業合作社,一來是向合作社理事長唐慧娟表示感謝,二是奔著母豬更新換代和飼料配方取經來的。

張水林夫婦口口聲聲感激不盡的唐慧娟是全省聞名的「養豬女狀元」,她從600頭苗豬起家發展到存欄40000多頭生豬的生態養豬場,不僅自己致富,也是幫助困難群眾一起致富的黨員帶頭人。

20年來,唐慧娟先後獲評江蘇「最美雙創之星」、南通「十大傑出青年」、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還被推選為南通市人大代表和黨的十八大代表,在新近閉幕的江蘇省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剛剛被評為全省基層富民典型。

帶領農戶致富的「好閨女」

20年前,張水林還是是包場鎮有名的困難戶,一家五六口人守著幾畝地生活。彼時,唐慧娟剛剛湊齊120萬元在村子裡創辦了一個名叫興旺的養豬場。

張水林介紹:「別看唐總現在的養豬場每年至少出欄商品豬10000多頭,也形成了養殖和屠宰一條龍的經營模式,但她養豬的最初幾年吃了很多苦頭,缺乏經驗就自費到外地求學,缺少資金就賣光家產。」

「最困難的時候,屋裡屋外都是要債的債主,真不知道那時的日子是怎麼熬過來的,當老師的母親每個月千把塊錢的工資都送來救急,就連外公的菸酒錢、孩子過年的壓歲錢也被我花掉了。」唐慧娟自嘲說。

就是在自己創業也面臨重重困難的當口,唐慧娟無償送給張水林家兩頭成年母豬,幫助他們一家靠養豬擺脫貧困。

這豬一養就是快二十年了,現在張水林家已經已經有8頭母豬,年出欄肉豬100多頭,最多的時候到過160多頭。張家也在十年前就蓋上了樓房,生活水平早已大變樣。談到唐慧娟,張水林自然充滿感激:「她不僅是我們這裡有名的『養豬狀元』,更是帶領我們困難戶一起致富的『好閨女』。」

包場鎮浜北村的潘廟海也是一個生豬養殖戶,但由於缺乏技術、把握不準市場行情欠下不少債務,最後連本錢都賠光了,老潘氣得幾次想要自殺。唐慧娟知悉後,多次登門做工作,無償為老潘提供6頭良種母豬,並教他科學養豬。幾年下來,潘廟海不僅還清了債務,日子也大有起色。

記者了解到,在海門市及周邊地區,像張水林和潘廟海這樣得到過唐慧娟資助的農民至少有1000多戶。

合作社+黨支部的共同致富模式

唐慧娟靠養豬率先致富讓當地不少村民也蠢蠢欲動,紛紛養起豬來。但由於村民們大多文化低,再加上缺乏經驗,不是母豬產仔率低,就是苗豬成活率低,一旦遇上患病就更麻煩了。不少人不僅沒能致富,反而連本錢都賠光了。

面對這種現狀,唐慧娟意識到光靠對養豬戶零星的幫助還不能形成大氣候,只有把想養豬的農戶聚攏在一起,對他們進行統一傳授養豬技術,並高於市場價收購他們養殖的生豬,才能刺激他們養豬的積極性,也讓他們吃上「定心丸」。說幹就幹,2004年年初,唐慧娟成立了海門市興旺無公害生豬生產專業合作社,這也是全省首家由一個養豬場創辦的無公害生豬專業生產合作社,一年後又更名為海門市海盛生豬專業合作社。

村民姜學池是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養殖戶,他在唐慧娟的幫扶下開始擴大養殖規模,目前存欄100多頭,去年光肉豬銷售就盈利了10多萬,前幾年平均每年盈利也不低於6萬元,全家現在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嘗到了甜頭,加入合作社的養殖戶自然越來越多。據唐慧娟介紹,目前合作社的成員已經從最初的29戶發展到238戶。

合作社的養殖戶們致富了,但是還有更多的村民需要致富,怎麼辦?唐慧娟想到了黨支部。

6年前,唐慧娟決定在合作社建立黨支部。「合作社組織先富起來的每個黨員根據各自能力幫扶兩到三家困難戶,目的只有一個,讓周邊的困難群眾都能過上好日子。」

最近幾年,唐慧娟的合作社每年都以高出市場價10%的價格收購社員商品豬,同時建立了公積金、教育基金、公益金和風險基金等,將盈利部分返還給社員。事實證明,唐慧娟通過創新黨建新路徑,確定「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先」的發展策略,形成帶動農民共同致富的執行力,實現了為社員統一育種、統一提供飼料、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收購的經營模式,既確保農戶經濟穩增長,也確保了食品安全健康,實現了專業合作社+黨支部帶農共富,合作社及黨支部還先後獲得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南通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

據海盛生豬專業合作社統計,該合作社在2016年的銷售收入接近9000萬元,社員人均收入超過5萬元,合作社返利12.8萬元。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目前取得的成績只是新的開始,我們還會不斷創新帶動群眾致富的模式,讓更多的農戶富起來。」唐慧娟說。

相關焦點

  • 南通海門:用城市「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 唱響新時代長江大...
    近年來,海門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思想指引下,進一步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在水生態修復保護、水環境治理改善等方面精準發力,努力打造沿江特色示範段。如今,長江海門段水質持續向好,江岸再現碧水綿延,江海大地唱響了新時代長江大保護的海門之歌。
  • 6.海曙區望春街道震豐股份經濟合作社黨支部
    寧波海曙區望春街道震豐股份經濟合作社圍繞「科學發展、共享成果、爭創一流」這一主線,全體班子成員共同努力,著重做好股份制深化改革轉型、拆遷籤約、保持社會穩定等中心工作。  一是狠抓學習不放鬆。合作社黨支部注重規範建設、民主決策,通過推進承包機制,完善了目標考核制度,充分調動了黨員群眾的工作熱情。截止2010年末,合作社所屬6家獨資企業,一家合資企業,淨值資產達到56249萬元,比2007年末的28488萬元增加了27761萬元,翻了將近一番。  三是全力拆遷保進度。今年震豐股份經濟合作社承擔了馬家塘自然村和鄞奉路二期拆遷改造的任務。
  • 南通近代三位名人:一位是教育家,一位是院士,南通人的驕傲!
    南通是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東抵黃海,南望長江,與上海、蘇州燈火相邀,西、北與泰州、鹽城接壤。這裡人才輩出,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南通市歷史上知名的幾個人物,你都知道哪些呢?祖籍江蘇常熟,生於江蘇通州海門長樂鎮(今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市常樂鎮)。光緒二十年(1894年)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 光緒二十年(1894年),張謇考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張謇主張 「實業救國」,是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一生創辦了20多家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 清狀元張季直,1912年的楷書拓本欣賞,學大楷書法的習字範本
    張季直是1894考中的狀元,也是著名的實業家。其書法造詣在清代那個大師雲集的年代,也也是獨佔鰲頭的角兒。今天我們為大家帶來的就是張季直,1912年的楷書拓本,希望您能喜歡。毛筆入門的話,需要有人在旁邊指點。菜鳥對筆的掌控力太弱,容易寫壞手,和養成不良的運筆習慣。鋼筆的話,基本上,堅持,刻苦就能練出來。
  • 這戶海門家庭,全國出名了!
    這戶海門家庭,全國出名了!其中,海門樊春娟家庭榮獲「全國五好家庭」全國婦聯主席沈躍躍出席會議並講話,要求各級婦聯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將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新時代家庭工作的首要任務,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家庭家教家風的重要論述為指引,以「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為抓手,培育新時代家庭,把服務大局服務婦女服務家庭的工作落細落實。
  • 向總書記報告丨富民新村新路子
    總書記聽後十分欣慰,讚許道:「你們走出了高深山區貧困群眾易地搬遷和祁連山生態保護雙贏的扶貧開發新路子。」 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天高雲淡,曾經的荒漠披上了綠衣,一排排日光溫室大棚綿延向遠方。 一次又一次的「家訪」,一回又一回的「碰壁」,當時的幹城鄉幹部、現在的富民新村黨支部書記張延堂漸漸摸索出老百姓不願意搬的原因:「一方面是故土難離,再一方面擔心搬遷下來無法生活。」 了解了鄉親們心中的顧慮,張延堂和村幹部們又進行了新一輪的走訪。 「來過無數次,做了無數次工作。給我們講政策,講了很多好政策。」
  • 田園鄉村 美麗富民(美麗中國)
    此外,在南京一家設計院的規劃下,村裡通上柏油馬路、裝上路燈,天然氣通到家家戶戶;旱廁改成了抽水馬桶,路兩邊種植了菜地和花園;石頭牆和石頭房修舊如舊,旅遊合作社也開了起來,3年前的藍圖如今正在慢慢實現。
  • 同安區軍營村、白交祠村走出「產業生態」融合的鄉村振興路
    19日上午,在山路上兜兜轉轉大約200個彎後,記者乘坐的同安606路公交車駛入蓮花鎮軍營村,停靠在站點。車內十幾個快遞包裹作為「同行乘客」,被等候的軍營村郵政驛站經營者蘇銀坂取出。  隨後,經營農村淘寶店的他,迅速將銷售出的茶葉、地瓜、蜂蜜等高山農特產品,以及軍營村、白交祠村等附近村民的快遞件,送上606路公交。
  • 「e路同心」2020年5月17日 星期日
    總書記和我話扶貧◆「去嘎查的路」是幸福小康路 ——回訪全國人大代表、巴彥塔拉蘇木東薩拉嘎查黨支部書記吳雲波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每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都會參加代表團審議。「脫貧」成了他與代表們的必談話題。
  • 「瓜熟蒂落」豐收日:浦東新區11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黨建全覆蓋
    為此,大團鎮黨委積極探索合作社黨建新模式,提出將支部建在合作社,明確了「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思路。2007年,上海申鳳桃業專業合作社成為了首批試點的合作社。黨支部的成立,迅速擴大了社員對合作社的信任度,申鳳桃業合作社社員由最初的9戶迅速發展到了35戶,並與周邊800多戶桃農籤訂了購銷協議,規模迅速擴張。
  • 攜手京東 90後「養豬迷」讓「跑山豬」走出大山
    質量提升了,韓士平開始在呼蘭和大慶等多地擴大養豬廠的規模建立合作廠,這也為當地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豬場與近100個貧困戶進行了種豬養殖合作,黑豬的產量直線上升,一片欣欣向榮的養豬致富景象在玉泉山展現。解決了黑豬質量問題,隨之而來的就是銷售問題。
  • 初冬裡的南通博物苑_圖片新聞_中國政府網
    南通博物苑位於風光秀美的江蘇南通濠河之濱,由清末狀元、近代著名實業家和教育家張謇於1905年創辦,是中國人創辦的我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館。1988年,南通博物苑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首批一級博物館、全國文明單位、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 山東省2016年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名單公示
    山亭區小山林肉山羊養殖專業合作社山亭區綠草牧歌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利津縣勝利肉雞農民專業合作社東營市東營區旭日畜牧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廣饒縣天紅肉鴨農民專業合作社廣饒縣蓮花養豬農民專業合作社海陽市新文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濰坊龍軍畜禽養殖合作社安丘市和融豐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
  • 規模養殖生豬 走出一條致富路
    2008年,望巖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多次與嶽正武聯繫,希望他回鄉發展養殖業,並表示願意支持他。望巖村村民居住分散,適合生豬養殖。當年8月,嶽正武和妻子帶著20年打工存下的40萬元回到家鄉,經過市場走訪、調查,夫妻倆最終把目標瞄準了規模化生豬養殖。2008年9月,嶽正武花費35萬元建起400平方米的養殖場,花3萬元修建了沼氣池。
  • 拓寬富民路 日子有奔頭2020年08月11日 星期二06 昆明新聞_ 雲南...
    除了房子以外,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有力推進。村村砌上水泥路,群眾喝上安全水,農村告別用電難,村裡通上網際網路……這些困難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既是幸福之源,也是美好生活。「十三五」以來,祿勸、尋甸、東川等脫貧攻堅重點區域完成自然村通村公路路面硬化2653.85公裡、路基改造966.5公裡,新增通硬化公路自然村1364個、通簡易公路自然村427個,3個貧困縣區均達到「行政村通硬化路,且危險路段有必要防護措施」標準,全市所有鄉鎮和建制村已100%通硬化路。    網際網路是信息傳輸的「高速公路」。
  • 潼南區太安鎮罐壩村黨支部: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不通天然氣一直是罐壩村村民的一塊心病,在去年12月村黨支部開展的一次民主生活會上,村民們提出了通天然氣的要求。    「這幾年我們村發展迅速,尤其是鄉村旅遊這一塊。」罐壩村黨支部書記鄭長春說,如果配套設施一直跟不上,勢必會影響整個村的進一步發展。
  • 南通全面推行電子健康通行證!(附各區縣辦理二維碼 )
    [導讀]目前,南通在全市範圍內全面推廣電子健康通行證「易來通」,要求流動人口來通必須申辦電子健康通行證,常住人口根據各地疫情形勢要求來辦理   目前,南通在全市範圍內全面推廣電子健康通行證「易來通」,要求流動人口來通必須申辦電子健康通行證,
  • 山東陽信:「牛產業」拉動富民強縣「幸福車」
    政府指導貧困村成立肉牛養殖合作社,與企業籤訂養殖回收協議,由合作社統一種植青貯玉米、統一購牛、統一防疫、統一銷售,帶動貧困戶增收。同時引導貧困村戶將土地流轉給肉牛企業做「糧改飼」基地,每畝每年流轉費用穩定在8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