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南通7月31日電(記者王繼亮)再過個把月,南通海門港新區包場鎮長橋村76歲的村民張水林家的10來頭肉豬就要出欄了。7月27日下午,看著一頭頭長勢良好的肉豬,張水林欣喜地騎著電動三輪車帶著老伴來到四公裡以外的海門市海盛生豬專業合作社,一來是向合作社理事長唐慧娟表示感謝,二是奔著母豬更新換代和飼料配方取經來的。
張水林夫婦口口聲聲感激不盡的唐慧娟是全省聞名的「養豬女狀元」,她從600頭苗豬起家發展到存欄40000多頭生豬的生態養豬場,不僅自己致富,也是幫助困難群眾一起致富的黨員帶頭人。
20年來,唐慧娟先後獲評江蘇「最美雙創之星」、南通「十大傑出青年」、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還被推選為南通市人大代表和黨的十八大代表,在新近閉幕的江蘇省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剛剛被評為全省基層富民典型。
帶領農戶致富的「好閨女」
20年前,張水林還是是包場鎮有名的困難戶,一家五六口人守著幾畝地生活。彼時,唐慧娟剛剛湊齊120萬元在村子裡創辦了一個名叫興旺的養豬場。
張水林介紹:「別看唐總現在的養豬場每年至少出欄商品豬10000多頭,也形成了養殖和屠宰一條龍的經營模式,但她養豬的最初幾年吃了很多苦頭,缺乏經驗就自費到外地求學,缺少資金就賣光家產。」
「最困難的時候,屋裡屋外都是要債的債主,真不知道那時的日子是怎麼熬過來的,當老師的母親每個月千把塊錢的工資都送來救急,就連外公的菸酒錢、孩子過年的壓歲錢也被我花掉了。」唐慧娟自嘲說。
就是在自己創業也面臨重重困難的當口,唐慧娟無償送給張水林家兩頭成年母豬,幫助他們一家靠養豬擺脫貧困。
這豬一養就是快二十年了,現在張水林家已經已經有8頭母豬,年出欄肉豬100多頭,最多的時候到過160多頭。張家也在十年前就蓋上了樓房,生活水平早已大變樣。談到唐慧娟,張水林自然充滿感激:「她不僅是我們這裡有名的『養豬狀元』,更是帶領我們困難戶一起致富的『好閨女』。」
包場鎮浜北村的潘廟海也是一個生豬養殖戶,但由於缺乏技術、把握不準市場行情欠下不少債務,最後連本錢都賠光了,老潘氣得幾次想要自殺。唐慧娟知悉後,多次登門做工作,無償為老潘提供6頭良種母豬,並教他科學養豬。幾年下來,潘廟海不僅還清了債務,日子也大有起色。
記者了解到,在海門市及周邊地區,像張水林和潘廟海這樣得到過唐慧娟資助的農民至少有1000多戶。
合作社+黨支部的共同致富模式
唐慧娟靠養豬率先致富讓當地不少村民也蠢蠢欲動,紛紛養起豬來。但由於村民們大多文化低,再加上缺乏經驗,不是母豬產仔率低,就是苗豬成活率低,一旦遇上患病就更麻煩了。不少人不僅沒能致富,反而連本錢都賠光了。
面對這種現狀,唐慧娟意識到光靠對養豬戶零星的幫助還不能形成大氣候,只有把想養豬的農戶聚攏在一起,對他們進行統一傳授養豬技術,並高於市場價收購他們養殖的生豬,才能刺激他們養豬的積極性,也讓他們吃上「定心丸」。說幹就幹,2004年年初,唐慧娟成立了海門市興旺無公害生豬生產專業合作社,這也是全省首家由一個養豬場創辦的無公害生豬專業生產合作社,一年後又更名為海門市海盛生豬專業合作社。
村民姜學池是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養殖戶,他在唐慧娟的幫扶下開始擴大養殖規模,目前存欄100多頭,去年光肉豬銷售就盈利了10多萬,前幾年平均每年盈利也不低於6萬元,全家現在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嘗到了甜頭,加入合作社的養殖戶自然越來越多。據唐慧娟介紹,目前合作社的成員已經從最初的29戶發展到238戶。
合作社的養殖戶們致富了,但是還有更多的村民需要致富,怎麼辦?唐慧娟想到了黨支部。
6年前,唐慧娟決定在合作社建立黨支部。「合作社組織先富起來的每個黨員根據各自能力幫扶兩到三家困難戶,目的只有一個,讓周邊的困難群眾都能過上好日子。」
最近幾年,唐慧娟的合作社每年都以高出市場價10%的價格收購社員商品豬,同時建立了公積金、教育基金、公益金和風險基金等,將盈利部分返還給社員。事實證明,唐慧娟通過創新黨建新路徑,確定「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先」的發展策略,形成帶動農民共同致富的執行力,實現了為社員統一育種、統一提供飼料、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收購的經營模式,既確保農戶經濟穩增長,也確保了食品安全健康,實現了專業合作社+黨支部帶農共富,合作社及黨支部還先後獲得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南通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
據海盛生豬專業合作社統計,該合作社在2016年的銷售收入接近9000萬元,社員人均收入超過5萬元,合作社返利12.8萬元。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目前取得的成績只是新的開始,我們還會不斷創新帶動群眾致富的模式,讓更多的農戶富起來。」唐慧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