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離世悲痛、居家隔離苦悶 戰疫期間如何防「抑」

2021-01-09 環球網

【來源:光明日報】

親人離世悲痛、居家隔離苦悶、親子關係緊張,這些可能使人抑鬱的情緒縈繞在身邊——

戰疫期間如何防「抑」

疫情之下,面對病毒我們需要關注身體防護,同時也要關注心理健康。目前,疫情防控積極向好的態勢進一步鞏固,居家隔離的人們心理狀態較之前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亟須我們密切關注、科學化解。

面對親人離世,如何平復哀傷情緒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防疫科普團隊王建平教授認為,疫情下的親人離世,由於各種原因,比如來得很突然,無法在臨終時陪伴,無法在親人離世後告別,親人離世前的狀況無法得知,沒有遺物留下,這些都是預測哀傷轉變為病理性哀傷的高風險因素,會使得哀傷的平復過程變得更加艱難,甚至發展為複雜性哀傷或者病理性哀傷,嚴重影響喪親人群的心身健康,同時也給哀傷心理輔導人員帶來極大挑戰。

喪親及哀傷輔導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專業領域,涉及多個專業方向的聯合攻關協作;哀傷輔導和危機幹預不同,是需要長期進行的工作,保證服務提供者的專業性以及連續性非常重要;同時還要認識到我們國家在哀傷及其哀傷輔導方面還處於起步階段,缺乏專業的研究,缺乏專業的人才,甚至缺乏專業的意識,很多幹預還停留在人文的關懷和支持方面。

因此王建平建議,在當前疫情情況下,應該儘量讓家屬對病人的病程以及臨終時的狀態和遺言有所了解,同時儘量保留患者遺物。這些信息有助於幫助家屬獲得真實感,逐步接受這個現實。同時,成立由多學科組成的專業人員隊伍,根據喪親者的特點和需求,分階段、分層次分、分專業地提供服務。此外,政府有關部門要出面協調各地相關機構,努力及時篩查出和聯繫到需要幫助的喪親人群,協助專業人員與不同層次的需求者對接,並做好持續性支持工作。

疫情有所好轉,可否放鬆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防疫科普團隊聶熙倫認為,眼下大多民眾在家中減少外出的時間大多超過一個月。起初的焦慮、緊張、擔心和害怕的情緒得到了緩釋,大部分人在經歷了較為劇烈的心理衝突後都找到了生活的新節奏。焦慮和擔心的情緒在某種程度上會讓我們處於備戰狀態,這種狀態是我們不習慣也不喜歡的。備戰狀態下人的神經高度緊繃、會對周圍的刺激格外敏感,這有利於我們在危機狀態下及時進行自我保護。當居家封閉時間達到一定長度,人的生活開始適應新的習慣後,焦慮和擔心的情緒開始減少,逐漸在新的環境中習得穩定和安全感。

看著大部分城市新病例「零增加」或增加幅度放緩、一些城市逐漸復工復產、快遞和外賣也變得多起來,這些信號都會讓我們誤以為疫情快要過去,迫切希望生活能早一些恢復常態。這個時候人們可能進入鬆懈的狀態:頻繁出門、去熱門餐館門口排隊、外出不戴口罩、減少消毒或洗手的次數等等。然而事實上,疫情仍在繼續,過度的鬆懈會讓人降低本該有的警惕,可能造成二次交叉感染的風險,增加患病概率。

而應對懈怠和鬆懈的情緒,可以留意以下幾點:一是提醒自己,疫情尚未結束。雖然疫情從數據上態勢減緩,但疫情防控形勢仍然沒有樂觀到出門不用戴口罩、隨意集會的程度;二是人在長時間的緊張和焦慮下會出現麻木和同情感疲勞,這是正常的,但我們也需要時刻提醒自己,那些每天增長的疑似、確診數字不僅僅是數字,還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三是死亡和確診病例數據的減少,是一線醫護人員連夜奮戰、甚至用生命換取來的,尊重他們付出、尊重自己生命最好的方式依然是要規範防護,懈怠對疫情的減緩沒有絲毫幫助;四是客觀地看待事實,不過度悲觀、也不過度樂觀,在恢復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同時,也要保持清醒,未雨綢繆。

孩子居家學習,親子衝突如何解決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防疫科普團隊璩澤認為,疫情使不少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學校為了保障學生安全,制定了推遲返校、網上授課的措施,家長們也開啟了居家辦公模式。這樣的方式雖然使得親子相處時間大大增多,但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不少家長看到孩子在家無法專心學習,效率低下,十分著急,導致親子矛盾的出現。那麼,這些問題如何解決呢?

從孩子的角度來說,要找到在家學習效率低的原因。「自控力」不足是原因之一。像學習這種需要大量精力的活動,自控力會不斷被消耗,消耗的自控力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被慢慢補充上來。孩子在學校時有其他學生和他一起學習,學校的環境、周圍同學和老師的鼓勵與示範,會促進學生把精力持續放在學習上,這一過程叫作「社會助長效應」。但在家裡,孩子周圍充斥著諸如遊戲、小說等大量誘惑因素,使他們無法專心學習。

要想幫助孩子增強自控力,提高學習效率,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一是設置學習環境。收拾好書桌,在學習期間把與學習無關的用品收起來,設置與學校類似的環境,幫助孩子在一個模擬的環境中專心學習。二是恰當設置目標。每天學習前,讓孩子設置一些具體的、可達成的、有衡量標準且與學習總任務一致的目標,可以幫助孩子量化學習成果。三是勞逸結合,適當獎勵。在休息時要讓孩子充分休息,做他想做的事情,注意勞逸結合,滿足他們獨立的需求。

從家長的角度來說,要找到擔心的原因,這可能與家長自身的焦慮情緒有關。面對孩子的學習,尤其是初三、高三等升學年級孩子的家長,其自身的焦慮水平就不低,再加上疫情所帶來的心理壓力,使這種焦慮情緒被無限放大,從而影響了家長們對「學習」這件事的解讀和認知,認為孩子在家只要不學習,就一定會落後於別人,從而導致考不上好學校等一系列嚴重的後果。適當的焦慮對我們來說是有好處的,但當焦慮水平過高,會導致無法正常和孩子溝通交流。

家長如何緩解自己的焦慮,既關心孩子,又不會引起親子衝突呢?專家建議,首先要了解焦慮情緒。既要了解自己的焦慮狀態,又要認識到孩子可能也處於焦慮情緒中,你的嘮叨、管教都可能會使他不耐煩。其次要理性溝通,多傾聽少指責。家長和孩子溝通時需要一定的溝通技巧,要多聽聽孩子想說什麼,不要著急打斷,也不要過多批評指責他們。你可以多試試用「你的想法很不錯,我覺得還可以……」這樣的表達方式來提供你的建議,但不要使用「你應該……」這種命令式的口吻。最後,如果遇到爭吵,嘗試按下「暫停鍵」。在遇到情緒要爆發的時候,先讓自己冷靜一段時間,想清楚自己為什麼生氣,讓自己平和下來後再和孩子溝通。

在疫情期間,父母要運用智慧,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效率,同時減少家庭衝突和矛盾,成為孩子強大的支持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孩子快樂地學習生活提供堅實基礎。

(本報記者 靳曉燕)

相關焦點

  • ...人員、國內中高風險地區來黃返黃人員居家隔離需要注意什麼?來了!
    境外回黃返黃人員、國內中高風險地區來黃返黃人員如何進行居家隔離    所有居家隔離人員必須以戶為單位,嚴格實行居家隔離觀察14天。居家隔離期間,儘量安排單獨居住,單獨就餐,做好個人衛生,減少與家人的密切接觸,禁止與外界直接接觸。每天上午9點、下午3點自測體溫兩次,並通過電話或簡訊(微信)報告社區。社區工作人員做好所有居家隔離人員體溫和健康狀況登記。居家隔離人員出現發熱(體溫超過37.3C)或呼吸道症狀的要立即報告社區並由社區安排專人迅速送醫,並將信息立即上報區疾控中心。
  • 探訪蘆山縣寶靈場:「56位居家觀察的村民,是我們時刻牽掛的親人!」
    蘆山縣第一個居家醫學觀察「隔離點」——寶靈場(小地名)就位於西川村,一場突如其來的肺炎疫情打破了這裡的寧靜。 寶靈場有13戶、56名村民因與一名肺炎疫情人員密切接觸,全部被居家進行醫學觀察。村民們的生活如何保障?防疫物資準備得怎樣?記者進行了現場探訪。
  • 英媒:居家隔離,聽聽中國朋友的建議
    來源:環球網英國《金融時報》4月1日文章,原題為:「用中國人的隔離方式尋求內心平靜」。我每天早上5點在芝加哥的家中醒來,先遛狗,接下來就是查看來自中國的如何最好地度過隔離生活的最新建議。我通常會在中國社交軟體微信的叮噹提示音中醒來,信息裡承載著中國朋友關於如何在身心和家庭關係完好下度過這場噩夢的建議。某一天,這些建議可能是一個流程圖,教我如何在外出回家後正確地脫下手套、口罩和衣服。而其他時候,這些建議可能是告誡「塞好下水道的塞子」。坐電梯到公寓9層安全嗎?我應該走樓梯嗎?一位朋友回答說,北京一些可憐的人在樓梯間感染了新冠病毒。
  • 新冠病毒疫情在家隔離期間如何緩解和消除心理恐懼和焦慮
    原創首發:知行心理教育 由於新冠病毒疫情的原因,相信朋友們都在家隔離,沒有特殊情況是不會離家出門的。目前我已經在家隔離兩個月了,相信讀者朋友們也一定是類似的情況。近一段時間有大量的網友通過微信等網際網路方式來傾訴,說在家隔離已經快要瘋掉了。
  • 親人過世了該如何操辦?
    當親人過世後,順利辦好後事安排,讓親人安心離開,也讓我們對親人的思念得以寄託。即便我們一輩子有可計算的幾次會為親人操辦喪事,即便生死是人生之大事,但我們也並不會一早就做好功課、反覆練習,當這一天來臨時就從容地、無差錯地操辦好親人後事。因此,如何操辦親人後事,就需要參照按以下流程辦理——1、聯繫辦理死亡證明。
  • 疫情當前,居家隔離容易出現這些心理反應!如何自我梳理?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各地陸續開始採取封閉隔離。這種情況下,居家隔離的家庭成員容易出現一些心理上的反應,主要表現分為16種。這些心理反應還會帶來相關的6種問題,相對應也有6種解決方法。
  • 居家隔離時間到底怎麼算?
    大連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 趙連 1月3日 大連有3例確診病例 和 1例無症狀感染者出院 2021年1月2日0時至24時,大連市新增1例確診病例未某,與妻子蘇某同為確診病例王某(兒媳)的密切接觸者,於2020年12月27日被轉運至集中隔離酒店。
  • 大連一父親居家隔離給4年級女兒監考:不準交頭接耳
    孩子爸爸表示,居家隔離期間,女兒碰上學校統考,自己營造拆封和交卷的儀式感,想讓孩子認真對待每一場考試。網友評論有網友調侃:舉報監考老師玩手機。延伸閱讀隔離期間如何做好家庭教育?1.孩子的假期計劃不只是學習。這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內容,還有鍛鍊身體、關心時事政治,參與家務勞動等也是孩子假期必須完成的任務。
  • 長時間的居家隔離,出現煩躁、焦慮等情緒怎樣調整?
    【回應網友關注】有網友反映,長時間的居家隔離,加上心理壓力大居家隔離時間久了,出現焦慮、煩躁等負性情緒並不代表出現了心理問題,此時可以主動與親人、朋友去傾訴;如持續焦慮、煩躁,無法自我緩解,可以通過熱線電話、網絡諮詢平臺尋求精神及心理專業人員的幫助。 6.對於已經出現失眠的朋友,除了前面介紹的方法,還要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
  • 北京14+7隔離政策是什麼意思?
    更新時間:2021年1月5日  14+7隔離政策是什麼意思?  即境外入內地者,除了集中隔離14天,還要納入7天社區管理。  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已覆蓋絕大多數病例的潛伏期,是我們著眼於外防輸入所構築起的一道有效防線。
  • 【最新】渭南臨渭區:這些人居家隔離14天!紅事延、白事簡,戴口罩...
    今天(1月8日) 據臨渭區政府網消息 臨渭區疾控中心發布最新健康提醒 對河北省除高、中風險地區所在市之外的地區 來返臨渭人員 居家隔離
  • 「新春走基層」探訪蘆山縣寶靈場:「56位居家觀察的村民,是我們...
    蘆山縣第一個居家醫學觀察「隔離點」——寶靈場(小地名)就位於西川村,一場突如其來的肺炎疫情打破了這裡的寧靜。寶靈場有13戶、56名村民因與一名肺炎疫情人員密切接觸,全部被居家進行醫學觀察。村民們的生活如何保障?防疫物資準備得怎樣?記者進行了現場探訪。
  • 大連對居家和集中隔離人員將行「14+7」管控措施
    1月3日,在大連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63次新聞發布會上,大連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趙連稱,大連將對居家和集中隔離人員將實行「14+7」管控措施。趙連說,依據近期國內個別地區發現在隔離14天後出現陽性感染者的案例,根據本輪疫情傳播特點,又逢冬季氣溫低易傳播,結合專家研判意見,為了更大程度保證廣大市民生命安全,決定對居家和集中隔離人員實行「14+7」管控措施。
  • 社區書記在「戰疫」一線過生日
    社區書記在「戰疫」一線過生日 中新網遼寧 2021年01月08日 17:05
  • 戒毒所「戰疫」十二時辰
    瀘州市強制隔離戒毒所第三臨時黨支部全體民輔警眾志成城
  • 9歲小朋友居家隔離眼饞外面的雪,「大白」送雪到家
    幾場大雪,給小朋友們帶來無窮的快樂,但是對於居家隔離的 9 歲小學生晨辰來說,只有眼饞的份兒。"孩兒憋的隔窗戶看雪。"家長付女士在朋友圈裡發了這樣一條信息,被細心的"大白"看到了,第二天一大袋子雪送到了家門口,辰晨在家裡堆了一個"抗疫英雄俠"的雪人。
  • 深圳戰疫紀(上)
    一旦確認疫情,船上患者如何實施救治,全船人怎樣隔離或留觀?如何保證全體遊客安全有序下船,怎樣做好善後處置工作?研判形勢,調配資源,敲定預案。第一時間成立的指揮部工作人員立即就位,問題和解決方案不斷在指揮中樞和神經末梢間傳輸。
  • 親人離世 叔侄為爭遺產鬧上法庭
    親人離世 叔侄為爭遺產鬧上法庭   中新網烏魯木齊11月7日電 (鄒嘉靜耿丹)史某不幸離世,史某的兄弟二人因為遺產問題強住史某的自建房,甚至控制了史某的骨灰盒,致使史某兒子無法安葬和祭拜自己的父親。
  • 羅翔友情出演抗疫電影《戰疫英雄》致敬最美逆行者中國醫生
    近日,羅翔友情出演由導演鄧安東執導的抗擊疫情題材的院線電影《戰疫英雄》,致敬在全國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守護人民的最美逆行者中國醫生。今年的春節是一個不平安的春節,新型冠狀病毒的突發,使大多數人都選擇了居家隔離,但是在疫情面前,總有那麼一部分人「逆行者」毅然決然的疫情狙擊戰一線,為抗擊疫情貢獻者自己的一份力量。羅翔在影片中飾演小黃(黃石磊),一個不幸感染新冠病毒的青年病患。在全體醫護人員的搶救和治癒下,小黃最終健康恢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