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晚上好,今天是2019年3月13日,距離和我好朋友的最近的一次談話是在200天前。
不知道為什麼,我和她突然就不聯繫了。
突然就不再說話了。
甚至冷漠到見面不再打招呼,或者假裝沒有看到,就這樣冷漠地錯過。
很奇怪,明明我們沒有吵架、沒有遠離,卻在鬧著雙方都不知道為什麼的小脾氣小矛盾。
就這樣絕交了。
打敗我們的,是時間,也是現實。
知乎上有個問題是「你和你的好朋友上次說話是什麼時候?」,關注者 12.7 萬,被瀏覽 2456 萬次。
其中有一個問答,點讚量最高:我們只是疏遠了。
好像每個人都有一個關於朋友的故事。
part1 要學會認清自己的定位
阿沈在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工作,偶然談起朋友,阿沈想了很久說:「其實我沒有朋友。」
他說,每次畢業或者離開一個生活工作很久的地方,就會與一些朋友失去日常的聯繫,慢慢進入「你不聯繫我,我不聯繫你」的狀態。
當然,見面還是「好朋友」。
「然而這個好朋友的界限,誰也不知道是什麼,對吧。」阿沈笑著說完這句話,突然就嗤笑了一聲,起身走遠。
愣在原地的我,隱約聽到阿沈的聲音:「一個人挺好的,要什麼好朋友。」
其實人都是自私的,內心期待著我們和好吧。
可是,和好的時候就是有事麻煩你的時候。
有的人,哪天突然有事聯繫了你,臨了還抱怨說,「你這朋友太不夠意思了,平時也不說打個電話,不找你是不是把我給忘了啊」。
其實吧,大家不都一樣嗎,五十步笑百步。作為朋友,不讓對方覺得難堪是起碼的「條件」,是吧?
人都是自私的,打心裡將朋友分很多種。
經過刪選,有的朋友你難過時會跟他說心裡話;有的朋友你就願意跟他東拉西扯吹牛逼;有的朋友你隔三差五要見上一面一起吃喝玩樂;有的朋友你和他有過愉快的交集,但是見面機會不多,無甚聯繫,擱在心上。
所以啊,認清自己在朋友眼中的定位很重要。不給朋友難堪也很重要。雖然,這是一個想來有些悲傷的事情。
part2 我們只是各有各的生活
聽了阿沈的故事,大林子是一個感性的女生,她忍不住說:「其實大家都沒遇到一個真正的朋友吧。」
可是,轉身大林子就講了一個她和她的死黨漸行漸遠的故事。
我來說一個我初中時候的死黨。
我和她學生時期的時候就像是骨頭和肉,但是初中畢業之後我升了高中她去了職高。
再後來我出國讀書,她工作了。
給我感觸最深的一次是有次回國找她吃飯,然後大家聊天,第一次和她有個雞同鴨講的感覺。
因為初中時候的我們,只要彼此的一個眼神就知道對方想幹什麼。
但是那次我講我的所見所聞,她講她的工作煩苦。但是很明顯我講的時候她不太感興趣,她講的時候我也不能專心聽,回到曾經的話,對方隨便說個什麼都可以大笑一整天,有的話別人不懂只有我們兩個默契的明白。
回家之後感覺到無比的失落,在被子裡面哭了一場。
這是至今給我感觸最深的,無關背叛與算計,無關其他,只是時間和我們後來所選擇的生活方式讓我們慢慢遠離了。
現在她結婚生子,我依舊國外一人。再不會像以前沒事都可以說上一整天,只是節慶問個好以及她發女兒照片的時候點個讚,我發旅行照片的時候她點個讚。
我想我一直會記住她少女時候的模樣。
part3 只是長大了
@休閒璐:喜歡那些每隔幾年朋友圈就換血一部分,始終在提升圈子的人,別說他們冷血和勢利。我始終相信人是應該與時俱進的,你沒有那麼幸運所有朋友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人品和生活,那就放棄一部分,別再勉強一起玩,這樣你累他們也累,況且哪有那麼多真朋友,過濾一些已經不能快樂的酒肉朋友真有那麼疼嗎?
@笑喪:我有一次很納悶:為什麼我認為最好的朋友長時間不聯繫了呢?為什麼我這麼幫他,沒有什麼反應呢? 旁邊住一起的一哥們回答到: 你確定在他的角度看來,你是他最好的朋友嗎?一語驚醒,很多時候,我們認為對方是好朋友,可人家不這麼想呢.
@小毅:印象中家父人緣一直不差,曾問他如何結交如此多的朋友(此處的朋友不是指僅僅見面一兩次就自稱為朋友的人),家父只是淡淡說一句:「當你對你的朋友無所求時,你自然就有朋友了。」
其實,我們只是長大了。
家母得知我有此類關於朋友的疑惑,你要學會問問自己做的夠不夠好?
我沉默了。
其實我做的不夠好,不夠體貼,不懂得關心。
她向我分享快樂的時候,噼裡啪啦說了很多,我敷衍地回覆:嗯呢~
我只想快點結束對話,看我的綜藝。
前段時間知乎很流行一句話:「在問'為什麼'之前不問'是不是'的都在耍流氓。」我在這裡改一下:「在抱怨他人之前不問自己有沒做好的,都很自私。」
活了幾十年,最大的感受就是與人交往實在太難,有時候自己不經意間的一個小事,可能就會被人記在心裡,但自己卻渾然不知。
part4 我們和好吧
變化的痕跡其實也挺多的,譬如過去可能會更在意這首歌裡的愛恨情長,現在只剩下對時光變化的些許感慨,以及對過去很多事情的「寬容」。
是的,寬容。
不知道你會不會有這樣的經歷,就是和某個重要的人分開時鬧得特別特別不愉快,但很久很久以後你們再次相見時,又似乎沒有人再對當時的事情斤斤計較了。
可能會忍不住問起當時我們到底怎麼了,但沒有人一五一十地說出來,只是碰個杯,說是自己當時太年輕了。
人們說這是「放下了」,總覺得這樣的說法不恰當,但用「寬容」覺得會精準一點。
當然,這種寬容可能也會用在自己身上。
譬如不再責怪自己當時做錯了某些事情,也不再耿耿於懷當時自己如果更強一點就好了,時間來回衝刷後,我們開始發現做對的和做錯的都變成了現在的自己。
於是心想著行吧,那就這麼過去吧。
所以,和自己和解,也和他和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