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農曆己亥豬年已經到來,關於豬年的「傳說」也紛至沓來。有人說這一年無「立春日」,所以「不宜嫁娶」?實際曆法專家說沒有這回事。還有人翻看日曆發現,這個豬年只有354天,為啥還「少了11天」?一年不是有三百六十五天嗎?!
這傳說挺多,還有更糊塗的人呢:有很多人認為2019年公曆一進入就是豬年了,碰到過有人會「悲催「把孩子生肖弄錯了,如2017年春節是01月28日,有些人就把2017年1月1日到1月27日晚12點之前生的孩子當成生肖雞了,這是真實存在的。實際只有過了1月27日23點59分59秒到了2017年1月28日零點才是生肖雞。
這也實屬正常,因為農曆實際是農事之曆法,現在工業文明好多生活在城市都是好幾代人了,自然對農曆不太熟悉了。
公曆是沒有生肖年之說,只有農曆才有生肖之說;而且農曆計日期實際農村他們防止混淆實際是這樣的使用,農曆用幾月幾日,公曆用幾月幾號,而農曆從一到十都是稱為初一到初十以些類推的。所以有人說幾月初幾,你就應該反映過來就是講的農曆日期,說幾月幾號你應該反映過來這是公曆日期。
為什麼今年稱為己亥?
實際這個己亥是中國上古太陽曆法中的的。你們肯定又說我胡說什麼呢?己亥不是農曆的紀年法嗎?但是我真沒有,你看完就明白我真沒瞎說。
這是幹支歷的紀年法,實際幹支歷是中國的陽曆,就是太陽曆的一種,其實說起來挺複雜的。
用比較易懂但不嚴謹的話來說:就是把地球的繞太陽軌道轉當成一個圓,(這個大家在初中地理甚至小學自然就都學到了,就不普及這些簡單知識了。)然後稱為黃道,把黃道30度平均為十二個點然後按十二地支來標識,就形成了,每個地支為一個月,然後再每個月分成兩分,再同24節氣(24節氣是上古時代就制訂了)一起形成了完整的幹支歷。
對陰曆來說它能穩定而準確地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氣候和物候變化。二十四節氣與地球環繞太陽的周期運動有關,其年月日全由太陽視運動決定,與月亮沒有關係的,跟陰曆沒有關係。它又與通常的陽曆(如公曆)不同,公曆的月長由人為規定而與天象無涉(實際那個啥一個月30天,一個月31天,據說很多是當年有權有勢的人憑自己愛好定的時間)。
幹支歷的年月日均由天象決定,無需通過人為調整,是完全符合天象規律的一部曆法。至今幹支歷依舊流行於萬年曆等書,用於象數、風水和命理學中。所以幹支歷是很先進滴!
接下來講下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如果不說,我下面文章就沒辦法寫下去,你們也會更糊塗的。
十天幹: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十二地支正好同同十二生肖排列,但是天幹只有十個,這怎麼排列呢?描述太費勁,我用一張圖說明就看懂了:
而且從圖上可以看出?甲子年到第二個甲子年一個循環正好是六十年,所以稱六十年為一甲子。同時月份按十二地支來計算,天幹地支為一個月也是六十個月一個輪換,然後日也是從天幹地支開始60天一輪換計算。
比如公曆1949年10月1日下午2點,農曆八月初十日 —— 己丑年,癸酉月,甲子日,辛未時。
你不是說幹支歷是太陽曆嗎?怎麼又是農曆了?這個你就要看下面了。你只要先記住這個:幹支歷在2017年的12月和2018年的12月除了地支是相同,前面的天幹是不一樣的。日也是一樣。只有十二時辰是固定的。
農曆由來:
農曆是從陰曆發展過來,所以保留了陰曆的生肖及天幹地支紀年法。古代農耕文化是佔據主體的,而且是工業文明之前最高級的文明了,遊牧民族實際還是原始或者奴隸社會狀態的,所以圍繞農耕進行曆法修正這是當時的大勢所趨。
而且用太陽即現在的公曆計時,會有很大的問題的。實際當時曆法修正和制訂者是為了普通百姓準備的,耕種收割時間要固定,如果安全按照太陽曆陽曆來計算,會出大問題的。而且老祖宗也發現,農作物生長耕種播收這類是受月亮影響很大,而且不只是農作物,還有潮汐,還有一些動物和人類的事情也跟月亮關係很密切,比如那個女性同胞的「專屬」就是按月亮的轉地球轉一圈所有時間來計算的。
但是完全按陰曆計算就要出現特別大的誤差,陽曆和陰曆是相差10-11天的,如果不進行修正就會出現陽曆過完一年,再過十幾年,就會出現陰曆七月份是大雪紛飛了。
為了方便農事固定耕種時間,這曆法修正者就進行精密計算,當時計算挺不容易的,所以就有了修正公式「十九年七閏」,就是我們經常看日曆(有些人日曆偷懶了,只印上公曆),就會看到閏幾月的這樣的農曆日期。既然陰曆跑得快,我們就等你陽曆唄,我們儘量齊頭跑。經過這樣的修正,實際陰曆不是原來的陰曆了,也不是陽曆,而是稱為陰陽合曆,因為主要是指導農耕之事,所以稱為農曆。
所以農曆就會有幹支歷(前面說這是太陽曆的一種)的二十四節氣,而且按現在的公曆的對應二十四節氣的日期是固定的。
最終問題來了:農曆己亥年為什麼只有354天呢?為什麼少11天?
農曆雖然根據陰曆和陽曆進行了修正,但修理的誤差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平年會比閏年少很多天。這也為了固定的農曆日期來進行播種收割,比如小麥和玉米都是有固定的播種時間和生長氣溫和氣象條件的,即使氣候異常,前後播種割收也不會相差太長時間的,而是在一個可控的範圍,而且把陽曆和二十四節氣合併進去(在前面講過相關知識了),會讓農業生產更符合氣象變化。那為了修正誤差就會出現今年同其它年份的差異。
為了使月平均長度接近陰曆1月周期(約等於29.35天)。農曆分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就有誤差了,0.35天一年下來誤差就大了。然後一年年累計不閏個月肯定會變成本是七月卻是大雪紛天了。
其實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農曆的閏月是沒有24節氣中任何節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