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我國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大家都知道在封建時代是極其不平等的,男女不平等,地位不平等。
在封建社會將人分為三六九等,除皇家之外,讀書人是第一等,接下來是農民,工人,最後一等是商人。壓抑的男權社會,生來就有貧富貴賤,地主剝削農民,富人壓迫窮人,殘酷的制度壓制下人一出生就別無選擇,幾乎沒有改變命運的機會,只能在一雙無形的手地操縱下麻木的生活。
1949年解放後,我們努力消滅封建殘餘,漸漸推翻了一切壓抑人性的文化糟粕,才有了今天每一個人獨立的人格。但在我國不遠的一個國家還採用著落後的「種姓制度」,來評定一個人的高低貴賤,那個國家就是「印度」。
印度的種姓制度就像一個金字塔,從高到低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特。這五種姓氏有著高低貴賤之分,低姓氏終身難以跨越階級,在高級種姓眼裡是低賤且沒有素質的一群人,他們沒有自由的婚姻,不能享受一樣的尊重,教育,醫療….生來就忍受著不公平的待遇。
不同的種姓從事不同的工作,最低種姓的人只能是「賤民」,他們不能跨越高種姓生活區,不能從事高貴的職業,在印度一般情況下,膚色越白意味種姓就越高。
第一等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義和祭神的資格,主要負責教育文化和和宗教有關的活動,他們的思想主宰著剎帝利
第二等剎帝利是軍事,行政貴族,擁有軍政的大權,可以徵收賦稅,是婆羅門的忠實受眾,負責生生世世守護婆羅門的高貴種姓。
第三等吠舍,他們是平民,大部分從事商業活動,社會等級不高,主要通過納稅和布施的手段來供養上面兩個種姓。「吠舍」十分瞧不起「首陀羅」這個種姓的人,他們認為自己可以都到高種姓的庇佑,但其實高種姓的貴族一個指令,就可以把他們打入「首陀羅」種姓。
第四等首陀羅,他們是不同種姓父母所生下的雜種姓,一般從事廚師,工匠和伺候別人的傭人,也非常低賤。
除此之外還有第五種姓,他們被認為是「不可接觸的」,他們在印度不算人民,被稱為「賤民」或者「達利特」,從事最低賤的職業。如果將四種「種姓」比喻成一個人的「眼睛」「手」,等不同部位,那麼達利特就在人體之外,可想而知在印度地位多麼卑賤。
大家是不是會好奇,如果國人去印度,會被區分成什麼「種姓」?大概會被分成第三等「吠舍」,這和黃種人的膚色有關,而膚色很白的歐美人去印度會被分成「剎帝利」貴族。
大家都知道印度這個國家是非常落後的,像這種「種姓制度」就跟原始人一樣愚昧無知,所以我們對此也是非常不屑的。1947年,印度脫離了殖民統治,獲得了獨立,但他們國民的精神仍是不獨立的,因此國家也進步得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