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師佛法八:「神」是什麼?印度種姓制度的來源

2021-01-08 意識的宇宙

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

那麼天界是如何的呢?佛經裡可能也沒有詳說。那就簡單說一說四天王天和忉利天。

娑婆世界的中間有須彌山,山頂住著帝釋天,帝釋天管的天界叫忉利天。

忉利天的中間是帝釋天的天宮,周圍有三十二個區域,各有一個天王,就是三十二村婦,合成三十三天。

看我們的銀河系,整個銀河系就是須彌山,中間的黑洞部分就是須彌山頂。我們認為銀河系像圓盤,其實是中間突出來的山型。整個銀河系中間大概三分之一的部分屬於忉利天,周圍三分之二屬於四天王天,即須彌山山腰到山腳的區域。

四天王天分成四部分,各有一個天王掌管。再往下,須彌山的山腳到快掉進海水的地方屬於人間,即在銀河系最邊遠的地區。

四天王不但管他的天界,也管著人間,地就是屬於南天王負責的地區。假如四天王與人一般大的話,那麼地球就只有一個桌球那麼大。在四天王眼裡,地球人就是那種活兩天就死的蟲子,就如附在一個小泥球上苟延殘喘一般。

要知四天王天上的眾生是如何的,佛經上有寫,看佛經行了。

南天王喜歡藍色,把自己管的地方全都用藍寶石來裝飾,所以我們看天是藍的;

東天王喜歡粉色,他那個世界的天就是粉紅色的,那裡的眾生也比我們高大長壽,皮膚很白,很漂亮;

忉利天的眾生是如何的,看佛經。

從須彌山的山頂往上走,就是一層一層的天界。每上一層,所能享受到的福報是人類無法想像的。所以修行人要有毅力和恆心,哪怕你只是持素,將來也能享受很大的福報!

思情、疑情

思情和疑情是同一個級別的,如果你看過《阿含經》就明白了。

在三禪第三天裡,人對周圍的黑暗產生了疑情——黑暗中有什麼?從哲學的角度看,有疑問就會有答案(這本是相互關係)。無論答案對錯,或任何可能性都是答案,就看你如何理解和接受了。

當產生疑情時,就有了假設的答案——黑暗中有什麼?假設黑暗中有別人,問題就出在這裡了!在此假設前提下,人就開始產生了孤獨感,此孤獨感即思情。

我們思念都會有針對性的對象,比如思念母親、情人等。除非孤獨才沒有針對性的對象,你想朋友、想親人、想愛人都是孤獨。因此,這個最初產生的思情更接近於孤獨感。

前面說過,疑情會發展為不安的情緒,再進一步就會成為煩躁。孤獨感也一樣,很快會發展成不安,再進一步就是煩躁了。

到了二禪第三天,在孤獨感的驅使下,你也會去探索黑暗,去尋找同類。所以這個思情與疑情是同一個級別的,同樣可以用來參破一切苦情。

而且,這個思情還是業力產生的直接原因。你一個人做夢,那就是夢。只自己一個人創造出來的幻境是脆弱而易破碎的。但因為你感到孤獨而再去尋找別人,此夢境就不再是你一個人而是由很多人來一起做的夢境了,那麼此夢境就會越來越堅固。

在此孤獨感的基礎上,又發展出兩種情況。

一種是自己主動去尋找別人,自己動起來了;

一種是坐著等,心想:這麼無聊,要是有人來找我一起玩就好了!

以上兩種願望都開始產生了共鳴:

1、向外尋找別人的人,死後就生到那個坐等別人來的人的夢境中;

2、坐等別人來的人,因為這個世界是他創造出來的,所以他對這個世界有更強的控制力。那些出生到這個世界的外人,則控制力比較弱。更重要的是,每一次重新出生,人都會失去記憶。那麼,這些新來的外人因為沒有了前世的記憶,他們就會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原來的主人所創造出來的,所以就大家就一起尊奉這個世界原來的主人為天王,這也是「神創論」的起因。這是《阿含經》裡寫的內容。

因此「神創論」並不是哪個宗教發明的,佛陀對「神創論」早就解釋的很清楚了!

以上就是從上到下的演化過程!那麼凡夫從下往上修行又會怎麼樣呢?

當一個人間的修行者修到初禪第三天大梵天的時候,他就能回憶起自己生到大梵天后的前世(即從生到大梵天始,一直到生到人類為止)。他能找回這段前世記憶,但卻不能找回大梵天以上那些天界的記憶。

所以,該修行者就會認為:大梵天王就是造物主,整個世界乃至所有的有情生命都是大梵天王創造出來的。所以,人類應該信奉大梵天王,這就是印度四大種姓制度的來源。

婆羅門由大梵天的口中所生,所以只要動動嘴祈禱一下,充當人與神的傳話員,就可以過無憂無慮的生活,說的是那些宗教人士。

剎帝利由大梵天的肩膀所生,肩膀是最有力量的部位,所以剎帝利掌握國家權力和軍事力量,是權力貴族。

吠舍由大梵天的雙手所生,手是用來勞動的,所以吠舍是勞動平民,生產食物和消耗品為上面兩個貴族階層提供服務。

首陀羅由大梵天的雙腳所生,所以註定要被踩在腳下奴役,就是奴隸階層。下面兩個階層還分出了很多職業,不但不同種姓之間不能通婚,連不同職業之間也不可以通婚。你只要生為哪個種姓、哪個職業,一生就已經註定下來,永無翻身機會。這就是印度社會的現狀!

相關焦點

  • 印度可怕的「種姓等級」制度
    何為「種姓等級」?種姓制度是以血緣關係構成的一種基于氏族的血親劃分;也是通過職業,工種加固血親社群的職業隔離,它明確規定了人有高低貴賤之分的等級制度!「種姓等級」的可怕之處在哪裡,為什麼說是他自己本身最致命的的七寸?印度雖然是和中國齊名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其實它既不」文明「也不」古國「,它的種族制度造就了它的文明不可能像中國一樣成為一個大統一,它更像是一個一盤散沙的組合體。像上面所說的種群通過職業,工種加固血親社群的職業隔離,導致了它的統治階級所謂的精英層婆羅門大多數都是文盲,靠父子繼承去統治這個國家。
  • 印度種姓制度下,中國人到印度旅遊,屬於哪個等級?
    在這種制度之下,人們喘不過氣來,一生的命運幾乎都是已經被安排好了,改變命運的途徑顯得荒唐可笑。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大力推崇社會主義,努力與封建殘餘作鬥爭,對於遺留下來的文化,我們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讓我們有了一個不受約束的新時代。我國雖然解放了,但是距離我國不遠的印度,依舊實行著落後的封建文化來定位一個人的高低貴賤,這個制度就是「種姓制度」。
  • 印度實行種姓制度,那中國人到印度算什麼等級?你可能永遠不會信
    壓抑的男權社會,生來就有貧富貴賤,地主剝削農民,富人壓迫窮人,殘酷的制度壓制下人一出生就別無選擇,幾乎沒有改變命運的機會,只能在一雙無形的手地操縱下麻木的生活。1949年解放後,我們努力消滅封建殘餘,漸漸推翻了一切壓抑人性的文化糟粕,才有了今天每一個人獨立的人格。但在我國不遠的一個國家還採用著落後的「種姓制度」,來評定一個人的高低貴賤,那個國家就是「印度」。
  • 印度種姓把人分為4個等級,為何很少人冒充高種姓?很容易穿幫
    ——《梨俱吠陀》這就是印度種姓最早的起源,可怕的就是這個早在公元1000年前所制定的制度,卻成為了印度控制人民的主要的制度,而這種種姓制度為很多印度人民的生活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響。前言說起印度的種姓制度在全世界那都是臭名昭著的,但是即便是這樣一個讓人們唾棄的制度卻在印度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
  • 印度等級嚴格,高種姓和低種姓的女性差距大,如何分辨高低種姓?
    印度有一種種姓制度,在每個印度人一出生的時候,他的命運就已經確定,之後能上什麼學校,能夠從事什麼職業,都存在著嚴格的要求。而這種局面的造成,就是因為種姓制度,那麼它到底從哪裡起源?又該如何區分低種姓和高種姓?
  • 印度社會等級如此嚴苛,低種姓為何不去冒充高種姓?看臉就露餡了
    在《大唐西域記》(卷二三國)中,詳細的介紹了印度社會制度。說:「印度種姓族類群分,而婆羅門特為清貴......婆羅門,淨行也。剎帝利,王種也。吠奢,商賈也。戌陀羅,農人也。」這裡提到印度的四個種姓,代表四個階層。印度種姓制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等級劃分制度之一。
  • 在「等級森嚴」的印度,低種姓在遭受侵犯時敢於頂撞高種姓嗎?
    提起印度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它也保留下了很多特有的文化。其中就包括種姓文化,印度是一個種姓制國家,不同的種姓之間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高種姓生而富貴,有著極高的社會地位,同時也佔有著大量的社會財富。
  • 種姓制度嚴格的印度,火車服務也分等級,並非所有人都是「掛票」
    04除了我國人口較多之外,有著種姓制度劃分的印度的人口也是非常龐大的,而印度的客運總量在近幾年以來也是一直處於穩步上升的趨勢。由於印度的物價水平較低,所以印度的勞動人口較多,他們很多人都會選擇乘坐火車到達他們的工作地點。
  • 第四章 印度文明的確立(至公元前500年)
    新種姓能夠圍繞新的職業而形成。在社會中找到新生計的流浪者和背井離鄉者受到周圍種姓習慣的約束,被迫一起吃住、相互通婚。  至於印度社會如何或何時根據這些原則被組織起來,仍不清楚。也許印度河流域文明本身就是建立在類似於種姓原則的某種制度的基礎之上。也可能雅利安入侵者與被他們徵服的黑皮膚民族之間的互相仇視為後來印度的種姓制度打下了基礎。
  • 印度有一套婚配等級制,「顏料女孩」和阿米爾汗會是什麼等級?
    其中印度還遵循按等級決定婚配的制度。 印度的種姓等級制度要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雅利安人來到印度,為了凸顯自己的地位,他們建立了種姓等級制度。他們將人分為四等級,排在最末等的是首陀羅,第三是吠舍,第二名是剎帝利,最高則是婆羅門。雅利安人屬於白種人,所以這種制度也更為偏向白種人。
  • 印度總理和總統,到底誰才是印度的「老大」?
    說起我們的鄰國印度,長時間以來大家可能第一印象,想到的便是遍地的垃圾,牛車滿地跑,和高低貴賤之分的種姓制度。但事實上印度本國除了這些之外,它們的本國政治體制也和世界上其他國家有很大的差異。印度最高領導人分為總理和總統,那麼我們可能會問,到底誰才是印度的老大呢?事實上可能我們大部分人都搞錯了。
  • 張維為:如果讓我評價印度和中國的現狀差距多少年……
    印度雖然從法律上廢除了種姓制度,但在更深的層面,特別在人的意識層面、信仰層面和實際生活層面,種姓制度及其影響仍然根深蒂固,嚴重束縛了印度社會的現代化進程。 種姓制度本身是印度教教義的一部分,而印度民主制度無法推動任何實質性的宗教改革或社會改良,也無力衝破高種姓人對改革的阻撓和抵制。
  • 春節小心消化不良:印度的廁所革命與中國的廁神紫姑
    當然,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廁所出現在印度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等地區就出現了。可嘆,考古證明早在3000多年前印度河流域就出現了廁所,但現在的印度蓋間廁所都是一件艱難的事情。 其實,廁所革命的難點在於經濟和思想。因此,廁所革命能否成功的關鍵還是要有經濟發展,並對思想有一定變革。兩者相比較,前者反而容易突破,後者才是真正的難題。
  • 印度各地張燈結彩過節,2億賤民群起抵制,只因莫迪滿嘴跑火車
    2020-11-17 12:00:02 來源: 裝甲解析 舉報
  • 印度文化駁雜,對東亞文化造成強烈衝擊 雷大壯
    這個哈拉巴印度土著文明在1千年以後突然消失,當地的土著人種都被西亞、歐洲人種(雅利安人)置換。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文明起源於恆河及印度河,屬於農業文明發生地。文/雷天大壯易 雷大壯印度所在的地理位置靠近、聯通了歐亞非大陸,與環地中海地區的半工商業文明可以進行充分的交流、融合。
  • 印度人信仰的印度教才是印度文明無以為繼的根源
    印度教把印度人分成了不同等級,讓人心甘情願的接受現實的苦難,不思反抗,這是導致印度文明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1975年的印度是貧窮髒亂的,到處都是殘破的泥牆、飢餓的人和牲畜、還有遍地都是糞便。第一個關鍵詞:種姓。它是古印度的一種世襲的社會等級制度,涵蓋印度社會絕大多數的群體,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制度和規範。種姓制度把人分為4個等級,有明顯的高低貴賤之分,其中婆羅門是最高等級,主要身份是僧侶和學者,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是另外三個等級,除了這四大種姓之外還有大量的最底層的人被稱為不可接觸的階層,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也最受歧視。
  • 想了解印度文化,就要捋順,婆羅門教、佛教、印度教的相生相剋
    印度人最了解印度,這一點毋庸置疑。聖雄甘地說,佛教給予婆羅門教新的生命、新的意義、新的解釋!同樣作為古國,印度一直在謀求世界的關注和審視。本文無意評價印度,只是想和讀者聊一聊,所謂的印度文化。因為,印度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中印文化交流,兩漢以後逐漸頻繁,隋唐時達到高潮。宋元時期深入發展,明清時期有所接觸。
  • 印度警察為什麼不用手槍,人手一支木棍?後勤:槍不要錢啊?
    可是,印度的警察卻都沒有配手槍,只是拿一根木棍而已,難道有什麼玄機嗎? 這些警察在執勤的時候,通常都是遇見一些低種姓人在搞事,這些警察又多是高種姓。
  • 印度的「象頭神童」:從小外貌奇特,卻被當地人供奉跪拜
    就比如說印度這個神奇的國家。  在印度曾經有一個外貌頭部都非常像大象的一個孩子,在印度人眼中象是高貴的神物,不可輕易褻瀆。所以他們也將這個小孩稱為「象頭神童」,一直被人們視為神明供奉起來。  普蘭舒出生在印度的一個農村當中,本來以為他和其他孩子沒有什麼區別。可是令所有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普蘭舒在一出生的時候就和正常的孩子不一樣。
  • 印度「最美女孩」的美麗令人羨慕,知道她姓氏的人,都不敢亂想
    我們都知道,世界不同的國家,因為千百年來發展的歷史文化,導致各個國家都擁有著自己的風俗習慣,特別是在印度這個獨特的國家裡,有著一個讓現代人很難理解的風俗習慣,那就是「種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