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
那麼天界是如何的呢?佛經裡可能也沒有詳說。那就簡單說一說四天王天和忉利天。
娑婆世界的中間有須彌山,山頂住著帝釋天,帝釋天管的天界叫忉利天。
忉利天的中間是帝釋天的天宮,周圍有三十二個區域,各有一個天王,就是三十二村婦,合成三十三天。
看我們的銀河系,整個銀河系就是須彌山,中間的黑洞部分就是須彌山頂。我們認為銀河系像圓盤,其實是中間突出來的山型。整個銀河系中間大概三分之一的部分屬於忉利天,周圍三分之二屬於四天王天,即須彌山山腰到山腳的區域。
四天王天分成四部分,各有一個天王掌管。再往下,須彌山的山腳到快掉進海水的地方屬於人間,即在銀河系最邊遠的地區。
四天王不但管他的天界,也管著人間,地就是屬於南天王負責的地區。假如四天王與人一般大的話,那麼地球就只有一個桌球那麼大。在四天王眼裡,地球人就是那種活兩天就死的蟲子,就如附在一個小泥球上苟延殘喘一般。
要知四天王天上的眾生是如何的,佛經上有寫,看佛經行了。
南天王喜歡藍色,把自己管的地方全都用藍寶石來裝飾,所以我們看天是藍的;
東天王喜歡粉色,他那個世界的天就是粉紅色的,那裡的眾生也比我們高大長壽,皮膚很白,很漂亮;
忉利天的眾生是如何的,看佛經。
從須彌山的山頂往上走,就是一層一層的天界。每上一層,所能享受到的福報是人類無法想像的。所以修行人要有毅力和恆心,哪怕你只是持素,將來也能享受很大的福報!
思情、疑情
思情和疑情是同一個級別的,如果你看過《阿含經》就明白了。
在三禪第三天裡,人對周圍的黑暗產生了疑情——黑暗中有什麼?從哲學的角度看,有疑問就會有答案(這本是相互關係)。無論答案對錯,或任何可能性都是答案,就看你如何理解和接受了。
當產生疑情時,就有了假設的答案——黑暗中有什麼?假設黑暗中有別人,問題就出在這裡了!在此假設前提下,人就開始產生了孤獨感,此孤獨感即思情。
我們思念都會有針對性的對象,比如思念母親、情人等。除非孤獨才沒有針對性的對象,你想朋友、想親人、想愛人都是孤獨。因此,這個最初產生的思情更接近於孤獨感。
前面說過,疑情會發展為不安的情緒,再進一步就會成為煩躁。孤獨感也一樣,很快會發展成不安,再進一步就是煩躁了。
到了二禪第三天,在孤獨感的驅使下,你也會去探索黑暗,去尋找同類。所以這個思情與疑情是同一個級別的,同樣可以用來參破一切苦情。
而且,這個思情還是業力產生的直接原因。你一個人做夢,那就是夢。只自己一個人創造出來的幻境是脆弱而易破碎的。但因為你感到孤獨而再去尋找別人,此夢境就不再是你一個人而是由很多人來一起做的夢境了,那麼此夢境就會越來越堅固。
在此孤獨感的基礎上,又發展出兩種情況。
一種是自己主動去尋找別人,自己動起來了;
一種是坐著等,心想:這麼無聊,要是有人來找我一起玩就好了!
以上兩種願望都開始產生了共鳴:
1、向外尋找別人的人,死後就生到那個坐等別人來的人的夢境中;
2、坐等別人來的人,因為這個世界是他創造出來的,所以他對這個世界有更強的控制力。那些出生到這個世界的外人,則控制力比較弱。更重要的是,每一次重新出生,人都會失去記憶。那麼,這些新來的外人因為沒有了前世的記憶,他們就會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原來的主人所創造出來的,所以就大家就一起尊奉這個世界原來的主人為天王,這也是「神創論」的起因。這是《阿含經》裡寫的內容。
因此「神創論」並不是哪個宗教發明的,佛陀對「神創論」早就解釋的很清楚了!
以上就是從上到下的演化過程!那麼凡夫從下往上修行又會怎麼樣呢?
當一個人間的修行者修到初禪第三天大梵天的時候,他就能回憶起自己生到大梵天后的前世(即從生到大梵天始,一直到生到人類為止)。他能找回這段前世記憶,但卻不能找回大梵天以上那些天界的記憶。
所以,該修行者就會認為:大梵天王就是造物主,整個世界乃至所有的有情生命都是大梵天王創造出來的。所以,人類應該信奉大梵天王,這就是印度四大種姓制度的來源。
婆羅門由大梵天的口中所生,所以只要動動嘴祈禱一下,充當人與神的傳話員,就可以過無憂無慮的生活,說的是那些宗教人士。
剎帝利由大梵天的肩膀所生,肩膀是最有力量的部位,所以剎帝利掌握國家權力和軍事力量,是權力貴族。
吠舍由大梵天的雙手所生,手是用來勞動的,所以吠舍是勞動平民,生產食物和消耗品為上面兩個貴族階層提供服務。
首陀羅由大梵天的雙腳所生,所以註定要被踩在腳下奴役,就是奴隸階層。下面兩個階層還分出了很多職業,不但不同種姓之間不能通婚,連不同職業之間也不可以通婚。你只要生為哪個種姓、哪個職業,一生就已經註定下來,永無翻身機會。這就是印度社會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