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天大壯易 雷大壯
印度駁雜文化且早已「亡guo」,對中土文化產生了強烈衝擊
1922年,國際考古隊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著名的哈拉巴文明遺址,據考證這個文明發生在距今4500年前。
這個文明當時就已經有了象形文字,系統的城鎮建設,甚至有公共浴室,地下給排水系統,蓋房子用的是火燒磚。
比我們東亞對應文明竟然早上千年!
這個哈拉巴印度土著文明在1千年以後突然消失,當地的土著人種都被西亞、歐洲人種(雅利安人)置換。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文明起源於恆河及印度河,屬於農業文明發生地。
文/雷天大壯易 雷大壯
印度所在的地理位置靠近、聯通了歐亞非大陸,與環地中海地區的半工商業文明可以進行充分的交流、融合。
所以印度遠古時代的文化呈現農業文明和半工商業文明的交融性,是一個雜J衍生品。
同時來自其他地域的人種擾攘與衝擊,在印度這片土地上也非常容易發生。
今天的印度人跟哈拉巴土著人已經沒有關係。
多地域人種對印度的擾攘、衝擊與融合,人種不斷疊加覆蓋,造就了印度今天的種姓制度。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侵入印度,逐步融合形成了印度的吠陀文化,之後婆羅門教誕生。
婆羅門教典籍包含《吠陀》、《梵書》、《奧義書》、《往事書》、《森林書》等。
形成了從高到低多級神,最高神是梵,下一層為三大主神,梵天、溼婆、毗溼奴,再往下還有各級神。
文/雷天大壯易 雷大壯
同時形成了對人性有強烈壓制的種姓制度,從高到低依次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另還有最低下的一群不能列入種姓的賤民。
因為與西方文化的交融,印度與西方一樣最高層的人都是能控制人類精神思想的僧侶,也就是婆羅門。
第二階層是剎帝利,掌握政權、武力等。
第三階層是吠舍,掌握經濟類資源。
這上面最高三個階層基本都是雅利安人。
最低種姓首陀羅,都是印度土著人,他們一無所有,是普通農民、佃戶。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印度早就是個「亡國」的存在。
這四種姓區分嚴格,不得通婚,如果通婚則會成為賤民。
在如此人性高壓迫力的文化中,必然會誕生一種解構抵抗文化,這個就是後面出現的佛教。
佛教的文化是婆羅門文化高壓下的必然產物,在教義中處處對抗婆羅門教。
佛教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是迦毗羅衛國(尼泊爾區域)的王子,生於公元前566年,正好介於老子、孔子出生時間之間,都是同一時代的人。
喬達摩·悉達多的父親叫淨飯王(確實就是乾淨的米飯之意),母親叫摩耶夫人,在他出生後7天就因為產褥症逝世。
淨飯王早年找算ming先生給喬達摩·悉達多算過ming,算命結果是這個孩子將來要不是成就明主,要不就是會成就教宗。
釋迦牟尼是喬達摩·悉達多的尊稱,其中釋迦是他家族的族名,意思是有能力又仁慈。
牟尼有寂寞的意思,指在山林中修道有成就者。
佛教最開始的發源、傳播僅在釋迦牟尼家鄉附近,受到婆羅門教的打壓。
文/雷天大壯易 雷大壯
到了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任國王阿育王時期,因為阿育王是首陀羅出生,勢必排斥婆羅門教,佛教因此崛起,但後期又衰落,最後在印度完全消解。
佛教在發源地完全消解,但在中土卻得到了長遠發展。
佛教在兩漢時傳入,在唐朝興盛。
佛教的宇宙觀、邏輯論是對中土人倫為主文化的一種互補,這方面的理念讓當時的文人士大夫受到了極大震撼。
文/雷天大壯易 雷大壯
佛教宗教組織體系、法事形式等對東漢末期道教的產生有深遠的參考與影響。
佛教順帶引入拼音體系,形成了《康熙字典》的反切注音,便於文人學習。
通過佛教的傳播,還創造了大量的新詞彙,如:功課、作業、平等、世界、自由、真實、境界等等上萬個。
中土文化受到佛教文化的強烈衝擊與融合。
文/雷天大壯易 雷大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