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卦圖破解」)
二、象辭破解
象辭: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釋字(詞)
壯(爿士)
《說文》:「壯,大也。從士爿(pán)聲。」
「爿」為反片,判木也。爿,片皆從半木,判木為二,左曰「爿」,右曰「片」。「爿」有作漢字偏旁,表示事物的一部分或一方面,而不是全部,即言乎某一方面的特點或用途等。如「妝」是女子的一個方面;「狀」是犬的一面;「將」是持肉者的一個方面。故「妝」言乎女子;「狀」言乎犬;「將」言乎持肉者。「壯」是士的一個方面,故「壯言乎士。
「士」是古代奴隸主貴族等級階梯中的最低一級。他們一般只有少量的土地和少數的勞動人手,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都要自己親身參加勞動,才能維持一家生計。他們既要充當國家機關的下吏,又是國家軍隊的武士,一遇戰爭,就得「執幹戈以衛社稷」。如果立有戰功,當然可以得到慶賞,有的還能上升到大夫的行列中去。但是繁重的兵役負擔,有時還要長期戌守在遠方,荒蕪了田地,影響到家人生計,有的連父母也無法贍養。他們與那些養尊處優的大夫相比,勞逸苦樂確實是大相懸殊的。所以他們也經常發出怨言,大聲疾呼:「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詩經·小雅·北山》就用對比的手法描寫了這種情況:「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或息偃在床,或不已於行;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勞;或棲遲偃仰,或王事鞅掌;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卿大夫無節制地役使士,虛情假意地安慰說:「嘉我未老,鮮我方將,旅力方剛,經營四方」。意思是祝賀我(士)年富力強未衰老,身體強壯世鮮少,腰力剛健腳板好,正好辦事四處跑。「士」就是從事者,故《說文》曰:「士,事也。」《廣雅》:「壯,健也。」《禮記·油禮》:「三十日壯」。「壯」的本義就是指人年富力強,正是象「士」一樣幹事業的時候。「用壯」謂逞其強力。
非禮弗履
「弗」,甲骨文字形,中間象兩根不平直之物,以繩索束縛之,使之平直。故《說文》:「弗,矯也。」
「弗」是會意字,以對不平直之物進行矯正會意為表示一種約束,禁止或否定。「佛」表示遵守戒律,行為受約束的人;「拂」表示違逆,不同意的動作,「沸」指水受到阻擋約束,不流而向上翻騰。
「非禮弗履」,指不符合禮,則禁止履行,就是不行無禮之事。如用壯逞力,是小人的行為,君子所不為。
釋象
《大壯卦》上震下乾,「乾為天」,「震為雷」,故曰「雷在天上」。「雷」代表積蓄的能量,「雷在天上」表示積蓄的力量得到了釋放,其聲壯哉,故曰「大壯」。
《大壯卦》上震下乾,「乾為父,為健」,「雷為長子,其究為健」。長子與父,皆為大者,故曰「大」;長子在父之上,其健甚於父,故曰「大壯」,壯者,健也。
《大壯卦》是消息卦,陽息陰消,已息四陽,陽氣勝過了陰氣。《易》以陽為大,陰為小,大者勝過了小者,故曰「大壯」。力強而勝者稱為「壯」。
《大壯卦》天時為辰,代表一年當中的季春之月。季春之月,是陽氣發洩正盛的時候。《禮記·月令》云:「是月也,生氣方盛,陽氣發洩,句者畢出,萌者盡達,不可以內。」仲春之月,是陰陽之氣達到平衡的階段,季春之月,則是陽氣勝過陰氣的階段。陽為大,陰為小,大者勝過小者,故曰「大壯」。《禮記·月令》云:「是月(仲春之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始電,蟄蟲鹹動,啟戶始出。」仲春之月,雷始聲,季春之月,雷聲已壯,大行於天上,故「雷在天上」,謂之「大壯」。
季春之月,相當於人生的青壯年時期,這個時候,人的身體已發育成熟,達到最強壯的時候,古時二十、三十歲達到壯年,是最強壯之時,要行冠禮,象徵這個人已經成熟,是個成年人了,可稱為「君子」了。故曰「大」;大者身體達到最強壯的時候了,故曰「大壯」。大壯之時,雖然身體發育成熟了,但思想並不成熟,血氣方剛,逞強好勝,常做出一些不合常禮的事來。自古竊物者為賊,竊國者為諸侯,青壯年正是幹事業的時候,要幹就要做大事,不要做一些逞強鬥勇的小兒科之類的事,故《大壯·象辭》誡之曰:「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大壯卦》是消息卦,任其自然陰陽消息,接下來就會是《夬卦》。《大壯卦》的交互卦也是《夬卦》,可見《大壯卦》與《夬卦》有比較密切的關係。而《夬卦》與《履卦》又有密切關係,《夬卦》最終會變成《履卦》,《履卦》是《夬卦》變化而來的。《夬卦》是「澤上於天」而《履卦》則是「上天下澤」。天尊地卑澤更卑,「上天下澤」是正常現象,合乎常禮,故卦名曰「履」,履者,禮也。「澤上於天」則是反常現象,顛倒了上下尊卑,且《夬卦》有「柔乘五剛」之象。以柔乘剛,澤上於天皆為「非禮」之象。《大壯卦》任其自然陰陽消息就是《夬卦》,而《夬卦》有「非禮」之象,所以人到青壯年之時,不能任由天性使然,逞血氣之勇而任意妄為,要用禮來約束他,故《大壯卦·象辭》誡之曰:「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道家思想主張順其自然,而儒家則主張用禮來約束人的行為,這就是儒家與道家一個重要的區別所在。這裡也反映了《易經》是儒家經典,而非道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