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1996年5月5日,這首《我愛這土地》的作者——艾青因病去世,享年86歲。至今,這位一生熱愛土地、陽光的詩人已經離開我們整整二十年了。
艾青
提起艾青,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當然,大堰河並不是一個真實的名字,而是大家給予這位保姆的一個別名。艾青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詩中給予了這位普通平凡的女性極高的敬重並賦予濃厚的感情,由此可以看出大堰河在艾青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
1910年,艾青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艾青出生時難產,母親生了三天三夜,出生後按照當地的風俗由算命先生看了生辰八字,算命先生斷定艾青與生身父母命相不和,屬於「克父母的命」,艾青因此成為了一個不受歡迎的人,隨後艾青被送到本村一位貧苦的農婦家裡撫養,這位農婦就是大堰河,艾青在大堰河家生活了5年,5年之後艾青被領回了生身父母家裡,但是依然只能稱呼父母為叔叔嬸嬸,這段不幸的童年經歷在艾青心裡留下濃重的陰影。
艾青曾回憶說自己是在一種被冷漠、被歧視的氛圍中長大的,幼年時期的艾青生活裡缺失了「父母」這一至關重要的親情角色,而大堰河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這種空缺,在大堰河身邊生活的5年裡,艾青得到了一份正常的母愛,儘管家庭貧困,但大堰河仍竭盡全力的照顧艾青的成長,大堰河像對待自己親生的孩子一樣對小艾青疼愛有加,讓他享受到溫潤的母愛。
孩童時代,大堰河淳樸善良的性格感染了艾青,同時,農村貧窮與落後的面貌也讓艾青蒙上了一層憂鬱的色彩。他愁苦,並非因為自己過得不好,而是對大堰河母親以及像她一樣勞苦在土地上的廣大勞動人民的同情。
艾青的詩歌裡,出現最多的意象即為「土地」和「太陽」。土地是農民的財富,一生的追求。因為對土地的熱愛和對農民濃鬱的情結,艾青最初的詩歌創作多聚焦於這塊多難的土地和貧窮的人民。
艾青是一位綜合了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與現代主義於一體的詩人。因此他的詩中不僅有對現實社會殘酷、血腥的揭露,也有對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熱烈嚮往和不懈追求。他的詩歌中出現的「黎明」意象,充分激勵著人們對待生活積極向上。
艾青的一生命運多舛,卻從來沒有改變他的人生信仰。他始終舉著火把,穿過暗夜,尋求光明,擁抱光明,是當之無愧的「人民詩人」。
那年今日 | 硬漢從來不會被打敗
那年今日 | 「永遠坐第一排」的柴契爾夫人
那年今日 | 在希望的田野上
來源:綜合網絡
本期編輯: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