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總有那麼一些墳頭,冷冷清清,沒有雜草,沒有樹木,光禿禿的,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來,這是新墳 ,甚至還是一些年輕人;
親人的悲痛,也許過去三五年依然還在,不想去墳頭看一眼,因為害怕自己又哭起來;
這些人,沒有什麼後人,也沒有多少子子孫孫,因為他們可能也不是因為生老病死,而是在他鄉意外死亡,其實每年,都有很多的農村年輕人,因為外出打工,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們枉死他鄉,最後剩下一堆骨灰回到家鄉。
客死異鄉,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對於自己對於親人,都是莫大的傷心,而很多人也就走上了這樣的道路,因為出去掙錢,出去苦錢,最後把命送了的,不在少數,也或者因為其他原因,只能讓自己的靈魂回到故鄉,身體只能遠遠的葬在他鄉。
當然,按照農村的傳統,一個人不管最後死在何處,他的靈魂,基本能夠瞬間回到自己的故鄉,因為那才是家,在外面,根本沒有自己落腳的地方,靈魂也沒安身之處。
這是農村傳統的說法,我們今天這樣想,一個人呢,在外面打拼,其目的都是想著掙錢了,然後回家,所以不管生與死,家才是歸途,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夠圓滿的活著好好的回去,然後安然的離去,在故鄉的土地上,等到老去的那一天,也不會害怕。
也能坦然面對,更可惜的卻是,一生隨時念著故鄉,卻到終了都無法如願。
農村的習慣,一個人不管去到何處,再往何方,一旦他離去,都要葉落歸根,作為親人,家裡的人,都會給他們在家鄉,在農村,找一個安靜之地,將他們埋葬於此,對於他本人,對於後人,都是一個交代。
從古至今都是這樣,一來方便照料,二來也是生前願望的實現,如果他鄉遇意外,最後能夠帶回去的,都不能是一個完整的軀體,最多就是一個盒子,然後自己的親人,長途跋涉,再請上一些高明之人的指引,將他的全部帶回農村,好好的找個安身之處,埋葬於此。
不再有城市的喧囂,不再有巨大的壓力,一生雖未悽慘,但最終都算是回去了,也是修得圓滿,魂歸故裡,落葉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