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應該僅有消除偏見,它還應該孕育熱情。——喬治·屈維廉(英)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1083字,閱讀約3分鐘
母性的力量勝過自然法則。——芭芭拉·金索夫
古語有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封建社會,為夫家生兒育女幾乎是妻子的全部價值,而那些不能生育或孩子夭折的婦女,大多成為鄰居的笑柄。然而,對於內心強大的女人來說,流言蜚語不過是過眼雲煙,根本不必當真。
王採玉,1863年出生於浙江省嵊縣葛竹村。她的父親王有澤是個精明能幹的知識分子,靠開墾戰爭期間廢棄的荒地發家致富。1882年,王佑澤因病去世,留下妻子姚氏和三個孩子相依為命。家裡只有王先舉和王先玉兩個男人,但兩人一個嗜賭如命,一個患有精神病。兩個人都不能承擔起家庭的重擔。
無奈之下,當時19歲的王彩玉扛起了養家餬口的重任,靠過硬的針線活掙點零錢,補貼家用。但是,一個人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養活四個人,一家人雖然還能生活,但日子過得很清苦。不久後,王彩玉嫁給了隔壁村的朱某,朱某是個脾氣暴躁的男人,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對王彩玉大發脾氣,甚至動手打人,直到王彩玉生下兒子後,脾氣才稍微收斂。
不幸的是,兒子出生幾個月後,卻因突發疾病早逝,丈夫朱某也在秋天死於一場霍亂,成了寡婦的王彩玉不得不回到娘家繼續生活。然而,由於王彩玉屢遭厄運,無良算命先生對她的惡行相向,諷刺她克夫克子。王採玉心裡痛苦不堪,精神一度崩潰,有了遁入空門的念頭。
過了一段時間,王採玉家附近的金竹庵,一個老尼姑因病去世了,瑤瑤是個信佛的人,她趕緊帶著王採玉到金竹庵,幫忙料理老尼姑的後事。有了出家念頭的王彩玉認為時機已到,於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母親。母親見她神色堅定,於是答應了她的要求,但有一個條件,那就是王採玉答應帶著頭髮修行,不剃度,如果以後遇到合適的男人,要隨時隨地結婚。
在尼姑庵住了一段時間後,王採玉漸漸適應了環境,她一度有了死在這裡的想法。然而,堂弟王顯東的出現再次改變了王採玉的命運。王顯東是裕泰鹽場的老夥計,老闆名叫蔣兆聰,是個精明的商人,人稱"港鰻"。蔣兆聰的妻子孫氏去世後,整日悶悶不樂,王顯東想起表哥王彩玉是個好女人,便打算撮合兩人。
有一天,當王顯東向王採玉提起這件事時,王採玉表示自己沒有意見,只是想聽聽母親的想法,而支持女兒再婚的姚氏自然舉雙手贊成。於是,在母親的支持下,王採玉和蔣兆聰結為夫妻。婚後,王彩玉生下2子2女,家庭十分幸福。但1894年,丈夫蔣兆聰因病去世,女兒蔣瑞菊和兒子蔣瑞清也在4年內相繼去世,王採玉受到沉重打擊。幸運的是,大兒子在王採玉的悉心照料下得以健康成長,最終成為家喻戶曉的大男人蔣介石。
這裡是《古人剪燭西窗雨》,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並沒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別人。——喬治·屈維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