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一個新的概念開始生成:挫折商,也就是逆商。有相關專家直言,逆商、情商、智商並稱三商,而成功是由百分之二十的智商和百分之八十的情商、逆商組成的,其中逆商與情商佔比不分上下,但是都要比智商更加重要。
俞敏洪老師曾經說過:家長培養孩子的逆商,比培養孩子的上大學更加重要。
什麼是逆商?
逆商是由美國著名職業培訓師提出的,全稱叫做逆境商數,一般被譯為挫折商或逆境商。
大數據顯示,現代社會,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平均每天要面對23個逆境,並且在逆境中會受到心靈的打擊。
《奇葩說》蔡康永在節目中說;沒有任何一種生活不存在打擊,生活說到底就是由循環的打擊構成的。
這種打擊就是生活所帶來的挫折,而逆商說到底就是人面對打擊的抗壓能力。
「衡量一個人的成功標誌,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力。」
-----巴頓
應採兒:孩子必須有抗壓能力
在綜藝節目《新生日記》中,應採兒的兒子小Jasper錄製節目的時候,因為沒有選好合適的衣服,所以自我感覺節目錄製的不是很好,所以直接把攝像的視頻刪掉了。
Jasper刪掉視頻後,主動地向媽媽說明了情況,意料之中應採兒非常生氣,嚴肅的教育了Jasper。
Jasper感到很委屈,並且之後在節目中向各個攝像頭道了歉,可是還是沒忍住,吃飯的時候早早下桌,偷偷地躲在被子裡大哭。
而應採兒則在節目後的採訪中說:適當的批評會鍛鍊孩子的抗壓能力,孩子只有從小接受失望,面對挫折,才會成長的更好。
節目播出後,應採兒的這種育兒方式,獲得很多的好評。
美國著名學者保羅·史託茲教授在《逆境智商:將障礙化為機會》詢問:「智力、機遇、原始資本都相同的情況下,有的人可以步步高升,而有的人卻很難東山再起,歸根結底就在於他們的抗壓能力,也就是逆商並不相同。」
逆商高的孩子離成功更近:
羅曼 • 皮爾曾說:「態度決定一切!」
逆商高的孩子面對打擊挫折,能夠快速適應,並且保持積極地態度,冷靜的自我反思,通過調整目標,把挫折變成下一步的墊腳石。
馬雲在成功路上經歷了四次嚴重的打擊,憑藉頑強的毅力挺過來四次創業失敗,最終才成立了阿里巴巴;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創業的路上患上了癌症,經常因為疼痛半夜驚醒,可最後還是獲得了成功。
面對挫折與打擊,逆商會使人堅持不懈地挑戰自我,最終一步步地靠近成功,直到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國小米品牌創始人雷軍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智商高,但是現在的孩子智商都很高,情商和逆商反而比智商更加重要,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在學校的教育外,為孩子們做些什麼呢?」
逆商教育從現在做起:
【接觸積極群體】
根據《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可知,人們都有從眾效應。
而從眾效應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哈維·萊賓斯坦所提出,他直言:個體會受到群體的影響,不停地改變自己的觀點,直到與他人保持一致。
所以家長們應該時刻給孩子構建積極地交友平臺,鼓勵孩子們與積極地同齡人進行接觸,從人際交往中獲得正能量。
這樣孩子們會一直保持樂觀的心理狀態,逆商會得到提高。
【引導孩子積極思考】
影響我們一生的不是環境與機遇,而是我們的信念。
------ 哈佛大學心理學專家傑爾姆·卡根
當孩子遇到失敗,心情低落的時候,家長們要引導孩子積極地進行思考。
適當的用名人故事激勵孩子,愛迪生經歷了1600次失敗才發明出了燈泡,只有失敗才會得到下一次成功。
如果失敗一次就感到沮喪,那麼打倒他的不是失敗,而是他自己。
【接納孩子的失敗】
人類大腦負責自我控制的前額葉區域,一直到20歲左右的才會發育完全。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接納孩子的失敗,並且接納孩子失敗時所有的負面情緒。
並且要時刻保持的情緒的平穩,與孩子進行情感溝通,幫助孩子樹立下次努力的信念,提高孩子的逆商,而不是一味地批評,讓孩子進行自我檢討。
我是小二,一位成長中的多平臺育兒作者,在育兒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每篇科普都是根據相關科學文獻和多年自我育兒經驗進行的總結,關於今天的討論內容,各位家長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分享到評論區,我會及時觀看並進行溝通,如果科普內容有什麼不足,歡迎大家指出,我會及時進行更正,帶給大家更科學有效的育兒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