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坊七巷楊橋路與南后街的交界處有那麼一座宅子,門口掛著兩位名人的牌子。分別為冰心和林覺民。其實這裡也曾住過另一位名人,林徽因。
這三位名人,大家最熟悉的應該是冰心。上學時候,冰心奶奶的《小桔燈》、《再寄小讀者》深深的刻在了我們的心中。「有你在,燈亮著」。這其中的「你」就是「冰心」奶奶。巴金先生曾說過,一代代的青年讀到冰心的書,懂得了愛,學會去愛星星、愛大海、愛祖國,愛一切美好的事物。
林覺民又是誰?他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參加廣州起義被捕,後英勇就義。如果你沒有印象,那麼中學課本上的《與妻書》你一定還記得。「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這封被譽為100年來最感人的情書正是出自林覺民的手筆。
林徽因,想必大家也不會陌生。她是中國建築界和文學界的才女。她和她的丈夫梁思成共同創辦了清華大學的建築系,她還參與了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
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問,這三位名人到底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關係。這座故居原本是林覺民的。他英勇就義後,全家人為了避禍搬走了。一個叫謝鑾恩的教書先生買下了這棟舊居。這位教書先生的孫女叫謝婉瑩,也就是冰心。噢,還有一件事,林覺民有一位堂侄女,叫林徽因。
走進故居,迎面而來的是朱門、灰瓦、高高的封火牆。在翠竹掩映下,林覺民的半身塑像目光炯炯,直視遠方。看到他的雕像,我又想起了當年廣州起義,他被捕英勇就義的場景,不僅感到心痛。林覺民是福州人的驕傲,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正應了那句:「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進入天井部分,兩邊的迴廊上羅列了林覺民家族的一些照片。
穿過天井就是敞開的廳堂。廳堂中所懸掛的楹聯都是冰心祖父謝鑾恩所題寫的。廳堂兩側原本是廂房,現在都變成了陳列室。
冰心在《我的故鄉》文章中對故居是這樣回憶的,「這所房子很大,住著我們大家庭的四房人,祖父和我們這一房就住在廳堂的兩邊,我們這一邊的前後房住著我們一家六口,而祖父的前後房只有祖父一人和堆了滿屋滿架的書,那了成了我的樂園,我一得空便鑽進去翻書看了。」
穿過廳堂是後花園。總感覺這樣的院落有些類似北京的四合院,只不過四合院的白天有著喧鬧的人生,而這裡卻是迂迴幽靜的。
後花園是典型的福州民居後花園風格。一汪小魚池,池旁種植臘梅,林覺民正坐在石桌前看書,涼風起,已有身孕的妻子立於林覺民身後替他披袷衣,這種恩愛的場景讓很多現代人都羨慕嫉妒恨。這種濃濃的生活情趣,重現「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的感人場面。
穿過後花園,來到林覺民的臥室。小小的臥室僅容得下一床一桌,卻承載著夫妻二人熾烈的愛情。
1905年,17歲的陳意映與18歲的林覺民成婚,在這裡生活了六年。夫妻雖然聚少離多,但非常恩愛。1907年,林覺民為尋求救國真理,離開心愛的妻子,東渡日本求學。陳意映獨自生活在這間屋內,1911年4月,林覺民從日本歸來,陳意映表示,林覺民如若遠行,就將她帶上,無論生死,都願相隨。林覺民犧牲後,已有八個月身孕的陳意映非常悲傷,一月後,提前產下一男孩。因失去丈夫憂傷抑鬱過度,陳意映於1913年去世,留下兩個孩子,一冊書稿。
臥室旁為《與妻書》的展廳。玻璃櫥窗內,陳列著那篇著名的《與妻書》手稿複製件。寫到這裡,我不禁又淚眼朦朧。這封在生離死別之際寫於一方手帕之上的家書,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字字泣血。它表達了對妻子的深愛與真情,以及對美好生活無限的眷戀,撼人心魄。
林覺民雖然帶著未酬的壯志走了,但他留下的《與妻書》,卻成了一百年來最為感動和震撼的不朽篇章。
從《與妻書》的展廳出來,背頂著故居盡頭的圍牆,回看長廊開啟一扇扇木門,一直通向林覺民的書房和冰心的紫藤書屋。穿過拱形門,紫藤書屋於眼前豁然開闊。
紫藤書屋,因屋前種植有紫藤而得名,這裡是當年冰心和堂姐妹們讀書、學習的地方。
這張照片就是冰心在美國留學時所照,具有東方女性的美,冰心所就讀的威爾斯利女子大學曾培養出中、美兩國第一夫人宋美齡和希拉蕊。
冰心一個世紀的人生,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但她熱戀著故鄉的土地。冰心在福州生活的時間不長,總共不到三年。但福州卻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認為福州的花燈最好玩,福州的農婦全世界最美。
一座宅子衍生出這麼多的故事,與這麼多名人相關聯,真算得上奇蹟了。一位為砸爛舊世界而英勇赴死;一位為建造大愛屋而畢生從文;前者為犧牲而永生,時年廿四歲;後者為有愛心而長壽,享年一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