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時代的1979年:華語樂壇最大轉折,揭開黃金時代序幕

2021-01-10 好歌獻給你

分享經典音樂,筆耕原創評論喜歡音樂的你,加個關注吧

縱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華語樂壇,真可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兩岸三地的歌壇,都呈現出空前的繁榮盛世。

曾經的華語歌壇

香港前有四大天皇(譚張梅陳)稱霸歌壇,後有四大天王(張劉黎郭)風頭無倆。

臺灣既有羅大佑、李宗盛這樣的人文教父,又捧出齊秦、王傑、周華健、任賢齊等等的超級巨星。

內地颳起轟轟烈烈的西北風和搖滾風,校園民謠、都市情歌也如火如荼的席捲大江南北。

回望華語樂壇那一段「教父輩出、天王盛行」的光輝歲月,締造出來的經典金曲多如過江之鯽,時至今日,仍然佔據著我們歌單上的大半壁江山。

華語音樂在八九十年代迸發出來的萬丈光芒遮天蔽日,相形之下使得當下歌壇黯然無色,仍舊籠罩在其光環之下。

當下的中流砥柱們

究其因,毋寧說是大環境使然。八九十年代,華語流行音樂逐漸與國際接軌,開始邁入唱片工業時代,造星能力顯著提升,商業機制日趨成熟,呈現出一個群星交匯、奼紫嫣紅的樂壇盛世。

公元1979年,是華語樂壇最重要的轉折年份。我們常常講: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往往只有幾步,這句話放在華語流行音樂史上,亦然。

流沙一樣的樂壇,太多人和事都稍縱即逝, 但總會有人橫空出世,對華語流行音樂的走向和轉折,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也註定會被歷史銘記。

神奇的1979年,是一個值得被銘記的年份,稱之為開天闢地也不為過,甚至可以將其視為華語流行音樂的元年。如果把八九十年代華語樂壇的燦爛輝煌,當做累累碩果的豐收季節,那麼1979年無疑是栽下希望之種的時節。

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兩岸三地、華語樂壇,最重要的這個轉折年份,以及其間值得被記取的人和事。

內地:李谷一《鄉戀》,打開流行音樂大門

1979年,中央電視臺籌拍的紀錄片《三峽傳說》上映,其中有首李谷一配唱的插曲《鄉戀》不脛而走,火遍大江南北,成為人人爭相傳唱的歌曲。《鄉戀》由張丕基作曲,馬靖華填詞,李谷一破天荒的採用「輕聲唱法」演繹,不僅運用架子鼓、電吉他等西方樂器。

在那個改革開放都還沒有全面邁開步伐的年代,《鄉戀》這首充滿氣聲探戈舞曲節奏和略帶傷感情緒的歌曲,滌蕩著人們乾涸已久的心田。從歌曲的溫情度、歌詞的人性化、以及演唱的甜美上來講,對於以往的歌曲和演唱形式,都不啻於一場顛覆式的跨越。

如今看來,這首歌曲沒有任何不良的影響,但放在還沒有從「樣板戲」裡走出來的1979年,李谷一和她演唱的《鄉戀》無異於捅了「馬蜂窩」,招致來的非議令人啼笑皆非。《鄉戀》觸動了當時文藝學術界的敏感神經,諸如小資情調、靡靡之音,黃色歌曲等等一連串帽子鋪天蓋地而來。

此間,已有華人天后鄧麗君的歌曲衝破藩籬,漂洋過海進入內地,但被斥為「靡靡之音」。當時傳言說:臺灣有個鄧麗君,大陸有個「李麗君」,指的就是李谷一。為此,《北京音樂報》開闢專欄,對《鄉戀》一曲進行了長達4個月之久的討論。甚至連配樂中出現的架子鼓等西方樂器,都成了所謂專家們攻訐的對象。

《鄉戀》沒有革命鬥志,聽了容易使人意志消沉,上氣不接下氣的唱法讓人想入非非,架子鼓在間奏之間一陣亂敲,象在瓷器店裡砸碗一樣,噼裡啪啦,像什麼東西,糟蹋了歌曲。

討論出來的結果是:認定《鄉戀》是一首充滿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黃色歌曲」,這種靡靡之音甚至上升到了「亡黨亡國」的高度。電臺和電視臺停播《鄉戀》,並將之列為「禁曲」,並且煞有介事的衍生出一本名為《怎樣鑑別黃色歌曲》的小冊子。

最終,《鄉戀》在首屆央視春晚的舞臺上得到「解禁」。1983年中央電視臺直播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觀眾熱線高密度點播禁曲《鄉戀》,《鄉戀》終於在春節晚會得以正名,同時也被喻為中國內地第一首流行歌曲。

《鄉戀》一曲,開創一代歌風,不論是從歌曲的藝術屬性、演唱技巧、以及意識形態上,這首歌都是內地流行音樂當之無愧的「開山之作」,內地流行歌壇也始肇於此。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邁入黃金年代

70年代中葉,香港建立起粵語歌壇秩序。首先要歸功於締造粵語流行曲的「絕代雙驕」——歌神許冠傑和曲聖顧嘉輝,兩人分別創作的《鬼馬雙星》和《啼笑因緣》,被並舉為揭開香港當代流行樂壇的序幕曲。

七八十年代交替之際,香港歌壇不論是舞臺上的歌手還是幕後創作,不拘一格人才濟濟。1979年,以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的舉辦為節點,香港歌壇迎來長達20年之久的盛世,港樂就此邁入黃金年代。

港樂教父顧嘉輝曾經說過,「十大中文金曲評選具有真正的領導樂壇的地位」。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是香港歷史最悠久最具影響力的樂壇頒獎禮。由香港電臺主辦,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國際唱片協會(香港會)、香港唱片商會協辦,獎項由歌迷和專業音樂團體投票產生,除了得獎歌手外,每首十大中文金曲的作曲、填詞人均有份得獎。

第一屆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於1979年2月20日下午五時,在香港九龍尖沙咀喜來登酒店舉行,候選歌曲均為香港電臺《中文流行曲龍虎榜》的榜首歌曲,經過歌迷投票、唱片公司互相、電臺音樂騎師推薦等等的層層選拔,最終揭曉十大中文金曲榜單。

鱷魚淚——袁麗嫦風雨同路——徐小鳳賣身契——許冠傑每當變幻時——燻妮明日話今天——甄妮誓要入刀山——鄭少秋小村之戀——鄧麗君小李飛刀——羅文倚天屠龍記——鄭少秋願君心記取——張德蘭

除許冠傑和鄧麗君因故缺席外,其他獲獎歌手悉數到場,以及顧嘉輝、盧國沾、黃霑、鄭國江、黎彼得、莊奴等創作宗匠出席。這份獲獎榜單,十分客觀的反應出當年的歌壇形勢。在第一批粵語流行音樂人的共同努力下,港樂逐漸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

十大中文金曲的設立,標誌著香港流行音樂商業運作體系已經構架完成,歌手的包裝制度業已成熟。香港歌壇作為華語歌壇的一座橋頭堡,開始把觸手延展到東南亞等地。凡有華人處,都能聽到香港流行歌曲,十大中文金曲便是最好的印證和體現。

臺灣:民歌與流行高度結合,打開嶄新紀元

70年代中期,臺灣掀起了華語流行音樂啟蒙的「民歌運動」,改寫了整個華語歌壇的歷史走向。民歌運動的起源,仰仗李雙澤、楊弦和胡德夫,史稱「民歌三君子」,及至70年代末,民歌開始邁入主流歌壇。

唱片公司抓住民歌深受年輕群體青睞的商機,將其引入臺灣樂壇競爭機制和商業運作模式,是為民歌中興的階段。其中尤以新格唱片和海山唱片貢獻最為突出,可謂「猛將如雲,謀士如海」,形成民歌風潮中的兩大陣營,同時也是整個民歌運動的最中堅力量。

1979年,臺灣民歌界接連誕生出《橄欖樹》《恰似你的溫柔》《外婆的澎湖灣》三首傳世佳作,意味著臺灣民歌與流行音樂的完美融合,在華語樂壇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橄欖樹》由三毛填詞、李泰祥作曲、齊豫演唱,是一首樂以載詩的作品。1979年一經推出之後,旋即風靡兩岸三地。在那個壯闊瑰麗的年代,這首用音樂和詩歌編織出來的旋律,道出了人們嚮往自由的執著和追求,成了年輕人爭相傳唱的歌謠。

《恰似你的溫柔》由梁弘志創作,潘安邦在1979年首唱,收錄於他的首張專輯《外婆的澎湖灣》中,隨後被蔡琴和鄧麗君演繹,傳遍整個華人世界。這首歌仿佛在用一種淡然的語調,訴說著某年某月某一天的分手和別離,兩位歌后的聲音不分伯仲,都久經歲月沉澱,歷盡時光打磨,愈久彌真令人沉醉。

1979年,葉佳修為潘安邦寫下《外婆的澎湖灣》,滿滿溫情,蘊藉著無數人的童年回憶,是一首跨越時代和地域的經典歌謠。一段祖孫情甚至讓澎湖灣成了著名旅遊景點,其承載的意義早已超出流行範疇,儼然成為華人世界的一段共同記憶。

篇後語

神奇的1979年,兩岸三地的華語樂壇同時迎來最重要拐點。在這一年中,李谷一推出《鄉戀》,開內地流行音樂之先河;香港設立並舉辦了第一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港樂邁入黃金年代;臺灣湧現出《橄欖樹》《恰似你的溫柔》《外婆的澎湖灣》,成為華語音樂的標杆之作。

這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在70年代尾巴稍的位置上集體井噴。終於,華語樂壇迎來了八九十年代的盛世。

相關焦點

  • 整個華語樂壇的黃金時代,半壁江山的歌曲都是由同一個日本女歌手創作的
    中國泛媒體先鋒   極具深度的公號興趣決定高度  遇見即改變  時代精神本文綜合自:日語學習、世界華人周刊等在上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華語樂壇曾經出現了一個黃金時代(華語歌星翻唱作品集錦可看文末的視頻)許多歌星翻唱的歌曲成為自己的代表作,一炮而紅。當我們回首過去,才驚訝地發現,原來我們喜歡的歌曲,原唱者竟然是同一個人——中島美雪。
  • 94紅磡搖滾登頂、校園民謠爆火出圈……屬於華語樂壇的94年音樂玄學
    的同時,紛紛懷念起了零幾年的華語樂壇。 但yysy,1994年才是華語樂壇真正的「白月光」! 華語音樂的黃金時代 充滿傳奇色彩的1994年 這一年,「魔巖三傑」竇唯、張楚、何勇在香港紅館開唱,不僅炸翻了那個香港的夜晚,更讓「94紅磡」在搖滾樂迷心裡封神。
  • 華語樂壇觀察|談丁太升評VAVA,重視歌詞,是華語樂壇的悲劇
    然而我看到核心內容卻是「歌詞虛妄姿態、太空洞、毫無詩意」,丁太升作為樂評人,而且在樂壇有一定地位的人。他的話至少代表當今華語樂壇的主流。即重視歌詞,而非作曲。對於聽眾來說,喜歡一首音樂先決條件是好聽,然後才去看其中的歌詞。所以作曲應該是音樂的重要內容,如果一首歌不好聽,即使用最美的文字,樂迷們依然無法喜歡。所以今天包括以前的華語樂壇,好聽的音樂實在是太少了。
  • 成立一年便匆匆解散,「縱貫線」樂隊給華語樂壇留下了什麼?
    2008年7月份成立,2010年1月份宣布解散,這是「縱貫線樂隊」在華語樂壇短暫流轉的一年,也是把音樂光輝釋放到極限的一年。當「縱貫線」悄然散場,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和張震嶽,四個年齡加起來近200歲的樂隊組合,除了留給歌迷的感動,還給華語樂壇留下了什麼?
  • 華語樂壇30年,盤點最經典的10首歌!
    不知不覺間,華語樂壇早已經經歷了而立之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的,越來越多的港澳臺流行元素和音樂人的加入,讓華語樂壇更加的光彩奪目。今天,文體網精選了三十年來華語經典歌曲。給大家呈現一道精彩絕倫的視聽盛宴!
  • 華語樂壇最頂尖的四位作詞人,圖二被奉為神,圖四曾和李小龍打架
    林夕,華語樂壇最負盛名的作詞人之一。他的名字就是把夢拆開,於是夢就成了林夕。林夕創作的詞曲幾乎都成為永恆的經典。曾經火遍大江南北的《紅豆》,林夕的詞加之王菲的空靈的聲音,《紅豆》這首歌曲成為經典中的經典。此外,《十年》、《我》、《無需要太多》、《紅顏白髮》等等膾炙人口的歌曲均出自林夕之手。高曉松曾言:林夕是巨匠,古典的底子能把現代的荒誕創作出來,他是最好的。
  • 這才是華語樂壇!來看看華語樂壇20年前30位歌星「神仙打架」
    作為一名80後的小編,還是最懷念小編年輕時候的華語樂壇。記得2000年時,華語樂壇開始了不平凡的一年。周杰倫、孫燕姿、梁靜茹等新晉歌手紛紛出道,除了這些新出道的歌手還有、劉若英等實力派紛紛發布巔峰作品。華語樂壇開始了最輝煌的時刻,可惜時間太過短暫,不到10年華語樂壇已經沒落了。
  • 別再說日語歌「養活了大半個華語樂壇」,他們翻唱的華語歌也不少
    至今據不完全統計,華語歌僅僅只是翻唱中島美雪的歌曲就有百首歌之後,因此也有人說中島美雪「一人就養活了大半個華語樂壇」。原創缺乏屢見抄襲,華語樂壇發展這麼多年被詬病過的地方不少。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也做出過很多的精品音樂,並且其中許多歌曲也被日本歌手翻唱過。一起來看一下那些被日本歌手翻唱過的經典華語歌曲。
  • 徐小鳳和鄧麗君,華語樂壇無法複製的兩大頂尖級女歌手
    鄧麗君和徐小鳳毋庸置疑,華語樂壇的興盛,是從香港和臺灣開始的,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引領了華語樂壇。咱們聊聊這兩地曾經的兩位殿堂級的歌手,徐小鳳和鄧麗君。縱橫樂壇近半個世紀,徐小鳳創下無數記錄。在她名下有數十張的白金銷量唱片,早期她曾經一晚上連演13場,也有在一年裡出版七張唱片的高產紀錄,所有錄製歌曲的長度加起來,足夠電臺連續播放3天3夜。徐小鳳的出場費曾比四大天王的總和還要高。她是梅豔芳的偶像,更是劉德華周潤發膜拜的對象,他們都還跪拜過她,以示對她尊敬和崇拜。
  • 蔡依林唱跳俱佳,不斷突破自我極限,在華語樂壇獨樹一幟
    蔡依林唱跳俱佳,不斷突破自我極限,在華語樂壇獨樹一幟雖說有很多網友會詬病華語樂壇的盛世不復當年,不過還是有很多實力歌手在大眾面前活躍了十幾年,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標杆和一代人的記憶,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去介紹天后蔡依林,她多變的曲風和舞蹈在華語樂壇中獨樹一幟,堪稱是「百變天后」。
  • 華語樂壇最盛產音樂才子的星座,巨蟹第一,金牛雙子摩羯緊隨其後
    之前我們統計了華語樂壇十二星座歌手的分布情況,最後我們得出的結論就是:處女座盛產天王級別的歌手,獅子座盛產天后級別的歌手。如今我們又有了新發現,那就是巨蟹座是最盛產音樂才子的星座,不信您接著往下看。首先我們來說說臺灣樂壇公認的兩大音樂教父:羅大佑和李宗盛。這兩位人可謂是華語樂壇的先驅,羅大佑可以說是80年代華語樂壇的的領路人和開創者,從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就開始了他先驅者之路,他是一個時代的符號,也是那個時代很多人的精神領袖。羅大佑的作曲,填詞水平絕對頂級,他不僅可以自己創作自己演唱,還可以給很多大牌歌手創作優質的歌曲,他創作的歌曲廣為傳唱。
  • 日本國寶級歌星中島美雪,真的是她養活大半個華語樂壇?
    中島美雪是日本國寶級的歌星,為何總說她是養活了大半個華語樂壇的人呢?其實這種說法有道理也沒道理,有道理的是,我們確實看到了很多非常經典的老歌都是翻唱於她創作的歌曲。從某個角度來說,中島美雪的歌確實對華語樂壇貢獻了很多,很多歌手依靠翻唱她的歌曲而走紅,甚至有些翻唱的歌曲成為其代表作品,不得不說翻唱歌曲所帶來的收穫是強大的。不過,縱觀整個華語樂壇,在90年代左右翻唱日本歌曲曾達到了一個頂峰時期。
  • 1994年的華語樂壇是什麼樣子?每一首都聽不厭,這才叫神仙打架
    再看看華語樂壇最巔峰的94年,好歌一首接一首,簡直是大神輩出神仙打架。那時的歌曲三觀正、有內容、不膚淺,有些不太火的歌放到現在抖音裡那都是爆款。94年的邰正宵,憑藉著一首《999朵玫瑰》徹底走紅,這可是當年最經典的情歌。其實這首歌本發行於93年,不過那時沒有網絡,直到94年才在內地流傳開。由於旋律優美,幾乎當時人人都會哼唱幾句,可謂火爆一時。
  • 1991年的華語樂壇有多「恐怖」?每一首放到現在都是金曲!
    有人說:90年代的華語樂壇是神仙打架,每年都會湧現出很多優秀的音樂作品;而現在的華語樂壇是小丑爭鋒,偶爾出一兩首佳作也只是曇花一現。事實也確實如此,特別是1991年的華語樂壇,大家知道「恐怖」到什麼程度嗎?可以說每一首放到現在都是金曲,今天小編就為各位盤點一下。
  • 1977年3月22日 中央工作會議揭開撥亂反正序幕
    1977年3月22日 中央工作會議揭開撥亂反正序幕 2014-03-18 09:40 來源:人民網 作者:
  • 《最愛金曲榜》20首金曲出爐,重現華語流行樂壇黃金年代
    《最愛金曲榜》20首金曲出爐,重現華語流行樂壇黃金年代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程千千 2017-09-26 09:45 來源:澎湃新聞
  • 《2000-2019年華語樂壇年度盤點》:音樂分層,誰也代表不了誰
    看虎撲的步行街 的帖子《2000-2019年華語樂壇年度前三單曲盤點》有感,寫了一些粗淺的看法,有些地方記憶不準確,請見諒:012009年之前是港臺傳統唱片工業的黃金年代,內地音樂在唱片工業上比不過港臺,楊臣剛的《老鼠愛大米》在網絡橫空出世,並伴隨著彩鈴業務席捲全國,在這之後內地很多熱門歌曲都是靠著彩鈴業務而火的,以至於2008年奧運會主題曲都要集結兩岸三地的人來共同製作,而不是內地樂壇獨自操刀;然而,在2009年內地廣場舞火了,下載下來的音樂隨著廣場舞火遍全國;2010年是網絡音樂播放平臺鼎盛時期(酷狗音樂、千千靜聽、QQ音樂),網絡歌手人才輩出,比如以汪蘇瀧、許嵩
  • 也聊一聊華語樂壇中那些優秀的填詞家
    其詞頗有古意,語言凝練優美、作品感情飽滿、思想深刻,在香江有「詞壇聖手」之美譽,亦因其作品多寫武俠及世事變幻題材故又有「盧大俠」、「變色龍」的名號,是香港流行樂壇除粵劇名家唐滌生外水平最高的作詞人。盧國沾作品《大地恩情》、《灕江曲》是華語歌曲歌詞中同類作品的巔峰之作,予以「非情歌運動」中第一擊的《螳螂與我》與前輩大家的詞作相比,亦絲毫不顯遜色,大有詩聖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細數華語樂壇經典歌曲,是否在你的歌單裡
    要數經典還得是從二十年前的華語歌壇,一首首好歌承載了無數八零後、九零後的童年回憶。論資歷,論陣容首先要說的就是「縱貫線」樂團(Super Band)。該樂壇成立于于2008年7月25日,其成員是由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與張震嶽四人組成,這四個人加起來,年紀合計一百九十歲,出道資歷八十六年,創作超過六百首歌,發行過七十張專輯,堪稱傳奇。
  • 網友發帖吐槽:華語樂壇最讓人不能理解的100句歌詞
    華語樂壇好歌不少,但也不乏一些讓人看不懂聽不明白的歌詞。你比如前後沒啥關係的,「音浪太強,不晃會被撞到地上!」再比如一些奇怪的生理現象,「九十九次我愛他,少了頭髮會分叉」,還有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介個「啊~襖,啊~襖矮,啊塞梨啊塞刀,啊塞大個的個刀,啊塞梨,啊塞大個刀啊~襖……」15日,網友@鞭鞭少將 吐血整理《華語樂壇 最讓人理解不能的100句歌詞》,讓你看到欲罷不能。「這歌詞到底是啥意思!」「媽媽呀好可怕世界上怎麼會有這樣的歌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