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言:「半部論語治天下,文王八卦定乾坤。」
半步治理天下,論語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對《易經》而言,則是足矣定乾坤,這篤定,可見《易經》的地位,又在論語之上,這也是為何《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了 。
關於《易經》爻辭卦辭的說法,眾口不一,傳言稱,易經是一門高人神仙的學問,凡人一旦學了,就會被套路,導致高不成低不就,卡在中間反而是種傷害。
各種流傳說得有板有眼、神乎其神,為《易經》增加了許多神秘感,那麼易經真的如很多人傳說的那樣,是一門可觸不可及的神學嗎?
機緣巧合翻開《張其成講易經》,有了一些發現與感觸,想必看到的人,也多少會有所收穫。
眾所周知,易經的第一卦是乾卦,那為何要把乾卦放在第一的位置呢?
說明地位重要,那具體的重要性,怎麼體現呢?
記得在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中,洪七公傳給郭靖的降龍十八掌裡,就有乾卦中的「亢龍有悔,現龍在田、潛龍勿用」等卦辭,可見金庸不僅是一位《易經》愛好者,還把乾卦放進了降龍十八掌,可見其重視程度。
為何呢?其實別看乾卦短短幾十個字,可以說裡面包含了中大大小小、起起伏伏、爬高落低的各種人生狀態。
*
首先,「初九,潛龍勿用。」 這句話表示,在這個階段,人必須要學會蟄伏潛藏,蓄勢待發,因為這不是最佳行動的時機,周文王本人就把這卦踐行得淋漓盡致。
流傳周文王姬昌在羑裡被囚七年期間,沒有期期艾艾,惶惶不可終日,反而是發憤圖強,潛心鑽研,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利用數條蓍草,將伏羲八卦演化為六十四卦,提出「剛柔相對,變在其中」的觀點,經過反覆推演換算後,演化成了著名的《周易》,後列五經之首。
當然這事在司馬遷《史記》:「文王拘(羑裡)而演周易,仲尼(孔子)厄而作春秋。」中,也被再次佐證。
通過文王這段經歷,我們可以發現,當我們實力不強,或者遇到強敵的時候,就該避其鋒芒,關起門來學習,或者藏起來不暴露自己,而不是不擇時機,自不量力,以卵擊石。
但是對於掌握了時機的文王而言,正是在被商王囚禁的時候,做出了名垂千古的遺世巨作《易經》。
*
「現龍在田,利見大人。」這個時候,被囚禁的危險勢頭過去了,現在就應該要出去了,尋找你的貴人,而不是繼續蟄伏。
回到周文王姬昌身上,在他重獲自由以後,決定報仇雪恨,所以他時常四處尋訪能人賢士,這也為他與姜子牙姜尚的遇見打下了伏筆。
有一天他在渭水邊上,看到一個老者,正在用直的魚鉤釣魚,文王不解,就問他,豈料他說:「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文王感覺這說法很有意思,這年76歲的姜尚姜子牙,作為遠古炎帝的後代,與他未來效忠的賢君文王遇到了。
至此,文王姬昌就把這個雄才大略的姜子牙,迎請回了自己的都城裡面,日後的姜子牙可以說是常勝將軍,在姬昌因病去世後,更是輔佐姬發拿下商周。
*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這句出來就有對應上一句的意思,因為困境 已經過去了,就要抓住時機做事情,就必須努力再努力。
但這個時候,就要警惕,被做錯,不然真的會陷入到「多做多錯」的境地了,要幹大事,勢必就要反思,反省,以免因大張旗鼓的前進,忽略了一些危險而遭遇失敗。
過去了,就到了「或躍在淵,無咎。」
因為小心謹慎,所以即使大張旗鼓的前進,也沒問題,因為足夠小心,規避了風險,龍躍深淵輕而易舉。
*
「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則是龍飛上天了,達到了一個高度,就像人生到某個階段成功了,那麼這時候,不再是小人物了,這時候,格局與心境都必須有所轉變與提升了,否則大事不妙。
正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所以「月滿則虧」,局面可能要變化,這條龍飛得太高太過了。
其實在上面一句中已經說了,「飛龍在天」,已經非常好了,該見好就收,而不是貪得無厭,此時,功成身退,退就是最好的時機了,這就吉了,在最高點辭職就好。
道理雖然是這個道理,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所以這句在古代的王朝建立以後,皇帝身邊的很多功臣身上,表現就尤為明顯,有了「狡兔走,走狗烹」的悲慘結局,但如果能夠「亢龍有悔」,「功成身退」 ,便可得以保全了。
*
最終因為上面明智的做法,功成身退,所以「現群龍無首,吉」相了,原先一枝獨秀的局面沒了,現在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反而吉祥了。
這其實用在單位,或者家庭中特別重要,就比如一個人在單位一輩子是骨幹精英,做到最高榮譽以後,也物盡其才了,這個時候,就最好退休,該給年輕人機會,該放權了,而不是始終佔據一把手的位置。
這樣既不利於企業的發展,自己也很有可能居功自傲,甚至可能恃才放曠而影響整個集體的團結與利益,這個時候,自己能夠放下舊的榮譽,悄然隱退,既是高手的智慧,也是處世的哲學。
而這點,在家庭中同樣重要,年輕的時候,思維緊跟時代,可是年長以後,就該從家庭生活中解放出來,而不是還拽著家庭的後輩小生們不放。
在家庭建設這塊,應該以配合晚輩為主,而不是倚老賣老,仗勢欺人,有些老人家明明自己不懂新形勢下的局面,卻為了孫子輩的教育,跟兒子媳婦鬧彆扭,覺得自己有道理,其實就屬於不明智了。
因為你的年輕時代已經過去了,你教育自己的子女,那就是吉的,可是如今,不是你的主場,再非要做主角,那就是要不吉了,整個家庭都不吉,老人上躥下跳,則誰也不能安生了。
看了這一系列的卦辭,人生中所有的時刻情形也就都經歷了,如果大家都能夠遵守事情發展的基本規律,那麼這一生就算遇到再大的問題,也能悄然化解,掌握到最佳境地。
正如乾卦最後的《象傳》所落的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按《張其成講易經》中提到:西方心理學中所說的「一比五十」,一個符號重複50遍,變成潛意識。
張其成對「潛龍」的理解,不是單純的符號,「勿用」更是要求不亂,要靜,因為「靜能生定慧。」,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容易掌握天道,模仿天道。
「龍德而隱者也。」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樂則行之,憂則違之。」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很容易被別人影響而改變,但是我們更要尊重自己,尊重天性,不在乎成名,自然無為,不表現出來自我,不刻意。
生而為人,找到這種天理,把握住我們的本性,也按照天性,不違背本心而來,那麼這一生,無論是身居高位,還是暫時處於低谷,都能夠找到落腳點,看到光明與希望,不盲目,不冒進,有理有據,淡定從容,溫柔且堅定,有力量的前行,最心安。
這是我關於《張其成講易經》中的理解,歡迎點擊進來說說你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