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作者】
王之渙(688~742),字季陵 ,絳郡(今山西新絳)人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不久被誣丟官,遂漫遊北方,到過邊塞。閒居十五年後,復出任文安縣尉,唐玄宗天寶元年卒於官舍。據《唐才子傳》記載,他少時有俠氣,擊劍悲歌。為詩情致雅暢,得齊梁之風。王之渙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曾與王昌齡、高適、崔國輔等相唱和,名動一時。每有一作,都被歌女廣為流唱。可惜《全唐詩》僅存六首,但這六首足以讓他位列唐代大詩人之列。
【背景】
這首詩具體的寫作時間已不得而知。王之渙生活在盛唐時代,大唐帝國經過幾十年的勵精圖治,國力強盛、自信空前。這種社會環境,使他具有積極向上、一往無前的時代精神,再加上他本人的遊俠氣質,有囊括天地、包藏宇宙的氣度,於是在登上鸛雀樓時,有了這一名篇。
【注釋】
鸛雀樓:在今山西永濟西南黃河岸邊,因為常有鸛雀棲息其上,所以稱為鸛雀樓。北周蒲州守將宇文護所建,高三層,木質結構,石砌底座。因為建造在河中高地,所以歷來為人們登高遊覽的名勝。當年的鸛雀樓已經在元代毀掉,現在的鸛雀樓是21世紀初重建的。和滕王閣、嶽陽樓、黃鶴樓並稱四大名樓。
山:這裡的山,應是中條山。沈括《夢溪筆談》:「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哥,唐人留詩甚多。」中條山在居太行山和華山之間,山勢狹長,故名中條,綿延一百七十裡。
窮:盡。
【賞析】
這首詩是一首登高遠眺之作。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開門見山,大筆如椽。一輪白日漸漸西沉,仿佛依靠在連綿起伏的群山。腳下奔騰的黃河向東流去,直到大海,永不停息。僅僅十個字,就用粗獷的線條勾勒出一幅意境雄渾、境界闊大的登樓遠眺圖。人往往在登高遠眺的時候,會感到自身之渺小,宇宙之宏大,而從心底生出一種崇高感。此時體會到的,是大自然山川河流的壯美,是無限時空的永恆之美,是生命意識閃耀的人性之美。一個「依」字,仿佛落日捨不得下山、脈脈含情的神態。一個「入」字,仿佛黃河沒有一絲留戀、一往無前的意志。
前兩句的妙處在於,詩人沒有做具體的描寫,如鸛雀樓的形態、形狀、位置,也不寫自己為何登樓,以及登樓的具體過程,更沒有抒發思古幽情。而是從第一印象出發,從大處落筆。「白日」、「黃河」、「山」、「海」,詩人選取的意象均極具視覺衝擊力,而且縱橫萬裡,氣勢恢宏。白日漸漸沉到山下,這是立體的、縱向的,黃河流入大海,這是平面的、橫向的。這些景物蘊含巨大能量,是多麼充滿生命力啊!這兩句可謂寫盡了鸛雀樓的盛景,有色彩的對比,有動靜的結合,有遠近的轉換,有虛實的相生,而僅僅用了十個字,真可謂「納須彌於芥子」。
後兩句則將此詩又推進了更高的境界。「欲窮千裡目」,是詩人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於是就要「更上一層樓」。因為此詩前兩句已經下筆千鈞,精彩絕倫。若再寫景,估計也無法寫得更妙。於是詩人宕開一筆,由事入理。已經看得很遠,還想看得更遠,怎麼辦呢?又沒有望遠鏡。那就更上一層樓吧!不過這裡也是虛寫,因為就算更上一層樓,也不可能望到千裡遠的地方。這裡更直觀地表達了「登高望遠」的平常規律,更體現了詩人那種不斷進取和高瞻遠矚的人生態度。
站得高看得遠,是生活中很簡單的道理。但是說理的方式也有不同之處。《詩經》、漢魏南北朝用比興之法說理,謝靈運喜歡老莊之道,寒山多用佛家語,宋代人則純粹是枯燥的說理了。而王之渙這首詩採用白描手法,在寫景的基礎上說理,不僅有景物之美,更有探索精神。而且這首詩,華仔以為其目的也不在說理,而是通過說理的方式,讓登鸛雀樓所看到的景物得到了升華,得到了拓展,這就是王之渙超越他人的地方。
【今譯】
白日依偎著遠山
含情脈脈,不忍離散
黃河向著大海
奔騰而去,一去不返
我要再上一層樓
視線才不會阻斷
因為站得更高
所以看得更遠
【英譯】
On the stork tower
The sun along the mountain b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will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小結】
鸛雀樓早在唐代就是風景名勝,歷代文人都在樓中留下了詩篇。沈括說只有王之渙、李益、暢諸三人「能狀其景」,而王之渙這一首更是千古傳誦,被譽為唐詩五言壓卷之作。華仔覺得此詩的妙處在於,詩人在讚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同時,抒發了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而且王之渙不是單純的枯燥的說教,而是像一個熱心的朋友,感覺非常親切。因為這是詩人通過親身實踐,發自內心的感悟。只可惜,我們通常都是坐在屋內,手捧書本讀詩,而不是真正登高攬勝、極目騁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