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大家對此句的理解,是否太淺了

2021-01-09 子宜春來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名聞天下。

人們尤其關注這首絕句的後兩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覺得非常有哲理。

這兩句詩確實寫得好,其中蘊含著想要望得遠必須登得高這樣的哲理,引人深思,給人啟發。

但是我覺得整首詩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如果無視前兩句,只談後兩句的內涵,那這個詩的意蘊就淺淡了很多。

我們先看原詩: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 更上一層樓。

詩中寫到登上鸛雀樓的時候,向西遠眺,看到落日西沉,漸漸隱沒在西山後面,淡去了最後一絲光亮。再向東遙望,還看到浩浩蕩蕩的黃河之水,一路向東,流入盡頭之處的大海中。

落日西下,暮色四合,四周一片沉寂。

大河東流,不見影蹤,萬事成空。

在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上,此時的詩人都無所依從。

這反映了詩人對自己當時處境的痛苦覺知。

落日在中國古詩中往往象徵前途暗淡、不明朗。

而提到河水,我們會自然而然想到孔子所說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話。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還。

詩人向西向東遠眺,看到落日和河水,心中升起的是深深的無助感。

也許這就是我們每天要面對的生活的真相。我們生活在某一個時間和空間的節點上,但是我們又無法控制時間和空間。

一般情況下,詩人看到落日西沉,看到大江東去,往往會有年華已逝、一事無成的蒼涼感。

如杜甫所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就引發了他"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悲愴之感。

再比如李白寫的《將進酒》,一開頭寫「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接著就生發出「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的悲傷。

但是王昌齡一改常人的悲嘆,而生發出昂揚奮發的激情。

人很難改變環境、改換時空,但人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

人處絕境的時候,不是去哀嘆命運的不公,怨天尤人,而是應該努力尋找辦法,絕處逢生。那麼怎麼樣去絕處逢生呢?那就是努力跳出固有的舒適區,改變當時的生存狀態。人不能被自己的生存環境所捆綁,更不能作繭自縛,而應該「更上一層樓",這樣你的眼界會突然開闊,思想會突然提升,困難可能很快就得到解決。

如果只固守在目前的生存狀態,而去哀嘆,不但於事無補,還會敗壞自己的心情。

前一段時間我寫過一篇文章,是關於一位勇敢的登山員的故事:

這個人就是阿倫·拉斯頓。

他是一位美國人,是一位登山愛好者。但有一次,發生了意外事故。在他攀登一座並不險峻的山峰時,一塊巨石墜落,把他的右臂壓在了下邊。

他在夾縫中無助地等了六天,但仍然沒有人來救援。他覺得不能這樣無謂的等待下去,要學會自救,因為只有自助者才會天助。

他用隨身攜帶的一把廉價的非常鈍的小刀,想盡各種辦法,把他的右臂生生切斷。再用左手包紮止血帶,並塗抹抗菌藥。

然後憑藉自己的求生毅力獨自走出山谷尋求救援。

大家遇到困難,想想這位孤獨的自救者吧!

也想一想,王之渙所說的"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的真正含義吧!

等你內心真正的充滿了力量的時候,世界就變成"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平和狀態。

相關焦點

  • 謎語詩詞大會:古詩「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猜2個三國人名
    【淺賞名詩】謎底「花落知多少」,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春曉》一詩,全詩為: 春眠不覺曉,處處間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解答謎10】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打《三國演義》人名二)謎底:張遼、高覽 根據謎面「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 流傳千古的五言名詩「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作者或另有其人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是我們在小學課本裡就學過的一首五言詩《登鸛雀樓》。鸛雀樓在今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是一座氣勢宏偉的仿唐建築,曾為軍事戍樓。後來有許多文人登樓望遠,寫下不朽的詩句,使得鸛雀樓聞名遐邇。詩人登高望遠,一輪紅日漸漸沉落進連綿不斷的群山中,目下,黃河滔滔,奔湧而去,流入大海。後兩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 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唐詩五言壓卷之作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作者】王之渙(688~742),字季陵 ,絳郡(今山西新絳)人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不久被誣丟官,遂漫遊北方,到過邊塞。閒居十五年後,復出任文安縣尉,唐玄宗天寶元年卒於官舍。據《唐才子傳》記載,他少時有俠氣,擊劍悲歌。為詩情致雅暢,得齊梁之風。王之渙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曾與王昌齡、高適、崔國輔等相唱和,名動一時。
  • 知名詩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的名樓居然就在這裡?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短短二十個字,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氣勢磅礴、意境深遠。 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 而這首詩嘛,《登鸛雀樓》也同樣不朽。
  •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詩人教你講道理的正確方式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我們背詩的時候,都會先背題目,再背作者。《登鸛雀樓》的作者是王之渙,我們好像背了很多年,感覺是天經地義了。其實,這首詩的題目和作者很可能都有問題。這首詩真正的作者叫朱斌,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詩的題目原來也不叫《登鸛雀樓》,叫《登樓》。有什麼證據呢?有本很古老的書叫《國秀集》。「國秀」,就是一國之中最厲害的人才。
  •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耳熟能詳的登鸛雀樓,背後故事知多少?
    寫的是遠處的景色,有山水,有青天白日,而第二句則寫的是他登上黃鶴樓之後所見之感。東去的黃河水滔滔起伏,氣勢磅礴,波瀾壯闊,而詩人則運用了非常樸素的筆觸對這一壯闊的景象進行刻畫和描寫,既生動又形象的讓人們將這祖國的大好河山盡收眼底。讓人們有種仿佛置身於詩人眼下之景的感觸。而無論是誰看到這樣波瀾壯闊的景象,都會有種心胸開闊之感。
  • 比賽預告:欲窮千裡目 更上一層樓
    這意味著大家都有爭奪賽區前兩名的機會。昆陸明天對陣武漢三鎮,必將全力以赴,更上一層樓。昆陸加油!
  • 來山西鸛雀樓:欲窮千裡目 更上一層樓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家喻戶曉,6旬大爺:你們都理解錯了
    本期小美要和大家說的,便是這首《登鸛雀樓》。這是一首曾被譽為五絕之首的千古名作,入選小學課本多年,算得上是家喻戶曉的作品,我們來看看全詩:《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寫這首詩時,王之渙35歲。他早年及第,後被罷了官,過上了四處漫遊的生活,這首詩是他登上鸛雀樓時所寫。
  • 聽過許多道理,卻不如這10句詩詞入心
    詩詞君整理了10句哲理詩詞,看有沒有讓你感慨的吧!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 農村老話說,「目不曬根,口不吞陽」啥意思?對此你怎麼理解?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句俗語「目不曬根,口不吞陽」,說的就是這方面的忌諱,下面一起來看看吧!農村老話說,「目不曬根,口不吞陽」啥意思?農村老話"目不曬根,口不吞陽"說的是農村建房方面的規矩。目不曬根在以前很多農村建房不像現在這樣用水泥鋼筋來做屋頂,而是用瓦來蓋的,因此在農村建房最重要的不是地基,而是房頂檁條的擺放位置,其擺放位置頗有講究。在擺放時應把檁條放在裡面而不能暴露在外面。因為房屋的山牆在下雨天容易淋溼,如果把檁條暴露在外面的話容易腐蝕,所以應把檁梢放在外面。此外把大頭朝外放的話比較抗潮溼,避免過早的腐爛,能增加房屋的使用壽命,這就是目不曬根的意思。
  • 王安石最經典的一首詩,4句有2句是至理名言,值得一讀再讀!
    小編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詩,便是王安石的經典詩作《登飛來峰》。《登飛來峰》是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主要是王安石借登飛來峰,以及在飛來峰上所見到的景象,來抒發他政治上的高瞻遠矚,和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歷來很多人把這首詩看作是王安石實行新法的前奏。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王安石的這首《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 漫展雙飛翼,千裡快哉風——吳碩賢院士詩詞探略「韓倚雲」
    漫展雙飛翼,千裡快哉風-吳碩賢院士詩詞探略韓倚雲吳碩賢先生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建築界與聲學界培養的首位博士,師從建築學界泰鬥吳良鏞先生,主要學術代表作有:《音樂與建築》《室內環境與設備》《室內聲學與環境聲學》《建築聲學設計原理》。
  • 9天後,山河入夢,你入我心,窮極所思,可赴千裡,執手度餘生
    9天後,山河入夢,你入我心,窮極所思,3星座可赴千裡,執手度餘生,一起來看看吧!水瓶座能夠理解很多,但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地理解他,所以他們總是有一種天涯無知己的感覺。水瓶座一直用自己強大的共情能力和豐富的包容力去努力的照顧身邊的每一個人。他默默地守護著每一段關係,體貼所有人的感受,所以大多數時候大家只能看到他們的笑臉。很多人看來水瓶座的內心非常強大,面對別人的質疑和否定從來表現得不屑一顧,但是事實真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