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名聞天下。
人們尤其關注這首絕句的後兩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覺得非常有哲理。
這兩句詩確實寫得好,其中蘊含著想要望得遠必須登得高這樣的哲理,引人深思,給人啟發。
但是我覺得整首詩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如果無視前兩句,只談後兩句的內涵,那這個詩的意蘊就淺淡了很多。
我們先看原詩: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 更上一層樓。
詩中寫到登上鸛雀樓的時候,向西遠眺,看到落日西沉,漸漸隱沒在西山後面,淡去了最後一絲光亮。再向東遙望,還看到浩浩蕩蕩的黃河之水,一路向東,流入盡頭之處的大海中。
落日西下,暮色四合,四周一片沉寂。
大河東流,不見影蹤,萬事成空。
在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上,此時的詩人都無所依從。
這反映了詩人對自己當時處境的痛苦覺知。
落日在中國古詩中往往象徵前途暗淡、不明朗。
而提到河水,我們會自然而然想到孔子所說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話。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還。
詩人向西向東遠眺,看到落日和河水,心中升起的是深深的無助感。
也許這就是我們每天要面對的生活的真相。我們生活在某一個時間和空間的節點上,但是我們又無法控制時間和空間。
一般情況下,詩人看到落日西沉,看到大江東去,往往會有年華已逝、一事無成的蒼涼感。
如杜甫所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就引發了他"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悲愴之感。
再比如李白寫的《將進酒》,一開頭寫「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接著就生發出「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的悲傷。
但是王昌齡一改常人的悲嘆,而生發出昂揚奮發的激情。
人很難改變環境、改換時空,但人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
人處絕境的時候,不是去哀嘆命運的不公,怨天尤人,而是應該努力尋找辦法,絕處逢生。那麼怎麼樣去絕處逢生呢?那就是努力跳出固有的舒適區,改變當時的生存狀態。人不能被自己的生存環境所捆綁,更不能作繭自縛,而應該「更上一層樓",這樣你的眼界會突然開闊,思想會突然提升,困難可能很快就得到解決。
如果只固守在目前的生存狀態,而去哀嘆,不但於事無補,還會敗壞自己的心情。
前一段時間我寫過一篇文章,是關於一位勇敢的登山員的故事:
這個人就是阿倫·拉斯頓。
他是一位美國人,是一位登山愛好者。但有一次,發生了意外事故。在他攀登一座並不險峻的山峰時,一塊巨石墜落,把他的右臂壓在了下邊。
他在夾縫中無助地等了六天,但仍然沒有人來救援。他覺得不能這樣無謂的等待下去,要學會自救,因為只有自助者才會天助。
他用隨身攜帶的一把廉價的非常鈍的小刀,想盡各種辦法,把他的右臂生生切斷。再用左手包紮止血帶,並塗抹抗菌藥。
然後憑藉自己的求生毅力獨自走出山谷尋求救援。
大家遇到困難,想想這位孤獨的自救者吧!
也想一想,王之渙所說的"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的真正含義吧!
等你內心真正的充滿了力量的時候,世界就變成"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平和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