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展雙飛翼,千裡快哉風——吳碩賢院士詩詞探略「韓倚雲」

2021-01-09 小樓聽雨詩詞

漫展雙飛翼,千裡快哉風

-吳碩賢院士詩詞探略

韓倚雲

吳碩賢先生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建築界與聲學界培養的首位博士,師從建築學界泰鬥吳良鏞先生,主要學術代表作有:《音樂與建築》《室內環境與設備》《室內聲學與環境聲學》《建築聲學設計原理》。吳院士在父母影響下,自幼熟讀詩書,書法學董其昌一路,造詣精深,「足下十歲即做詩,早於我二三年,至今二十餘年,攻讀專業之暇,仍不廢吟詠,至深欽慕。」(葉聖陶·序《偶吟集》)。從專業而言,筆者研究流體傳動與控制,雖與建築學相隔甚遠,卻同屬理工科學範疇,所謂自然科學原理相通,於是,筆者從吳院士詩作中獲益頗多,深受啟發;同時,吳院士與筆者的導師楊叔子先生在中科院同一學部,作為科學界的前輩,吳院士鼓勵後學,誨人不倦。筆者在他們這一代人的培育下,慢慢成長起來。因而,從吳院士部分詩詞中管見一二,強作解人。

科學與詩的融合自《詩經》始,在人民的勞動中拉開序幕。勞動創造了詩歌,也是勞動創造了科學,科學與詩本同源,同是人腦智慧的活動。詩經中的科技涉及到天文、氣象、動物、植物、地理等知識。晉人陸機從《詩經》中選錄的生物有250多種,其中植物有146種,動物有109種。詩歌「感於哀樂,緣事而發」,詩人對自然界細緻觀察時,託物詠懷,因事寄意,留下了許多科技史料,有些甚至是最早的或唯一的科技史料。當我們用歷史的眼光去審視詩中的科技時,這就是一個科學史的問題。實際上,詩中的科學,既是詩問題,又是科學問題,同時也是哲學問題。當然,詩句的經典結晶,是一些閃耀著理性火花的「警句」,尤其是經過歷史長河的沉積、為精英文化所激賞、已融入「大眾交際語彙流」中的一些經典語句,更是詩性思維與科學思維完美融合的產物。這一點,在吳院士的詩詞中,尤為明顯。

一、比興警句與格物致知

「比興」乃詩歌最基本的手法,比興的思維支點是「格物致知」,乃古代樸素科學思維之原點。「格物」是觀察、推究客觀事物,「致知」是藉以獲得原創性知識。「比興警句」乃「格致」科學思維的產物。

如《甲魚》

自披盾甲可防身,角鞘尖唇善咬人。

能縮能伸攻守備,卻因餌誘吊絲綸。

以甲魚作比喻,本詩明寫甲魚,暗寫能自保又善咬他人之人,「能縮能伸攻守備」暗指此類人遇利則伸,遇害縮頭,八面玲瓏,伸縮自如。而最後一句「卻因餌誘吊絲綸」,筆峰一轉,直刺此類人之要害,因利而生出各種技能,也會因利而亡,足以警醒世人。足見作者對此類生物觀察之細、認識之深,同時,又見作者對此類人觀察之細、認識之深。

再如《卜算子·黃鳥》

黃鳥唱交交,小巧張飛翼。體態輕盈結陣飛,止息桑同棘。

黃鳥唱交交,衣著金黃色。更善經營穴與巢,直令人憐惜。

典出「交交黃鳥,止於棘。」、「交交黃鳥,止於桑」(詩經·秦風·黃鳥),以黃鳥起興。黃鳥,即黃雀,生活於山林、丘陵和平原地帶,秋季和冬季多見於平原地區或山腳林帶避風處。雄鳥頭頂與頦黑色,上體黃綠色,腰黃色,兩翅和尾黑色,翼斑和尾基兩側鮮黃色;雌鳥頭頂與頦無黑色,具濃重的灰綠色斑紋;上體赤綠色具暗色縱紋,下體暗淡黃,有淺黑色斑紋;除繁殖期成對生活外,常集結成幾十隻的群,春秋季遷徙時見有集成大群的現象。作者通過細心觀察,而得到其最善於經營巢穴,反詩經之意而詩之。形象而又貼切的比興,是作者「格致」科學思維的結晶。無怪乎,孔子曰:學詩可以「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將其作為普及自然知識的教科書來用。

廣告

建築聲學設計原理

作者:吳碩賢 主編

噹噹

二、天工人巧,風格獨特

《大學》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創新意識也是藝術進步的潛在動力,趙翼謂「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四川大學周嘯天教授概括為:「或新於命意,或新於取材,或新於措語,或新於手法。」

創新,離不開科學的發展,筆者曾作中國科學史研究,發現:凡流傳甚廣之詩句,無不與當時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緊密關聯。以唐代為例,詩歌興盛於唐代,唐代科學技術及其物化成果,激發了唐代詩人文學藝術創造的激情和豪邁,並從而帶給人們由造物、文境、藝趣乃至哲理的享受。如無河東技術的進步甚至革命,怎會有從建築而生的「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由冶鑄而來的「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由釀酒而出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等無數篇唐詩佳作呢?唐詩以「凝固的音樂」、技術的「活史料」及創造的「見證者」等生動的形式,反映、折射和記錄著唐代技術發明、技術成就、社會影響等「科技的社會功能」多方面的內容。同樣,元曲是元代文學的重要標誌,這也與元代中國科技高度發達相關,由於科學武器技術之尖端,使得元代領土直達歐洲。再觀明、清科學史,可發現:科技並無實質性的進步,只是在前代科技水平基礎上,做了一點繼承,這也是明、清詩詞歷史地位不明顯的重要原因。

正因為詩歌內容與當時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密不可分,才有「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趙翼《論詩》),預支新意,則須天工人巧、風格獨特。吳院士作為當代著名科學家,其詩作獨特之處在於:映射了當代最高科技水平。

如其《相思》

君住江之北,吾居地盡南。

悠悠思念苦,量子互糾纏。

「量子糾纏」乃當代科學家們努力研究的科學現象,是這個時代獨有的特色。以「量子糾纏」來形容思念之苦,新於手法,可為吳院士的專利,跳出了「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的表達手法。同時,反映了作者對「量子糾纏」這一科學現象熟練之程度,也反映了當代科學的最高理論水平。

再如《浣溪沙·宇宙與人》

偌大恆星一點銀,天河旋轉裹星雲,茫茫宇宙望無垠。

吾輩區區誠緲小,與之相比等纖塵。然窮四極是思心。

則是新於取材。前面四句寫所觀之現象,結句升華主題,點明人的思維是無窮的。詩人的思維觸角不僅伸向了人性的深處,還伸向了浩瀚的太空,表現了當代人上天入地的探索精神。古代的邊塞詩,把詩詞寫向大漠,是對詩詞題材的開拓,而當代詩人科學家們,正在嘗試,用手中掌握的科技知識,把詩詞寫入太空,是對詩詞題材的另一大開拓。

再如《卜算子·蕩鞦韆》

仕女蕩鞦韆,物理何曾識?實踐居先理論遲,探索知規律。

踏板與麻繩,固有存頻率。外力如諧固有頻,輕燕張飛翼。

則是新於措語。物理與詩融合得如此之妙,與「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有異曲同工之妙。仕女未必懂物理,而於實踐中,先發現了此規律,所謂:世間大多道理,多出自不讀書人之口。後來的科學家,用理論證明了此規律。最後兩句,則是升華主題:做事情須依物理規律,才會事半功倍,輕如飛燕。

再如《反饋》

遵循控制論,反饋助功成。

事業憑糾錯,機能藉益精。

行為經此巧,目的賴之明。

信息如無返,何來慧眼靈。

則是新於命題。反饋是控制學術語,在系統與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系統的輸出成為輸入的部分,反過來作用於系統本身,從而影響系統的輸出。根據反饋對輸出產生影響的性質,可區分為正反饋和負反饋。前者增強系統的輸出;後者減弱系統的輸出。作者此詩,顯然不是講控制學理論。而是利用掌握的控制學知識,來抒發藝術的情感。詩歌是藝術,藝術的本質是情感,主體表徵是「抒情、言志」的,不是言理的,更不是言「科學」的;於是,詩人有第二句「反饋助功成」,而「事業憑糾錯,機能藉益精。」則是一妙對,短短十字,把反饋的本質表達的透徹至極,同時,深一層的意思:亦把處事的方式表達的透徹至極。整首詩,道出一個行事方法,與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相似,提出了一個全面看問題的方法。

三、啟後的哲學思維

當代的詩作,或記錄當代歷史,或給當代及後人以科學的啟發,來點亮後代科學家的靈感。「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趙翼《論詩》)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辛棄疾的《木蘭花慢》),便是一個科學預見。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說:「詞人想像,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以深厚的科學基礎為積澱,預支後代科學現象,在吳院士的詩中,也很多見。

如《拓碑》

筆書原墨字,刻石變陰文。

紙拓成名帖,已萌印刷魂。

精於書法、又精於科學的科學家,以其獨特的敏感性,早已發現中國印刷術的萌芽,來自拓碑,那麼此詩,給後人以何啟示呢?有待科學家們進一步的研究。

再如《房車》

房車駕起八方遊,欲住隨停甚自由。

真比帳篷還便當,發明專利屬蝸牛。

乃當代一新事物,尾句「發明專利屬蝸牛」,可謂石破天驚,更啟發科學家重視仿生學。筆者在研之《外骨骼機器人》,其仿生學原理乃甲殼類昆蟲之生理機能。在不久的將來,房車會不會成為普遍現象?我們又會從各種昆蟲的仿生學中,得到什麼啟發呢?

再如《神窗》

我家牆上一窗開,洞向五洲和九垓。

人事聯翩風景異,畫圖煥彩樂聲回。

能尋古蹟知前史,可探幽微預未來。

此牖神奇何物什?聰明孩子用心猜。

可謂浮想聯翩,用吳院士的詩中的句子「能尋古蹟知前史,可探幽微預未來。」是一個科學家詩人的真實寫照。

詩歌以其精煉的體裁方式、以其最達於人心的情感特色,傳承科學史,更傳播著科學。吳院士的詩詞,以「抒情、言志」為目的,以理為筋骨,已拓展出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在這個空間裡,詩性思維與科學思維,共同演繹出一首首動人心弦的詩篇。其詩中的不少警句,都閃耀著科學思維的理性之光,是詩性思維與科學思維完美融合的產物。

筆者管見,難免掛一漏萬,對吳院士詩詞中的科學思維更欠深入探索,難以深度理解其輻射出的「人文效應」磁場。

未經平臺與作者許可,其它媒體與刊物不得刊載!

作者郵箱:yiyunxuan2017@126.com

韓倚雲 河北保定人,現居北京市海澱區。工學博士後、副教授,研究方向:航天宇航技術、人工智慧、工程可靠性、詩詞與科學。北京詩詞學會副會長、國標委冶金分會副主任委員。

作者/韓倚雲 編輯/章雪芳 校對/馮 曉

相關焦點

  • 「一起讀詩詞」記成語=背古詩,尋找藏在古詩詞裡的成語
    唐李商隱的詩句「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隱藏了一個成語「心有靈犀」,是指雙方心意相通,對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領神會的意思。陸遊的《遊山西村》中的這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柳暗花明,原意是形容柳樹成蔭、繁花似錦的春天景象,現在常用來比喻在困難中遇到轉機,由逆境轉變為充滿希望的順境。
  • 崩壞三:新活動「新生之翼」與「千年之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新篇章【新生之翼】。這新活動與前一篇章的【千年之羽】相似。這翼新生的黑羽,會將眾人命運引向何方?主線第二十一章「新生之翼」開放!4.4版本內參與主線活動,可在活動商店:羈旅遺珍(12月3日10:00~12月31日4:00)獲取4★聖痕「符華·黑羽之鳶(下)」、精準補給卡、星石、逆熵·虛數核心等獎勵!
  • 十大經典愛情詩詞,最打動你的是哪個
    唐詩宋詞,像一座藝術高峰一樣矗立在我們心中,每當想到古代文學,相信不少人腦海中想到的一定是它們,它們給我們以慰藉,給我們以啟迪,給我們積極向上的力量,在現代,我們依舊能做到人人愛詩詞、人人品詩詞,詩詞,以它獨有的魅力吸引著每一位文化愛好者!今天,我們來了一聊十大愛情詩詞(如果你覺得某首詩詞應該入選而最終落選了,請在評論區留言,由廣大網友評論)!
  • 「一起讀詩詞」古詩詞中隱藏的文化之美—小學生要知道的文化典故
    學習詩詞時,我們會經常聽到這個詞語。「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出現在《後漢書》中,意思是典制和掌故。在詩詞中,「典故」是指歷史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或者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或事件。「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典故」用得適當,可以起到很好的修辭效果。所以詩人就會經常使用「典故」來增強詩詞的感情色彩。
  • 「一起讀詩詞」「西出陽關無故人」致敬那些藏在詩詞中的友情
    意思是,我將自己對你的一片情思寄與明月,希望這千裡共有的明月光帶著我的思念隨你直到你遠謫的偏遠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在李白的筆下,明月是高雅、純潔的有情物 。這首詩中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不僅表現出李白王昌齡的心靈都如明月般純潔、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還在,他們二人的友誼就會象皓月一樣永遠長久 。這首詩歷來頗負盛譽。
  • 《中國詩詞大會》成語飛花令,這些帶成語的詩詞你都知道嗎?
    2月14日晚《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迎來了最後一場對決,是兩個工科博士的對決,也被網友們稱為「神仙打架」。在決賽環節,要求選手說出一聯或者一句含有成語的詩句,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青梅竹馬:出自李白《長幹行·其一》「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兩小無猜:出自李白《長幹行·其一》「同居長千裡,兩小無嫌猜」。
  • 宋風古韻丨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唐代·李商隱的無題,傳頌至今,描述了詩人的萬分相思,他是多麼想去見自己心愛的人啊,可是身上卻沒有彩鳳那樣的雙翅,但相愛的兩個人卻是像犀角一樣心意相通的。為什麼要飛因為現實阻隔,極想見而不得見。
  • 「詩詞人物」李文朝|七言絕句二十首
    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副主任,中華詩詞學會第三、四屆常務副會長,國務院參事室中華詩詞研究院顧問,詩詞中國最具影響力詩人。中國水滸學會顧問,中國詩書畫研究會顧問,中國教育書畫協會少年教育書法學會特別顧問。中國人民解放軍原電視宣傳中心主任,少將軍銜,高級記者,碩士研究生導師。【詩詞人物】李文朝 || 七言絕句二十首 早春山野花寂寥長忍耐寒風,初綠荒原幾點紅。
  • 究竟什麼才是「風流彩杖」?紫微鬥數每日答
    」?好幾種觀點,主要還是在於古籍本身就有問題,《紫微鬥數全書》中寫到,「貪居亥子,名為泛水桃花。刑遇貪狼,號曰風流彩杖。」此處的兩句為上下對仗的兩句,那麼第一種觀點出來了,他們說「泛水桃花」指的是女生,「風流彩杖」指的是男生,格局的具體構成,前兩天我們講「泛水桃花」的時候提到過,在此就不贅述了。 我是比較認同這種觀點的,這種組合對於人生與婚姻都不利。
  • 蘇軾最有名的10句詩詞,寫出了人世間的滄桑
    蘇軾最有名的10句詩詞,寫出了人世間的滄桑。1.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希望人們能夠永遠的平安長久,即便遠隔千裡,也能夠共同欣賞天空中這美麗的月亮。兩句是懷念遠方的親友,也是對他的祝福,祝福他一切順利平安。2.
  • 這五個常見的詩詞名句,也可以當作祝願語
    這裡我從古典詩詞裡選擇了五個句子,供大家參考。 這幾個都是使用頻率非常高的詩詞名句,出自大詩人之手,給別人送祝福,顯得高雅,不落俗套。
  • 「趣調查」天生聰明?!12星座學者大起底!
    原標題:「趣調查」天生聰明?!12星座學者大起底! 不久之前,小編的朋友圈被「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的各種新聞霸屏。作為首位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各界對其評價也是相當高。
  • 「詩詞年鑑」蕭雨涵己亥詞選
    菩薩蠻南山探取春痕跡,新來但覺無筋力。蹊徑罨桃花,陽坡三五家。門前楊柳樹,總被行人誤。何必又廝磨,離愁攀更多。鷓鴣天·拜訪叢丹大姐四十年華看擲梭,可憐憂患老來多。幽篁曲徑閒庭院,清露寒煙舊薜蘿。丁鶴夢,子陵蓑。聽風聽雨耐消磨。明朝卻向長安去,少倚欄幹向灞河。
  • 【詩詞微塾】爰園詞話
    俞彥 ■詩詞,末技也,而名樂府。 ■周長卿元曰:「選《草堂詞》,亦如《昭明文選》,但入選面目都相似,不入者非無佳詞,便覺有倀氣。」此語良然。選《草堂》者,小令中調,吾無間然。長調亦微有出入,非惟作者難,選者亦難耳。 ■古人好詞,即一字未易彈,亦未易改。子瞻「綠水人家繞」,別本繞作曉,為《古今詞話》所賞。愚謂繞字雖平,然是實境。曉字無皈著,試通詠全章便見。
  • 蘇軾這一名句被馬雲引用,藏在詩詞裡的氣節,流傳了800年
    蘇軾這一名句被馬雲引用,藏在詩詞裡的氣節,流傳了800年之前,馬雲在自己的第一部電影《功守道》中,以一句經典臺詞「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可謂吸粉無數,這句詩出自於大文豪蘇軾的《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宋神宗元豐3年蘇軾被貶黃州,與一樣遭際的張懷民,也就是張偓佺一見如故,常常於江邊築亭聽風觀水。
  • 略論「玄奘法師」臨終的修持方法,這4方面對「往生」意義非凡!
    何謂「善終」?「善終」(good death),又稱作「好死」(good dying)或「適當死亡」(appropriate death)。要對「善終」作出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定義是困難的,原因是很難依靠「善」、「好」,或是「適當」這些具有價值判斷的字詞,作出一個適用於每個人的、具有普遍性的精確的定義。
  • 「詩詞年鑑」宋彩霞 庚子年詩詞刪餘
    中華詩詞學會常務理事,《中華詩詞》雜誌副主編。山東詩詞學會、威海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已出版《秋水裡的火焰》《白雨廬詞》《黑咖啡》《宋彩霞作品選》(詩詞卷·評論卷)《詩文紀程》等。題月獨立高天上,端居億萬年。盈虧皆在我,玩轉手中權。雨中讀荷安營在水中,白雨溼東風。得見三千滴,拈來句未工。
  • 詩詞丨有一種溫暖,是見或不見,依舊想念
    千裡之外的某處,就是思念安放的地方。前路迢迢,只願君安。見或不見,依舊想念。有一種溫暖,是即使跋涉千裡,也要與你相見。正如張九齡在《答陸澧》裡寫道:松葉堪為酒,春來釀幾多。不辭山路遠,踏雪也相過。春天來了,友人邀請張九齡來家飲酒,張九齡說,即使大雪積厚,也一定前來拜訪。
  • 詩詞:願所有夫妻,都能恩愛常伴
    一起來看看那夫妻恩愛的詩詞吧。留別妻兩漢 蘇武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歡娛在今夕,嬿婉及良時。徵夫懷遠路,起視夜何其?參辰皆已沒,去去從此辭。行役在戰場,相見未有期。握手一長嘆,淚為生別滋。努力愛春華,莫忘歡樂時。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
  • 2018創意狗年拜年賀詞 優雅又韻味詩詞祝福語簡訊微信
    其實,老祖宗留下的詩詞裡  就有很多適合拜年用的句子  完全可以「信達雅」地代替那些大白話簡訊  ▼  ▽  「一願」祝福了對方長壽安康  「二願」祝福了夫妻白頭到老  「三願」祝福了家庭和睦、婚姻美滿  這三願可以任意替換成你想要的祝福  比如:一願郎君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