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祖庭嗣漢天師府全景一覽

2021-01-08 度世三道

概 況

正一盟威經籙法師吳三道

天師府全稱「嗣漢天師府」,它是歷代天師掌管天下道教事的總署及張天師生活起居的地方。

正一盟威經籙法師吳三道

頭門—儀門、甬道—鍾亭

天師府正門匾額「嗣漢天師府」,表明從東漢張道陵創立道教以來,歷代天師的封號都是世襲的。

天師府最早建於北宋崇寧四年,即公元1105年,它是宋徽宗賜建給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的府第。原址在上清關門口,元代延祐年間(1314~1320)遷建至此。

元大德八年(1304),元成宗加封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兼領三山符籙」,三山即龍虎山、茅山、閤皂山。當時江南的道教,統歸張天師管轄。明朝,朱元璋命張天師「永掌天下道教事」,並賜十五鎰白金在今址上興建天師府地。因張天師號「大真人」,所以府名「大真人府」。

頭門的抱柱聯曰:

正一盟威經籙法師吳三道

麒麟殿上神仙客,

龍虎山中宰相家。

這副對聯為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於嘉靖年間所作。上聯是指漢初開國軍師張良的故事,張道陵是張良的第十世孫,麒麟閣是西漢未央宮中由皇帝劉邦召集朝廷重臣舉行軍事會議的地方,只有朝廷中最高層的政治、軍事重臣才能進入。張良封留侯後即棄官隱居,跟隨赤松子學道成仙去了。上聯寓意麒麟殿上的重臣張良成了仙人。下聯表示歷代天師的顯赫地位。

「麒麟殿上神仙客」,表明他們雖是神仙客,卻是以儒家入世思想為基礎的,因為麒麟閣是漢高祖劉邦召開軍事會議的地方,反映了儒家對道教的影響。所謂入世,就是積極參與社會事務。「龍虎山中宰相家」,表明他們是以道教的身份來參與社會事務的,因為龍虎山是道教之山,代表道教。總之,這副對聯集中體現了龍虎山道教深受儒家影響、積極入世的特徵。

道教不忘社會責任,一方面關心民生疾苦,替人治病、逐疫;另一方面積極參與朝廷政事。其先祖張良為漢朝開國元勳,歷代天師也多與朝廷關係密切。元武宗皇帝封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金紫光祿大夫,官至一品,相當於宰相一級,因此,天師相當於宰相,天師府也就是宰相的家了。

過去,人們稱上清鎮「隔河兩宰相」,這兩位宰相,一個是瀘溪河南岸桂洲村的明朝首輔夏言,一個就是北岸天師府的張天師。這副對聯形象地說明了歷代天師既是「神仙」又是「宰相」的顯赫地位。

儀門是明清兩代官署大門之內的門,既取「有儀可象」之意,又表示「列儀迎送」。甬道指庭院中居中的通道,有「官道」的意思。古代文武官員至此都要下轎、下馬,張天師則根據客人的身份在此迎送。

正一盟威經籙法師吳三道

儀門右側不遠處的巨鍾是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由第四十代天師張嗣德在浙江省富陽縣鑄造的,重達9999斤。銘文稱「凡用赤金九千斤」。鐘身周圍四行篆文是「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大道興行,皇圖鞏固」。銘文為臨川進士朱夏所撰,文字則由龍虎山道士、元代著名畫家方從義書寫。

民間傳說此鍾初一敲一下,可響到十五,而且,上清宮大鐘一響,北京的金鑾殿上都可以聽到,真是神奇之至。

正一盟威經籙法師吳三道

玄壇殿—法籙局

這是天師府中三件絕世文物之一。玄壇殿的「壇」字,原意是土築的臺子,《說文解字》中說:「封土為壇」。

正一盟威經籙法師吳三道

這裡原先是天師築土為壇、講經說法、祭祀天地的地方。明初改建為殿堂,幾經毀建,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仍然倖存。現在的玄壇殿是1999年修復的,正殿三間,奉祀三位財神爺,左右配殿各三間,分別為救苦殿、文昌殿。

正殿正中的財神名叫「趙公明」(亦名趙玄壇),他隱居終南山修道成仙,被封為財神,他被塑造為騎坐黑虎,一手執鋼鞭,一手託元寶的形象,率領招財、進寶、利市、納珍四位童子,世稱「五路財神」。趙公明曾經為張道陵天師守護玄壇,所以又稱「正一玄壇趙元帥」。

關羽乃蜀漢名將,集忠、孝、節、義於一身,歷朝均列入祀典。宋徽宗時,關帝聖君協助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平州鹽池水溢,宋徽宗以「崇寧錢」賞之,因世祀關羽為「崇寧真君」,關羽變成了「武財神」。

文財神名「陶朱公」,即春秋末年越國大夫範蠡。他輔佐越王句踐(應讀為「勾踐」)滅吳稱霸。越國滅吳國以後,範蠡功成身退,帶著西施隱居陶地(今山東定陶一帶),經商致富,常賑濟災民、樂善好施,後世奉他為文財神。

左配殿為救苦殿,供奉太乙救苦天尊、呂洞賓、黃大仙。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神仙六御之一,專司拯救墮入地獄的亡靈,在《封神演義》中,他是哪吒的師父。

呂洞賓是「八仙」的重要成員,道教尊為「北五祖」之一,在民間深受崇拜。黃大仙原名黃初平,晉代金華人。他能「叱石成羊」,扶厄濟困、有求必應,深受民間的崇拜。

右配殿為文昌殿,奉祀的神仙有文昌帝許真君葛仙翁。文昌帝君又名梓潼帝君,為中國古代學問、文章、科舉的保護神。現在考博士、碩士,考大學者很多,都會來朝拜文昌帝君,有求必應,香火很旺。

許真君名許遜,是道教淨明派的祖師,曾擒滅孽龍精,治南昌水患,後在新建縣西山拔宅飛升。葛仙翁即道教靈寶派的祖師,名葛玄,三國時吳國丹陽人,在江西閣皂山修道成仙,人稱葛天師。

正一盟威經籙法師吳三道

法籙局。這裡原來是明初興建的兩個機構:法籙局和提舉署。法籙局,正一派的符籙在此製作、蓋印,然後對外頒發;提舉署,歷代天師「永掌天下道教事」,這裡是辦事機構,2000年修復,現在供奉的是道教中地位較高的九位女神。

正殿供鬥姥元君,又稱「鬥姥中天梵氣鬥姥元君」。她是眾星之母。龍漢年間(指天地未分前所經歷的五大劫號之一,有「龍漢開劫」之說)為周御王愛妃,號「紫光夫人」,生了九個兒子,即天皇大帝、紫徽大帝和北鬥七星。鬥姥元君的法象全身,即《易經》中「太極分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之義。

西王母,為太陰之精,女仙之宗,與太陽之精東王公相對「共理二氣,調成天地,主宰天界人間,三界十方」。西王母崇拜在民間十分興盛。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娘娘,——道教「三清四御」中的「四御」之一。原為男性崇拜,後因土地屬陰,宋時變為女神,是協助玉帝掌管陰陽、生育、萬物生長的自然之神。

左配殿奉九天玄女娘娘、媽祖、魏夫人。九天玄女娘娘,是鬥姥元君的弟子、黃帝之師,曾協助黃帝大破蚩尤。

媽祖原名林默娘,宋代福建湄州島人。因苦心修道,又得「天書」,治病救人,顯靈於海上,被尊奉為天妃娘娘、天上聖母。宋以後列為皇家祀典,在中國沿海有相當的威望,是海上救難的女神。

魏夫人是晉代女道士,曾為天師道祭酒,被尊為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師,世稱「南嶽夫人」。

右配殿:「慈航殿」供奉「慈航道人」、何仙姑及碧霞元君。慈航道人乃佛教觀音菩薩的前身,她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是佛、道兩教均奉祀的一尊神,深受民間崇拜。

何仙姑是八仙之一,唐武則天時人,原名何秀姑,受呂洞賓度化成仙,在民間有很多傳說,求拜頗為靈驗。

碧霞元君又稱為「泰山娘娘」,早在漢代,就有關於泰山女神的傳說,因她能保佑婦女生子,保佑兒童及婚姻、農耕、經商等事,又被奉為「送子娘娘」。

天師府二門

正一盟威經籙法師吳三道

二門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原為木質,1995年改為鋼混仿木建築。門上方高懸「敕靈旨」三字,意為天師敕命,告戒鬼魅之意。門前抱柱上的對聯:

道高龍虎伏,

德重鬼神欽。

這是一幅古聯,何人所撰已無從查考。這幅對聯是當代道教大師、上海道協原會長陳蓮笙書寫的。

六扇門上的門神分別為秦瓊、尉遲恭、單雄信、程咬金、羅成、楊林,他們都是隋唐時的著名將領。門神的傳說非常悠久,早在《山海經》就有門神「神荼、鬱壘」的記載。二門這幾尊門神,見於《西遊記》故事。

正一盟威經籙法師吳三道

仁靖真人碑旁的兩塊碑記,一為44代天師張宇清墓志銘;一為清代嘉慶年間重修上清官碑記,均為真品。

正一盟威經籙法師吳三道

七棵樟樹稱「七星古樟」。院內的古樟均有700餘年的歷史,而這七樟樹棵呈「北鬥七星」狀排列,是天師府鎮府的寶樹。

正一盟威經籙法師吳三道

官保第、廣緣齋:約建於明末清初,屬古徽派建築風格。「官保」二字乃「太子少保」、「太子太保」的通稱。明末,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第五十一代天師張顯庸均加贈「太子少保」,故有「官保第」。旁邊的廣緣齋與官保第本為一體建築,是歷代天師及家人用膳之所,今已對外開放,葷素兩全。

正一盟威經籙法師吳三道

玉皇殿—私第門屋—三省堂

正一盟威經籙法師吳三道

玉皇殿舊址,原為天師教練弟子的「演法大廳」,1993年改建成玉皇殿,佔地600餘平方米,正中玉帝神像高9.99米,金童、玉女侍立兩側,另有十二天將陪祀兩邊。殿門前的「靈泉井」相傳是南宋高道、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大師與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共同開鑿的。靈泉井又名「法水井」,為歷代道眾飲用及畫符所用,有治病強身之功效。臺階上的「二龍戲珠」石雕,稱為「丹陛石」,是天師府地位顯赫的象徵。

此處為天師府內二、三進院落的分界,構成「前宮後府」式的建築風格。私弟門原建於明洪武元年(1368),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白金(即銀子)十五鎰(約合360兩)重建。明嘉靖五年(1526)又進行了大修葺。門額「相國仙府」四字,其中「國」字由「西、國、人」三字組成,是道教獨創的一個字。「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是一副古對聯,不知何人所撰,說的是南張(張天師)、北孔(孔夫子)兩大世家的榮耀與顯赫。

正一盟威經籙法師吳三道

門內的古壁,稱為「照壁」,又稱「屏風石」。古代有「天子外屏,諸侯內屏」的說法,屏有避風、闢邪的功效。正面的太極圖案是道教的標誌圖案。它的原理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太」即大,大而又大;「極」即屋角,指宇宙的立體空間。背面石雕有鶴、鹿、蜂、猴,諧音即為「厚祿封侯」。用手撫摸此圖案,可以帶來好運。照壁西邊的羅漢松,人稱「有情樹」。上世紀「文革」期間,此樹曾經枯萎,沒有一點生氣;改革開放後,此樹奇蹟般地復活,所以叫「有情樹」。

正一盟威經籙法師吳三道

三省堂屬清代建築,位於嗣漢天師府的中後部,是歷代天師的住宅,為江南院落式,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院門梁記載:「皇清同治六年謹修」。

正一盟威經籙法師吳三道

堂前簷及東西皆以雕花透空木格子裝飾,丹楹、朱扉、彤壁、紅牆顯得金碧輝煌莊嚴肅穆。堂壁掛有墨龍穿雲圖和祖天師像,東西四壁皆書名詩古畫。

萬法宗壇-授籙院

正一盟威經籙法師吳三道

萬法宗壇在元朝時就已建成,明嘉靖五年(1526)重修。因宋、元以來正一派符籙「三山合一」,明朝張天師「永掌天下道教事」,故將茅山上清法壇、閤皂山靈寶玄壇、龍虎山龍虎宗壇、西山淨明法壇合併為「萬法宗壇」,這裡就是「萬法宗壇」所在地,所以,這裡便是道教祖庭的象徵。正上方「萬法宗壇」匾額,是已經羽化的原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黎遇航大師題寫的。

正殿為三清殿,1985年進行了第一期修復,2006年又重修。正中供奉的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又指三清天、三清境,是神仙所居的最高仙境。

四御:分別指昊天金闕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和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四御是僅次於三清的最高神祇。玉帝總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一切禍福;紫微大帝執掌天經地緯、日月星辰;勾陳大帝執掌南北二極、天、地、人三才及主人間兵革之事;皇地祇職掌陰陽造化,滋養萬物。

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最早奉祀的神,源於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三官又稱三元,農曆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舊時在民間影響很大。

五方五老:五方乃東、南、西、北、中。五行乃五行之精(金、木、水、火、土)。東方甲乙木,司春;南方丙丁火,司夏;西方庚辛金,司秋;北方壬癸水,司冬;中央黃老君即黃帝,為戊己土,司長夏或四季。這是中國農耕文明演化而來的天地自然崇拜的重要內容。

正一盟威經籙法師吳三道

左配殿:為真武殿,祀北極真武大帝,又稱玄武大帝、蕩魔天尊。玄武謂龜蛇、長壽,是古代崇拜的對象。真武大帝坐鎮武當,有「非玄武不足以當之」的說法,故而在湖北武當山聲望極高,享譽華夏。

正一盟威經籙法師吳三道

右配殿:右配殿為雷祖殿。雷部正神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執掌五雷,揚善懲惡,浮遊三界,九洲萬圓,本元始天尊化生.

正一盟威經籙法師吳三道

東西配殿:祀諸天將,共三十六位,稱「元帥」或「天君」,又稱「天罡」,各有姓字。他們都是道教中的護法神。

甲子殿:太歲崇拜由中國古代天幹、地支演變而來,六十年一個循環,六十太歲各有姓字。人出生後,即有「本命神」,稱「本命太歲」,隨著年歲增長,又逢「流年」,稱「流年太歲」。太歲神主管每個人的吉兇禍福,考稽善惡,以及建房造屋,婚嫁、遷徙、經商、仕途等等。俗話說「誰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就是說要順應天時,擇善而從。太歲崇拜自元朝以後就已列入國家祭典,諸位信士遊客不妨去拜謁一下本命太歲和流年太歲,祈求平安吉祥。

土地廟:也稱「土地公公」,由古代「社神」演化而來。「社」是古代的區域範圍,即「封土為社」。土地公,土地母乃「福德正神」福佑一方百姓。無論走到哪裡,都應尊崇當地社稷之神。

(背景資料:

明嘉靖年間,皇帝「欽頒神象並賜印記,諭司禮監太監鮑忠傳奉聖諭,以所奉三清、四帝、列曜神像,著吳猷齋去龍虎山大真人府『萬法宗壇』安祀,並賜銀鏤『掌法仙卿之印』一顆。」)

正一盟威經籙法師吳三道

授籙院之設,始於唐代,據《龍虎山志》記載,唐玄宗召見第十五代天師張高:「命即京師(長安)置壇傳籙。」到了宋朝,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敕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隨於京都(汴梁)立授籙院。元明之後,立「萬法宗壇」,授籙在龍虎山天師府舉行。

正一盟威經籙法師吳三道

1991年10月3日至9日,經國務院宗教事務局批准,由中國道教協會主辦,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承辦的建國後,首度恢復對海外正一派道士授籙活動。這次授籙由天師府汪少林道長為傳度師,張金濤道長為保舉師,中國道教協會張繼禹道長為監度師。授籙法會期間,舉行了啟師、答籙、講經、說戒、頒發職牒、法器等儀式,在「三大師」率領下盟誓三皈九戒,發十二願,整個授籙法會功德圓滿。

1995年12月4日至7日,新中國首度恢復的對內地正一派道士授籙活動在龍虎山嗣漢天師府舉行,擔任「三大師」的為:傳度師何燦然(天師府);監度師陳蓮笙(上海);保舉師周念孝(茅山道院)。同時還聘請張繼禹道長為護籙大師,張金濤道長為護法大師,蘇州薛桂元道長為護經大師,上海凌晉道長為護壇大師,浙江施書寶道長為護戒大師,湖南董叔和道長為護道大師,共同主持授籙大典。授籙法會依科而奉,取得圓滿成功。

天師府中廳和後廳—靈芝園

中廳、後廳與天師殿(三省堂)本是連成一體的徽派建築。

中廳前的天井,是江南徽派建築,聚水之井,取「水之不外流」之義。紫氣門暗含「東邊」的意思,取「紫氣東來」,金光門即西便門,西方庚辛金,構思巧妙。

三省堂的背面原為通道,現祀30代天師張繼先神像。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說的就是這一代天師的故事。上方「碧城」匾額,是清康熙帝御賜第五十四代天師張繼宗的匾額。碧城二字,是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後廳與中廳緊密相連,中有天井,是標準的江南四合院。東側臥室原為歷代在位天師所居,現已依原樣恢復;西側臥室乃退位或繼位天師所住。此處清堂瓦舍,幽雅異常。

正一盟威經籙法師吳三道

後廳的幾塊匾額,「道契崆峒」是袁世凱贈給第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的。契乃「合」的意思,指黃帝到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的故事,意思是說道教歷史悠久,來歷正宗。「教演宗傳」是乾隆皇帝御筆題贈給第五十六代天師張遇隆的匾額,此匾仍是原物,歷經滄桑得以保存,為天師府三絕文物之一。「壺天春水」是民國八年江西督軍贈給62代天師張元旭的。「壺天」二字,語帶雙關,既指壺山仙境,又指壺中歲月。另一塊匾「納甲周星」,納甲乃古代預測方術,「周」是運轉的意思,是說天師法力之靈驗。

正一盟威經籙法師吳三道

狐仙堂:中後廳之樓上,有狐山堂和小姐繡花樓。繡花樓是歷代天師的女兒及宗族女娃繡花的地方。狐仙堂則有許許多多美麗的傳說。大致說來,離此不遠的雲臺山有黃白二狐仙,對天師道貢獻良多,自明代以來便懸掛狐仙神像進行祀奉。狐仙傳說,全國各地很多,此處即狐山的「總壇」。

正一盟威經籙法師吳三道

這裡是靈芝園,最早是張天師為人治病、種植神仙藥的地方。園門上置雙龍戲珠,內外書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兩邊楹聯「八卦涵宇宙,雙龍衛乾坤」乃著名書畫家彭友善教授所撰。園中的兩株桂花樹,一株植於明嘉靖五年,有近500年的樹齡,每月開花,色澤金黃,稱為「月月桂」。另一株是後來移植的,原先不是月月開花的,移到這裡以後,漸漸地變成月月開花,也稱為「月月桂」,說明這裡真是一塊風水寶地。

敕書閣—後花園、百花堂

正一盟威經籙法師吳三道

敕書閣亦名藏經樓,是存放皇帝聖旨、書信、墨寶的地方。明嘉靖五年(1526),由第四十八代天師張彥羽建造,清康熙十三年和鹹豐七年,兩度毀於兵火。2002年在政府和各方善男信女的支持贊助下,按原址原貌重建。現在樓上仍作保藏曆朝皇帝文獻之用,樓下改為道教文物展覽廳,內有歷朝聖旨、天師蟒袍、玉印、法劍以及海外贈品等珍貴文物,遊人可自由參觀遊覽。

正一盟威經籙法師吳三道

天師府的後花園。乾隆時代,第五十七代天師曾在這裡建繡像寶閣,供奉御賜宮繡太上老君像,鹹豐七年燒毀。現在園中的古樹,樹齡都在六百年以上,有的超過千年。

百花塘原稱「玄武池」,裡面種荷花,天師們可以在荷葉上打坐練功。池邊原有「納涼居」和一間私塾,供張氏子孫讀書。私塾有楹聯一副:

泮芹蔓衍芹期採,

丹桂開花桂可攀。

泮芹指學宮前泮池的芹藻,芹藻比喻貢士或才學之士,丹桂比喻考試及第的人,科考及第為「折桂」。這副對聯的意思就是說在這裡讀書的學子都可及第、登科,表明了張天師對子女教育的重視。

文不能道盡天師府之精髓,

語不能言畢正一派之博大。

僅能帶大家稍稍領略了一下「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的「相國仙府,做一回天師府的神仙客,祝大家帶著一身仙氣,好運一生!

隨手轉發 功德無量 福生無量天尊

相關焦點

  • 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庚子年四月十八文昌法會圓滿結束
    本文摘自嗣漢天師府,作者小江老師,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轉載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自媒體,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金榜題名,添祿增慧」嗣漢天師府庚子年四月十八文昌法會,於5月10日下午5時圓滿結束。
  • 嗣漢天師府內「潛伏」的二十八星宿
    本文摘自龍虎山道教,作者為玄珠,版權歸其所有,圖文無關,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歡迎關注該自媒體,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在嗣漢天師府中軸線的建築群內的相國仙府中的三省堂有不少「老寶貝」(舌頭要打結了,也不知道小道交代清楚了沒有,掩面而過),如:中庭懸掛著明代御賜的「宗傳」以及清代御賜的「教演宗傳」、「碧城」等匾額,這些老物件似一位位長者,看著來來去去的芸芸眾生。
  • 道教正一派天師府高功法師手繪的文昌寶符有什麼不同之處嗎?
    本文摘自嗣漢天師府,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轉載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自媒體,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祭煉的儀式是很神聖的,過程也很複雜。乃須經由高功法師淨壇 、噀法水、踏罡步鬥 、書聖號、畫敕令、請神召將、發旨發令等多項環節才能完成。
  • 道教洞天福地(江西篇)
    西山萬壽宮2、新建區西山道教正一派淨明忠孝道發祥地,道教第十二小洞天、第三十八福地所在地。西山萬壽宮(也叫玉隆萬壽宮)為道教淨明派祖庭。鷹潭龍虎山3、龍虎山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一,道教正一派三山之一,道教正一派發祥地,中國南方道教中心之一,天師府為道教正一派祖庭,也是全國道教21處重點宮觀之一,道教第十五小洞天、第三十二福地所在地。
  • 道教修到哪個層次,才能跳出三界、超脫輪迴?
    圖文:#嗣漢天師府#01在道教《早晚課》之中,我們每天都會誦讀元始天尊寶誥,開篇就是「三界之上,梵氣彌羅」這句話,許多人也對於這個道教的「三界」十分好奇,但不知道道教三界的體系具體是什麼樣子。道家所說的「三界」一般是指天、地、人三界,指的是整個大宇宙範圍或是超宇宙超時間範圍。
  • 全真教三大祖庭,皆是名山大川,求籤卜卦,尋仙訪道,值得一遊
    全真教三大祖庭,皆是名山大川,求籤卜卦,尋仙訪道,值得一遊全真教,大家都聽說過,在金庸老爺子的小說中,王重陽為全真教的創派祖師,雖是小說,但是也是事實,真正的全真教,是北宋末年王重陽建立的鐘呂丹鼎道派,後經丘處機傳教,全真教逐漸壯大,現如今全真教已成為道教的兩大派別,與正一教並稱道教兩大宗門
  • 道教鬥府文化。十二元辰護生靈
    鬥府卅六星,元辰十二宿,衛身四靈象,保命延壽齡。於【道教禮鬥文化】中,除了得向【鬥府卅六位星君(尊)】朝禮之外,其他如【十二元辰星宿】,【四靈元帥】,等等,都得敬上誠意。在【道教星宿文化】中,【十二元辰】分為以下三組:一,十二地支二,十二次元三,十二本命【十二地支】,又可分為【十二紀日】或【十二時辰】,一般在【五術】之中,與【十天幹】一同並用。其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道教小知識:祈福化太歲,為何一定要到道觀找道士?
    在我們道教的文化當中,太歲是在天上值守的星君們道教的《北鬥真經》當中就有寫道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北鬥星君,供奉北鬥,多念震驚,就可消災解惑。所以,這個概念最早就是我們道教的概念,而《北鬥真經》則是專門講關於太歲的經文。
  • 道教為什麼說不能用手指月?其中暗藏趨吉避兇的法門!
    圖文:#嗣漢天師府#,龍虎山道教在很多人的童年時代,會被父母告誡說,不能用手指月亮,否則是要爛耳朵的!等長大以後,覺得那只是父母唬人的玩笑,但事實卻是道教中的禁忌。道教裡關於日月的禁忌還是很多的,且比較普遍。如「不得輒指三光,久視日月。不得裸露於三光,不得呵罵於日月」等等。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對待日月三光呢?
  • 這四個關於道教的常識,一般人很少知道
    道教是我國本土的宗教,自東漢張道陵天師立教已有一千八百餘年。道教與我國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在一些民俗節日中都會看到道教的影子。生活中也會接觸一些道教文化知識,本期就為大家介紹四個關於道教的常識。道教開光在參觀道觀時,會發現大殿裡供奉著很多神仙的塑像,這些神像是由工匠用木雕或泥塑而成。道教認為,最初製作出來的神像是沒有神靈依附的,僅僅只是一尊雕像,只有經過高功法師舉行開光科儀之後方可供奉。開光是道教特有的一種宗教科儀,道教認為凡是所塑的神像都要經過一道程序,即裝藏。根據道教典籍《全真秘旨·神像裝藏》記載:凡塑神像,必先裝藏,以應五臟。
  • 道教上清派祖庭茅山,上清派祖師「三茅真君」指的是哪三位尊神?
    茅山是中國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譽。也是中國六大山區抗日根據地之一。山上景點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景。茅山,道教上清派祖庭。茅山道教源遠流長,相傳早在高辛氏時代,展上公修煉於句曲山伏龍地。秦時有燕國人郭四朝,兄弟四人,居伏龍之地,並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