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歷史源遠流長,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中秋源於上古時代,因為當時人們對天象的崇拜,是從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供奉月亮,是我國古代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就是古代的「供奉月亮的節日」。
中秋節還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神話傳說,相傳上古時期天上同時出現了十個太陽,曬得莊稼枯萎導致民不聊生,當時有一位力大無窮的英雄后羿,憐憫受苦的百姓,於是用他的神力拉起弓箭,射下九個太陽。鑑於后羿對百姓作出的貢獻,王母娘娘送后羿一包不死藥。據說吃了這種藥,就能升仙。但后羿捨不得拋棄妻子,只好暫時將藥交給妻子嫦娥保管。
心懷不軌的蓬蒙得知這種神藥,趁后羿不在家時,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情急之下將藥一口吞下。嫦娥吞下了藥後,身體立刻從地上飄起來,衝出窗戶飛向天空,最後飛到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回家後知道白天發生的事情悲痛欲絕,無助的后羿,只能在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妻子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的人。人們得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也都開始在月下擺香,向嫦娥祈求平安順遂。從那以後,中秋節拜月的習俗流傳到民間。
據記載中秋在漢代普遍流行,在唐朝成為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中秋賞月在唐朝長安一帶特別流行,到北宋時期,才正式定下陰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至於吃月餅的開始於元末,朱元璋起義時因官兵搜查得嚴,傳遞消息很難。劉伯溫便想出了一個計策,將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在餅裡,再派人傳給各地義軍。起義當天,各路義軍齊聲響應。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將這種秘密傳遞信息的餅賜名「月餅」,自那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秋節現在更多的是寄託思鄉之情,思念親人,盼幸福盼豐收,如今更是成為中國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本文由馬遷品歷史原創,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