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風,吹著世界上所有的狗尾巴草,晃動的不是草,而是人心。
2012年上映的丹麥電影《狩獵》講述的正是一個由於緋聞、謊言、仇恨和懷疑的而毀掉一個男人生活的故事。通過一個個人的口口相傳,謊言變為了「事實」,空口無憑卻足以扼殺一個人的生活。
影片講述的是男主盧卡斯生活在一個小鎮裡,在託兒所工作。他因待人溫和、善良,受到孩子們以及鎮上鄰居的喜愛。他常常接送好哥們的女兒卡拉去託兒所,同時對她也像對待別的孩子一樣體貼和耐心。在盧卡斯眼裡,他只是在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但在早熟的卡拉心裡卻謀生了對盧卡斯別樣的情愫。
一天,卡拉趁著打鬧親吻了盧卡斯,並且給盧卡斯寫了一封情書。覺察到小女孩不對的盧卡斯耐心的開導卡拉,並想將情書交還於她,卡拉認為自己遭到了盧卡斯的拒絕,惱怒之餘,不僅拒絕承認情書是自己寫的,還處於報復心理,向託兒所的院長舉報盧卡斯對她有性侵行為。
院長認為孩子不會撒謊,不僅報了警,更是把這件事告訴了託兒所裡的員工、所有孩子的家長、盧卡斯的前女友和現女友,口口相傳,一個小女孩的謊言,在唾沫星子裡變成了「事實」,儘管警方調查後並沒有發現盧卡斯性侵孩子的證據,但盧卡斯從此成為了全鎮人的眼中刺、肉中釘。他遭人白眼,被鄰居毆打,甚至所有的商鋪店員都不願意賣給他東西。
何為人言可畏,正是因為你明知道他們是錯的,但所有人卻把錯全指向你。就好比你被關在瘋人院,你拼命地說自己沒瘋,別人卻更肯定你是瘋子。
人云亦云的情況下,清者自清又有何用?
盧卡斯堅信自己沒有做錯,但是人們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孩子是不會說謊的」,先入為主主導了大部分人的思想模式,孩子一句任性的謊言,成為了鎮上居民堅信不疑的「真理」。
你是否也遇到過,自己每天按時準點勤勤懇懇的工作,就因一次上班時打盹,被領導定性為懶惰?又或是每天盡心盡力的照顧孩子,就因一次煩心事太多責罵了孩子,便被長輩認為你脾氣暴躁,只會拿孩子出氣?更可怕的是,但一件事經過無數人的傳播,你的一生在他們眼裡,就只有這事,甚至無論這事是不是事實。
龐勒寫的《烏合之眾》中,指出了當一個人融入群體之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而當一個群體存在時,他就有著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徵。
人是多面的,你或許也被人誤解過、傷害過,但你又何嘗沒有扮演過迫害別人的角色呢?
當身邊的人都告訴你,一個人在外面有包養小三,你或許從未見過他拋家棄子與小三出雙入對,但你把一些本無關痛癢的細枝末節,當成自己認定的「事實鐵證」。如果你能心存理性,你或許會發現,可能有10個人告訴了你這件事,但其中9個人都是從1個人那裡聽說的。一個人的胡說,真的就是這麼簡單的成為了大部分人的真理,在網絡盛起的今天,這事就變得更簡單了。
一個人編造了一個故事詆毀另一個人,通過網絡,經過一次次的轉發,無數的人把這故事當成了事實,更又有無數的人打著正義的旗號,替騙子聲討好人。
合群而不從眾,理性才能教你分辨真假
別「聽人家的喝,砸自己的鍋」。害人終害己,因果報應雖然只是玄學,但人生在世,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懂得區分是非善惡,當別人也將「流言」的長矛刺向你時,你才會明白你曾附和的一句謊話多有殺傷力。
《狩獵》是一部冷到人骨子裡的片子,如果你在觀影時不平於人們對男主的所作所為,那請你也注意時刻保持理性,不要在生活中成為自己厭惡的那種人。
關注「影戲萬花筒」,始於娛樂,高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