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下心來閱讀
每一個文字都會有啟發
零碎的讀一本書
編織成一段對人生完整的感悟
----
當今的社會生活節奏日漸加快,網絡快消文化充斥了人們的思維,如今連我自己都感覺缺乏對紙質文本閱讀的興趣,但能對人的思維引起變動的、能沉浸心靈的,依然是文本讀物。
最近根叔在讀一本書《感謝自己的不完美》,通過對這本書的細緻理解,我看到了太多的問題,足以引起我遐想。
如其中一個論點「挫折」

書中對兩個實例的描寫,帶入了一個以前我所未見的全新概念:挫折商(AQ)
實例的對象是45歲的華先生和35歲的羅女士,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經歷,經商失敗。
可他們面對這樣足以將之徹底的擊倒的挫折面前,選擇了完全不同的方式來面對。
華先生在被『大生意』的悶棍敲醒後,選擇了出書這種更適合他的小生意,通過6年的奮鬥,還清了債務,他認 為,「我的人生沒有遇到過什麼挫折」。
而羅女士,因為輕信於人,生意失敗後,將豪宅,名車,工廠全部變現抵債,過起了東躲西藏的生活。她常常抱怨「我的人生已經徹底垮掉了」。
這到底是為什麼!
之前,人們已經熟悉了智商(IQ)、情商(EQ),它們成為了衡量一個人素質的重要指標,直到1997年,斯託茨在《挫折商:變挫折為機遇》一書中提到了挫折商,即『AQ』,Adversity Quotient。

迄今為止,AQ主要是一個職場培訓中的概念,可它不只是衡量一個人超越工作挫折的能力,還是衡量一個人超越任何挫折的能力的標準。
同樣的打擊,AQ高的人產生的挫折感低,甚至是零,而AQ低的人則完全相反,甚至於會認為天都要塌下來了,一道同樣的門檻,在AQ值高低不同人的眼中,會呈現出天差地別的層次感。
書中對衡量AQ指標提出了四個認知標準:控制(Control)、歸因(Ownership)、延伸(Reach)、耐力(Endurance)。
控制:就是你在面臨重大挫折時,你依然相信你能控制局勢,總能透過雜亂無章的消極因素,看到積極向上的、自己可以做主 的地方而決不輕言放棄。歸因:挫折事件必然會有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低AQ的人傾向於『消極歸因』,將一切挫折的原因歸咎於外部因素,認為自己沒有一點責任;要麼,他們是消極自我歸因,任務自己應該為挫折負責,但同時認為大勢已經無法逆轉,從而放棄。相反,高AQ的人會主動承擔責任,但是他們會『積極歸因』,且相信自己一定能改善局面,並為之不斷地努力。延伸:就是看你會不會將挫折帶來的負面影響,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中,高AQ得人很少泛化,一個挫折事件只是一個挫折事件;而低AQ的人,會缺失範圍的控制,讓負面影響像瘟疫一樣蔓延到他的生活和工作中,因一個挫折對自己進行全盤的否定。例如,你在公司或者生活中難免遇到挫折,在上司那裡受了氣,在朋友前面丟了臉,當你無法自己延伸控制範圍時,會將這些挫折的負面影響帶回家,將心中的淤積在心中的怒火發洩到家人身上,結果把家裡也搞得烏煙瘴氣。耐力:是指「逆境會持續多久」,檢驗一個人AQ高低,耐力是最明顯的特徵,把逆境以及逆境造成的原因看成暫時的,能否保持精力更加旺盛、樂觀主義精神等,都是一個基礎標準。艾迪生發明新型蓄電池經歷了17000次失敗,他這種驚人的耐力於他對電池的理解是密切相關的。-----

通過對上面的描述,其實根叔只想表達一個觀點,每一次挫折事件都是一次機遇,因為他暴露了自己的缺點和弱點。面對挫折,如何運用以上的四個基本要素,來對自己的人生道路進行規劃,突破重重阻礙,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才是我想表達的最終觀念。
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失敗,你是否有再一次站起來的勇氣。
而對一本書籍的解讀,每個人的三觀都會有所差異,根叔非常歡迎對本書或者本章節論點有自己認知的讀友來進行交流。

註:文章中心源自《感謝自己的不完美,升級版》——武志紅,2017.4,第二章——《超越挫折:變逆境未機遇》

本文由小跟說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小根說
有自己觀點的朋友可以在評論中提出來,我們相互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