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民間的信仰當中,財神永遠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話題,往往都通過祭祀財神來希望能夠前程似錦,財源滾滾。在我國道教的體系裡財神總共有九位,為八方的八位和中的一位,其中東方的財神的名字可以說的上基本人盡皆知,那就是比幹。
比乾子姓,名幹,商王文丁的次子,商王帝乙之弟,商紂王帝辛之(即紂王)之叔父,因封於比地,故稱比幹。關於他,人們記得的更多的是《封神演義》中,紂王被妲己迷惑,要吃他的七竅玲瓏心,而他因此被挖心而死,但實際上雖然比幹的結局是相同的,但是過程卻大不相同,另外他之所以被封為財神也是有一個小故事的。
比幹幼年聰慧,勤奮好學,授以少師,輔佐商王帝乙,後來接受託孤之重,輔佐商紂王帝辛,歷經兩朝,成為「亙古忠臣」。而之所以他沒有登上帝位的原因是商朝前期繼承制度是嫡子兄死弟繼制,經盤庚遷殷後,改為父死嫡子繼位制,因比幹和微子、箕子三人由於是庶出,所以沒有繼承權。
紂王其實本身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在他統治的前期,商朝的領土迅速擴張,版圖越來越大,國家十分穩固和富有,但是在攻打一個徐夷的大國的時候,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因為在攻打其他的國家的時候,並沒有耗費太多的財富和人力,而在打徐夷的時候十分困難,打了好幾年才贏下來,人力和財力都耗費巨大,連駐守朝歌城的士兵都已經不多了。
在這個時候,比幹勸諫紂王暫時停止徵戰休養生息,等待幾年後再行徵戰,但是他的勸諫並沒有被接受,反而被駁斥,因為他之前就已經多次勸諫紂王不要貪戀酒色,而這次還說到了他引以為傲的徵戰之路上。比幹嘆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樓強諫三日不去。
北魏孝文帝在《吊比幹文》中的一連串發問勾畫出了當時的局勢和比幹的執著,即:鬼侯已醢,子不見歟?鄂侯已脯,子不聞歟?微子去矣,子不知歟?箕子奴矣,子不覺歟?何其輕生,一致斯歟?何其愛義,勇若歸歟?遺體既灰,不其惜歟?永矣無返,不其痛歟?
後來紂王聽說周反了,心裡更是氣憤不已,他也知道能參與戰爭的士兵不多,可是他忍不了這種背叛的行為,於是他就想要把朝歌城裡的俘虜和死刑犯放出來,讓他們組成一支大軍來平叛。他知道了紂王的想法之後,再次勸諫希望能夠固守朝歌城,等待商朝其他軍隊的馳援,可是還是被拒絕。
於是,他直接又去到紂王面前,當著俘虜和死刑犯形成的大軍的陣勢下,又一次的勸諫其退兵,說這樣的組成的軍隊是不能打仗的。可是紂王不僅沒有聽,而是以擾亂軍心,貽誤戰機的名義將他殺死。
王子比幹者,亦紂之親戚也。見箕子諫不聽而為奴,則曰:「君有過而不以死爭,則百姓何辜!」乃直言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乎?」乃遂殺王子比幹,刳視其心。(《史記·宋微子世家》)
明朝御史吳達可《題比幹墓》:彼見商室之危,旦暮汲汲,猶冀毒痡之君,萬一誨心之萌。諫而行焉,身存國存,固所願也;諫而不行,國亡身亡,死亦非所避也。即明知其諫必不行而去者有人,奴者有人,死諫不屬之吾而誰屬也?
而後的劇本同他的勸諫一樣,商周的兩方大軍對峙於牧野,但是商朝的這支大軍卻臨陣倒戈,這場極為重要的戰役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大敗,周朝軍隊兵臨城下,而帝辛見無法挽回便到摘星樓自焚身亡。
唐朝名臣李翰《商少師碑》中論及:王之叔父,親莫至焉;國之元臣,位莫崇焉。崇高不可以觀其危,親暱不可以忘其祖。則我成湯之業將墜於泉,商王之命將絕於天。整扶其顛,遂諫而死,剖心非痛,商亡是痛,公之忠烈也,其若是乎!
比幹諫死後,周文王《易系詞》:比幹「是故蓍之德,國而神」。武王滅商後,為了安撫殷商遺民,下令釋放被紂王囚禁的百姓,修整商朝賢臣比幹的墳墓,封比幹為國神,並立放銅盤銘。另外,其放出賢臣箕子並恢復其原職,還把四處尋找比幹後人,得知其遺孤生於長林,於是因林而命氏,賜林姓,改名為堅,並把他封在博陵,而比幹也成為了林氏之太始祖。
而之所以他成為財神還跟他沒有心有關,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因為比乾死後,不曾做過惡事,而且聰慧非凡,在處理事情上恪盡職守,盡職盡責,更是因為他沒有心,所以不做任何偏袒之事,所以封他為掌管人間財庫的文財神,享受世間香火受人膜拜。
二是說比幹雖然沒有心,但是因為之前曾經因為了吃了姜子牙(曾化裝成老翁)送給他的靈丹妙藥,並不曾死去,他便開始在人間光散財寶,因為他沒有心,所以辦事公道,不偏不倚,深受人們喜愛,因此把比幹立為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