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國產「炮灰劇」達82%,劇本紮實才能出爆款

2020-11-15 騰訊網

【來源:紅星新聞】

【作者:邱峻峰】

作為國內電視劇行業具有風向標意義的聚會,每年春天舉辦的上海電視劇制播年會,歷來是行業關注的焦點。在新劇開機減少、大量影視項目紛紛撤出或延期、項目投資風險逐漸加大的行業現狀下,國產電視劇該何去何從?成為今年上海電視劇制播年會的焦點。

電視劇「小年」,炮灰劇增多

2018年的影視行業被不斷唱衰。在這樣的前提下,此次在上海舉行的制播年會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從數據來看,過去的2018年可謂電視劇的「小年」。

數據顯示,最近兩年新劇上市數量不斷減少,17年有241部,18年僅有194部,為10年來最低。相比2012年的391部,減少了近200部。

有行業資深人士認為,此前國產電視劇被詬病的就是產量過剩,大半的劇製作完成後卻無法播出,目前產量的降低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各大影視公司降低產量,推出精品化劇集。索福瑞中國區資深數據科學家鄭維東認為,如今的時代下,電視劇不再追求量的增長,更追求質量品質,靠價值的驅動,特別在市場遇冷的情況下,更需要靠價值驅動。

一方面產量的減少,另一方面,市場依然缺乏類似過去《人民的名義》《花千骨》《我的前半生》這樣的爆款。鄭維東介紹,2018年全國100城電視劇單頻道收視率沒有超過2%的大劇,而全國100城電視劇單頻道收視率超過2%的劇在2015年多達9部,「所以,我們說2018年是電視劇『小年』並不冤枉。」

索福瑞的數據顯示,收視率在1-2%之間的優勢劇目2018年僅有30部,僅佔4.7%。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有大量的「炮灰劇」。鄭維東介紹,業內通常認為,收視率不足0.5%的電視劇就是「炮灰劇」。這部分劇集在2018年的比例進一步上升,達到了82%。

注水劇有所減少

一直以來,國產電視劇注水的問題一直被詬病,動輒七八十集的劇作讓觀眾吐槽,也追得難受。數據顯示,經過市場和管理部門的多重調控,注水問題有所減少。鄭維東表示,在控制電視劇注水行為,杜絕無節制拉長劇集長度的影響下,2018年通過審批的電視劇平均集數是42集,同比2017年減少了1集,比2016年更是減少了3集。

鄭維東認為,這些信號一定程度上說明近兩年電視劇市場虛熱局面已有所扭轉,效果顯著,步入理性發展軌道。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是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的井噴之年。在索福瑞提供的數據中,2018年當代劇佔據了全年國產電視劇播出的半壁江山(佔比51%),年代劇製作播出佔比緊隨其後達到了28%。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古裝劇在2018年全面遇冷,2017年播出17部古裝劇的數據到了去年直接下降為僅有7部,播出比重裡僅佔到了8%。

去年衛視播出的電視劇中,現實主義題材大劇挑起了大梁。這其中主要包含了都市生活、言情、時代變遷和軍事鬥爭題材劇,它們的播出量佔到了去年電視劇播出總量的10%還多。可以佐證的是在東方衛視2018年播出的14部635集電視劇中,現實題材13部,佔比高達93%,《大江大河》《歸去來》《創業時代》《美好生活》等都入選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18中國電視劇選集》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推薦劇目」。

行業調整 需要從業者反思

紮實的劇本 才能有爆款

電視劇行業正在經歷調整與自我進化。對於如今的電視劇市場,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副會長王鵬舉坦言,前幾年,挖礦的,做食品的,修路的等等太多熱錢湧向影視行業,肯定會帶來狂熱和浮躁。「現在回歸理性,製作公司也處在過渡期,不管什麼時候,好作品都需要。」慈文傳媒董事長馬中駿表示,經歷了網際網路爆發式增長,就肯定有泡沫的行成,總有一個付學費的過程。

企鵝影視CEO孫忠懷認為,前幾年資本虛高,導致現在一些公司的經營面臨困難,但是整個行業的發展還是積極的。孫忠懷認為,影視行業的健康度在改善。以視頻網站為例,會員收入和廣告收入均在穩步增長,內容投入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影視行業依然是一個好行業,行業的從業人員要對未來保持樂觀。」

正午陽光董事長侯鴻亮說,前幾年,外界都覺得影視行業錢太好賺了,拍一部作品出來,所有人都應該好好考慮下,對不對得起資方、觀眾或者自己?行業的狂熱背後,那麼多從業者真正有專業培訓嗎?行業應該自省。「我希望經過調整,讓行業和從業者成熟起來。」著名影視研究專家冷凇也表示,此前影視熱,太多非專業人士盲目入場,單純靠資本靠ip或者靠演員進入行業,沒有紮實的劇本和研發,肯定是失敗的。

在冷凇看來,從業者應該回歸初心,重新拾起過去對劇本紮實的研發,「現在很多劇本研發還停留在ppt,應該有一個劇本評測的機構。」冷凇還表示,電視劇的品質也應該升緯,做出電影品質,「現實題材的劇也應該從新聞裡找題材,從生活中來,比如大火的《我不是藥神》就來自新聞。

商務合作

喜歡鷹眼的文章,就點【好看】吧!↓↓↓

相關焦點

  • 爆款之後,意外缺失的2019年國產電影
    在2019年之前,國產電影市場曾經迎來過一場聲勢浩大的擴張,在上個電影的春天裡,綻放出一組組令人難以置信的「天文數字」。2018年2月,中國電影內地票房首次突破100億元,春節期間的電影票房竟然超過了57億元。2017年,中國電影總票房接近560億,中國電影市場成為全球矚目的新增長點。
  • 《慶餘年2》開拍,深度揭秘豆瓣8分的爆款國產劇是怎樣煉成的
    二、編劇大神改編 第二點就是劇本改編好。 《慶餘年》劇集由「金牌編劇」王倦操刀。 王倦憑此劇,先後拿下第26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編劇獎(改編)和第四屆網影盛典年度最佳劇集編劇。 對比近400萬字的原著,改編劇本層次豐富,人物性格愈發鮮明,刪除次要角色,精煉和懸念並存。 《慶餘年》開播後,各大媒體不吝溢美之詞。
  • 章子怡贊《隱秘的角落》可與英美劇抗衡,國產懸疑劇的時代到了?
    而在此之前,經歷了《白夜追兇》《無證之罪》《河神》等一批懸疑犯罪劇「巔峰之作」的2017年之後,這個種類的劇作一度逐漸淡出劇集市場,即使之後這幾年偶有《原生之罪》《鎮魂》引發討論,卻再無像當年一樣的現象級爆款集中湧現。
  • 《沉默的真相》:一群「愣頭青」如何拍出今年評分最高的國產劇?
    製片人團隊也給出了比較明確的改編方向,我們那時就希望有經驗的製片人和年輕的導演能夠一起做這個項目。」戴瑩在採訪中說道。於是,陳奕甫跟劉國慶就加入了由魯丹帶領的製作團隊,一同參與開發這個項目,後者的經驗與投入也為年輕的導演跟編劇起到了保駕護航的重要作用。年輕團隊往往有一種「愣頭青」精神。
  • 2018年什麼時候能有爆款劇?
    經歷了2017年爆款劇井噴之後,2018年的劇集市場,顯得冷清。6月就要來了,卻還沒有誕生現象級劇集。哪怕是戲骨聚集、受到很多觀眾認可的《愛情的邊疆》《和平飯店》等,都遠未達到爆款的標準。新京報記者盤點2014年至2018年的熱門劇,即網站播放量破百億,電視臺收視率破1的劇集,從數據的角度來看2018年爆款劇稀缺的原因。  2014年的《武媚娘傳奇》開創了網臺聯動爆款劇的先河,韓式平眉妝容、服裝造型的後期特效、瑪麗蘇質感極強的劇情,在網絡引發了大量話題和熱議。
  • 高分國劇,愛奇藝造
    但在2020年,愛奇藝通過一系列高分劇集,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在質量這一個維度上有極致長板,好內容會迎來高溢價。愛奇藝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國產高分劇工廠的?下面,娛樂資本論將從內容創新、內容戰略和團隊人才培養等方面,闡述愛奇藝提升自制能力、率先步入精品劇時代的進階之路。
  • 《不思異》系列:這部國產驚悚迷你劇,勝過國產恐怖片
    註:本文有嚴重劇透雖然每年國產劇的數量突破300部,集數也突破10000集,但總的來說,國產劇的類型還是不夠豐富,就比如恐怖/驚悚題材的優質劇集,真的是鳳毛麟角。這其中固然有審查縮緊的原因,但癥結還在於創作者的偷懶和敷衍。
  • 劇本太俗套質量不高 好演員好演技也難拯救
    其中,《守護麗人》《遇見愛情的利先生》同為偶像劇,同為三年前拍攝,同為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的周冬雨、李小璐以及演技派男演員張譯等人的表演受到大家認可,但奈何劇本套路太多,給人新鮮感不夠。實際上,在劇本不夠紮實、精良的情況下,靠好演員演活俗套的戲路似乎已經是一個模式。可是,對於渴求良心劇、追求好故事的觀眾來說,這樣的做法顯然不夠。
  • 揚眉吐氣,國產劇竟然這麼爭氣了?
    不得不說,現在的國產劇是越來越爭氣了。一方面,是每年都有大量的國產劇在海外播出,收穫海外觀眾對國劇的好評。另一方面,中國電視劇也受到越來越多海外製作方的青睞,近幾年來,不斷有國產劇紅到海外並被翻拍的消息傳來。
  • 終於有部上8分的國產劇,刺激爽爆欲罷不能!
    去年同期上了兩部電影,據說都是根據「鬼吹燈」改編。一部是「九層妖塔」,一部是「尋龍訣」。但評分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九層妖塔」甚至還因為與原著出入過大,被天下霸唱給告了……改編到這份上,也挺難看了。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樣的改編才是我們能夠接受的呢?讓咱們看看靳東的這部新劇,你應該就懂了。
  • 「劇本殺「創業浪潮,是風口還是陷阱?
    有數據顯示,其第四季僅先導片的播放量就高達5700萬,前三季的豆瓣評分動輒破9.0,累計播放量高達66億,懸疑燒腦的遊戲色彩催生出一大波「劇本殺」生意,趁著東風,線上線下瘋狂圈錢。時間追溯到2016年,彼時的劇本殺市場方初具規模。
  • 「劇本殺」創業浪潮,是風口還是陷阱?
    有數據顯示,其第四季僅先導片的播放量就高達5700萬,前三季的豆瓣評分動輒破9.0,累計播放量高達66億,懸疑燒腦的遊戲色彩催生出一大波「劇本殺」生意,趁著東風,線上線下瘋狂圈錢。時間追溯到2016年,彼時的劇本殺市場方初具規模。
  • 又來一部下飯爆款劇
    還記得2018年有一部國產電影叫做《暴裂無聲》。講述了一個上層偽善殘暴,中層冷漠自私,下層失語無力的尖銳故事。恰好,本劇就用另一種形式把這樣的「人間失格」又演繹了一遍。趙氏家族作為國家的掌權者,從不考慮如何讓百姓過上好日子,而是忙著和太子玩「權力的遊戲」。
  • 盤點10大有顏有爆款劇的新生代!許凱資源強,陳飛宇成下一個肖戰
    提到流量男星,過去曾有楊洋、李易峰,近年新崛起的鄧倫、羅雲熙,還有去年大爆的肖戰、王一博,再到近期的任嘉倫、高偉光,大家再追哪位呢?而最近又有一批新崛起的新生代,其中和羅雲熙合作《皓衣行》的陳飛宇備受看好,他最近還有《天醒之路》熱播中,以下這些有顏又有爆款劇的新演員,許凱資源強,胡一天人氣越來越高啊!
  • 國產劇日文名誇張?源於命名習慣
    連線題答案:1-D 2-C 3-A 4-B 5-H 6-K 7-G 8-J 9-E 10-F 11-I【漲姿勢】昨天《如懿傳》釋出日版預告,這部中國電視劇的日版譯名為《如懿傳~紫禁城裡命運凋零的王妃~》,由於劇名的翻譯比較另類,在網際網路上引發熱議。
  • 米未、笑果、開心麻花、萬合天宜, 「爆款製造機」四小花旦的爆款...
    即便其熱度高開,但仍未真正「出圈」。   內容產品迎合的是潮流文化,若要抓取年輕群體的胃,被擱置於冷板凳多年的樂隊文化,遇到了搬上熱炕頭的時機。各地Live house的興盛,草莓音樂節、麥田音樂節加持的熱度,讓小眾的樂隊文化逐漸累積了粉絲群。這一次,米未挖到了礦。   不過,熱度已經不能成為爆款的唯一評判標準。
  • 愛奇藝《愛上北鬥星男友》發行至馬來西亞多地 青春甜寵劇成國產劇...
    「全面趕超日韓」的論斷尚早,但不可否認的是,至少在三個方面,國產甜寵劇已經實現了領先。最近正在播出的《愛上北鬥星男友》是較有代表性的範例,它集合了目前國產甜寵劇正在冒頭的三方面優勢。1、寬廣的表達空間:不同類型和題材給「甜寵」提供沃土歸根結底,「甜寵」是心理感受,不受到題材或類型的限制及影響。
  • 2018豆瓣十大爛劇:楊冪劉愷威夫婦各貢獻1部,流星花園排第5
    如今的國產劇裡,良心劇越來越少,爛劇是遍地開花,有好些編劇為了從老闆那裡多賺錢,不惜廢話連篇,胡編亂造狗血、弱智劇情;更有些不負責的導演,沒有好劇本拍了,就翻拍過去的經典電視劇,翻拍本也無可厚非,起碼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吧。2018年播出了好些翻拍劇,如《流星花園》《新笑傲江湖》《尋秦記》等等,是一部比一部差,差到讓觀眾無力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