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星新聞】
【作者:邱峻峰】
作為國內電視劇行業具有風向標意義的聚會,每年春天舉辦的上海電視劇制播年會,歷來是行業關注的焦點。在新劇開機減少、大量影視項目紛紛撤出或延期、項目投資風險逐漸加大的行業現狀下,國產電視劇該何去何從?成為今年上海電視劇制播年會的焦點。
電視劇「小年」,炮灰劇增多
2018年的影視行業被不斷唱衰。在這樣的前提下,此次在上海舉行的制播年會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從數據來看,過去的2018年可謂電視劇的「小年」。
數據顯示,最近兩年新劇上市數量不斷減少,17年有241部,18年僅有194部,為10年來最低。相比2012年的391部,減少了近200部。
有行業資深人士認為,此前國產電視劇被詬病的就是產量過剩,大半的劇製作完成後卻無法播出,目前產量的降低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各大影視公司降低產量,推出精品化劇集。索福瑞中國區資深數據科學家鄭維東認為,如今的時代下,電視劇不再追求量的增長,更追求質量品質,靠價值的驅動,特別在市場遇冷的情況下,更需要靠價值驅動。
一方面產量的減少,另一方面,市場依然缺乏類似過去《人民的名義》《花千骨》《我的前半生》這樣的爆款。鄭維東介紹,2018年全國100城電視劇單頻道收視率沒有超過2%的大劇,而全國100城電視劇單頻道收視率超過2%的劇在2015年多達9部,「所以,我們說2018年是電視劇『小年』並不冤枉。」
索福瑞的數據顯示,收視率在1-2%之間的優勢劇目2018年僅有30部,僅佔4.7%。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有大量的「炮灰劇」。鄭維東介紹,業內通常認為,收視率不足0.5%的電視劇就是「炮灰劇」。這部分劇集在2018年的比例進一步上升,達到了82%。
注水劇有所減少
一直以來,國產電視劇注水的問題一直被詬病,動輒七八十集的劇作讓觀眾吐槽,也追得難受。數據顯示,經過市場和管理部門的多重調控,注水問題有所減少。鄭維東表示,在控制電視劇注水行為,杜絕無節制拉長劇集長度的影響下,2018年通過審批的電視劇平均集數是42集,同比2017年減少了1集,比2016年更是減少了3集。
鄭維東認為,這些信號一定程度上說明近兩年電視劇市場虛熱局面已有所扭轉,效果顯著,步入理性發展軌道。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是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的井噴之年。在索福瑞提供的數據中,2018年當代劇佔據了全年國產電視劇播出的半壁江山(佔比51%),年代劇製作播出佔比緊隨其後達到了28%。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古裝劇在2018年全面遇冷,2017年播出17部古裝劇的數據到了去年直接下降為僅有7部,播出比重裡僅佔到了8%。
去年衛視播出的電視劇中,現實主義題材大劇挑起了大梁。這其中主要包含了都市生活、言情、時代變遷和軍事鬥爭題材劇,它們的播出量佔到了去年電視劇播出總量的10%還多。可以佐證的是在東方衛視2018年播出的14部635集電視劇中,現實題材13部,佔比高達93%,《大江大河》《歸去來》《創業時代》《美好生活》等都入選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18中國電視劇選集》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推薦劇目」。
行業調整 需要從業者反思
紮實的劇本 才能有爆款
電視劇行業正在經歷調整與自我進化。對於如今的電視劇市場,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副會長王鵬舉坦言,前幾年,挖礦的,做食品的,修路的等等太多熱錢湧向影視行業,肯定會帶來狂熱和浮躁。「現在回歸理性,製作公司也處在過渡期,不管什麼時候,好作品都需要。」慈文傳媒董事長馬中駿表示,經歷了網際網路爆發式增長,就肯定有泡沫的行成,總有一個付學費的過程。
企鵝影視CEO孫忠懷認為,前幾年資本虛高,導致現在一些公司的經營面臨困難,但是整個行業的發展還是積極的。孫忠懷認為,影視行業的健康度在改善。以視頻網站為例,會員收入和廣告收入均在穩步增長,內容投入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影視行業依然是一個好行業,行業的從業人員要對未來保持樂觀。」
正午陽光董事長侯鴻亮說,前幾年,外界都覺得影視行業錢太好賺了,拍一部作品出來,所有人都應該好好考慮下,對不對得起資方、觀眾或者自己?行業的狂熱背後,那麼多從業者真正有專業培訓嗎?行業應該自省。「我希望經過調整,讓行業和從業者成熟起來。」著名影視研究專家冷凇也表示,此前影視熱,太多非專業人士盲目入場,單純靠資本靠ip或者靠演員進入行業,沒有紮實的劇本和研發,肯定是失敗的。
在冷凇看來,從業者應該回歸初心,重新拾起過去對劇本紮實的研發,「現在很多劇本研發還停留在ppt,應該有一個劇本評測的機構。」冷凇還表示,電視劇的品質也應該升緯,做出電影品質,「現實題材的劇也應該從新聞裡找題材,從生活中來,比如大火的《我不是藥神》就來自新聞。
商務合作
喜歡鷹眼的文章,就點【好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