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創全國文明城市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560)——
竹蓢村位於鶴山東北,舊325國道從村前經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1)施姓由順德龍山遷此定居,逐步主導村莊。
竹蓢金龍相傳已有200多年歷史。竹蓢金龍和酬神活動聯繫在一起,每10年舉辦一次,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解放後因破除迷信而停演了40年。改革開放後,為了發掘民間藝術,於1985年恢復,之後每逢有重大喜慶節日進行表演助興。竹蓢金龍如今成為鶴山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一種民俗文化,並於2007年成為鶴山市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
竹蓢金龍從龍頭到龍尾都用金黃色飾物,故稱「金龍」,全長約78米,龍頭龍尾各重五六十斤,要動用100多人才能舞動。
每次表演前,會先到洪聖廟接出「洪聖大王菩薩」,在菩薩的帶領下,由鯉魚、鰲魚、金龍、獅子等組成的巡遊隊伍會穿過接龍門,在各村巡遊。每條村在舞龍時都設有門樓,龍要側身而過,村人在金龍經過時給龍灌酒,必須一飲而盡。
巡遊之後來到村中央,開始龍舞表演,表演的順序是
將軍——鯉魚、鰲魚——金龍——獅子。1、將軍舞:大小兩隊將軍人手一條木棒,繞著四條龍門大柱走出「雙鳳朝陽」「雙飛蝴蝶」「剪刀」「燕子尾」等花式。
2、鯉魚鰲魚舞:將軍隊伍表演完後,鯉魚慢慢遊出,在龍門柱前試水,觀察水紋變化,在龍門兩側三前三退都被龍門的大水阻擋而不能跳過去;鰲魚出,表演者先翻一輪筋鬥,以手代腳走路,驅逐衝散拼命想跳過龍門的鯉魚,形成鰲追鯉的精彩場面。
3、金龍舞、獅舞:舞金龍時要青壯年近百人同心協力才能舞得起來,表演時舞龍與舞獅同臺演出。金龍表演的套路有
「金龍追獅」「獅子洗龍鬚」「翻龍肚」「鯉魚跳龍門」「鰲魚遊龍門」等。「翻龍肚」是舞金龍難度最大的花式,100餘個壯健男子舞著七十米長的金龍在龍門前慢慢盤繞著身體,然後龍頭沿逆時針方向慢慢伸向龍門中間昂頭前進,再按順時針方向折回(龍回頭),待龍尾穿出龍門後,便以逆時針方向回卷,直至整條龍以大U型變成n繞過龍門四條龍柱為成功。在翻龍肚的過程中,新婚夫婦以及男女老幼都不失時機地從龍肚下走過,寓意早生貴子、龍馬精神、健康長壽。
該龍舞把將軍舞、鯉魚鰲魚舞、獅舞揉合進來,具有多種元素共舞的特徵;竹蓢金龍除了從人員表演的層面表現之外,還有山、水、廟、橋、村等多個層面的介入,他們共同完成整套舞蹈,使整套舞蹈更具寓意,具有多個層面表現的特徵。
▲2018年2月17日上午,在鶴山市首屆「龍獅匯」大型民俗賀新春活動中進行金龍展演
▲2019年2月5日上午,在鶴山市第二屆「龍獅匯」大型民俗賀新春活動中進行金龍展演現時,竹蓢新造了一條130米長的金龍,竹蓢金龍的表演形式得到較為完整的保存,其表演從每10年一次演變為每逢重大節慶舉辦,大大提高了龍舞的知名度。近年在鶴山「龍獅匯」上展出,更是成為鶴山龍舞的重要代表。
來源:鶴山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