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4 15:52 來源:廠商供稿 瀏覽:498
本網1月04日訊 小寒,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標誌著我國進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的說法,而"三九"恰在小寒節氣內。"三九"前後,土壤深層的的熱量消耗殆盡,儘管得到太陽的光和熱稍有增加,仍入不敷出,於是便出現全年的最低溫度。
萬年曆App提醒:小寒時節天寒地凍,易傷人體陽氣,養生保健,一定要斂藏精氣,固本扶元。
小寒 | 物候
初候雁北鄉,小寒二陽之際,雖然是冰天雪地,但是陽氣已動,因此候鳥大雁感陽出現向北飛的跡象。
二候鵲始巢,禽鳥最早得知氣候變化,此時喜鵲已得來年之氣,開始銜草築巢,準備孕育後代。
三候雉始鴝,羽毛漂亮雉鳥也被稱為"陽鳥",它們會感陽氣的萌動而雌雄同鳴。
小寒 | 習俗
採購年貨,準備過年
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生活上,除注意日常保暖外,進入小寒,年味漸濃,人們開始忙著寫春聯、剪窗花,趕集買年畫、彩燈、鞭炮、香火等,陸續為春節作準備。
飲食上,涮羊肉火鍋、吃糖炒慄子、烤白薯成為小寒時尚。俗語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說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調養身體的做法。
熬製膏方,烹煮菜飯
到了小寒時節,也是中藥房最忙的時候,一般入冬時熬製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時,有的人家會再熬製一點,吃到春節前後。
到了小寒,老南京人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的內容並不相同,有用矮腳黃青菜與鹹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薑粒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可口。
踏雪尋梅,畫圖數九
小寒的時候,天氣正冷,臘梅花卻迎著風雪綻放了。此花的開放,也許是為了給蟄居的人們一個走出來的理由。紅梅含苞待放,挑選有梅花的絕佳風景地,細細賞玩,鼻中有孤雅幽香,神智也會為之清爽振奮。
民間每逢小寒都喜歡用"九九消寒圖"來避寒養生。九九消寒圖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均為繁體字,九字每字九劃共九九八十一划,從冬至開始,每天填充一個筆畫,九個字全部填滿,春天也就到了。
小寒 | 飲食
民諺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之說,說明冬季進補的重要性。小寒飲食應以溫補為主,尤其要重視"補腎防寒"。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小寒節氣補腎,多吃小寒"四食",可幫助人體適應嚴冬氣候的變化。
增強免疫——大豆
天氣驟冷,免疫力容易下降,很多人被感冒找上門,其實適當補充蛋白質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
特別推薦每天吃一把大豆,即30~50克黃豆、黑豆或青豆等,既能補充營養,又無過量之憂。
補益身體——南瓜山藥粥
南瓜、山藥都是溫性食物,常喝能補益身體,抵禦寒氣對人體的侵襲。而且,南瓜甘甜、山藥汁黏稠,加上米一起熬成粥,味道還很好。
發散寒邪——紅糖薑茶
生薑可以讓氣血循環保持正常,具有維持人體健康的功能。而紅糖的好處在於"溫而補之,溫而通之,溫而散之",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溫補。紅糖薑茶可以驅寒除溼、暖宮健胃、預防感冒和空調病、補血養血等。
用50克生薑,洗淨、去皮、切片,用1000毫升沸水衝泡,加入適量紅糖,即可飲用。
滋陰瀉火——荸薺
荸薺自古有"地下雪梨"之譽,有清瀉內火的功效。將荸薺與大米合熬成粥,每周服用3-5次,可以有效滋陰祛火潤燥。
小寒 | 養生
小寒 正處於季冬之月,此時陽氣潛伏,應寧神定志,避免情緒過於激動,保持心態樂觀,莫要勞神憂事。
防寒 ——要護頭
小寒時節,保暖是第一要務,尤其要注意頭部保暖,外出記得帶帽。因為頭部是人體的神經中樞所在,並且頭為諸陽之會,所有的陽經都上達於頭部。
除頭部外,腹部保暖可以減少腹痛腹瀉等疾病;膝關節保暖也很重要,不宜為了追求美觀而過多暴露膝關節。腳部保暖除了穿厚實的鞋襪,還可以採用熱水泡腳的方法。
防感冒 ——常伸腰
小寒是風寒感冒多發的時節。除了注意保暖,還要多做肢體伸展運動,振奮陽氣,固表防感。此外,還可在每日洗臉後用雙手摩擦面部致生熱,增強禦寒能力。
防燥 ——內服外用
除了多飲溫水之外,此時節還應適量補充蛋白質及脂肪,如滋補湯品、牛奶、酸奶、各類粥品。
外部保溼可以使用加溼器。此外,還可以在暖氣片旁邊放置清水,或將乾淨的溼布放在暖氣片上。
更多冬季健康養生資訊,盡在萬年曆App,趕緊打開手機搜索並下載51萬年曆獲取吧!或搜索微信號,關注萬年曆App官方微信,更多精彩等著你!
萬年曆 | 小寒寄語
白雪紛飛似飛絮,飄飄灑灑迎春到。春天未到小寒臨,天寒地凍人難暖。
此時舊歲近暮,新歲即將登場,堅毅的鴻雁已先開始啟程北飛了。
小寒已至,天寒人不寒,萬年曆App祝君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