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者視土地為生命,他們仰賴土地得以生存,不管是勞作技術還是生活藝術都與土地相關。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中為豐富生活,創造出許多優秀的民間藝術,來耕讀藝苑,今日暢聊慶陽的布貼畫。
藝苑君對家鄉布貼畫最初的記憶是小時候身上穿的帶有布貼畫的馬甲,背上有一個胖乎乎的娃娃,很是生動。那是藝苑君外婆做的,說那是剪紙上的抓髻娃娃,可以保護我。說來也怪,每次穿上它就感覺自己像是一個被哆啦A夢保護的大熊一樣,什麼都不怕了。
冬天,慶陽人幾乎每家都會掛布貼畫的門帘,圖案多種多樣,色彩五顏六色,既保暖又給冬日的荒涼增添了喜氣。後來才知這布貼畫竟是一門民間藝術。
慶陽布貼畫雛形是源於當地婦女日常生活中的針線活,是人們長期勞動實踐中創造的,在慶陽幾乎家喻戶曉,多見於小孩的衣服上。藝苑君聽老輩人講,這布貼畫的由來要從他們當年物質嚴重匱乏時說起,那個常常缺吃少穿的時代,媽媽們只好動腦筋用他們心靈手巧的雙手,常在破舊的衣物上縫縫補補、厚厚縫衲,久而久之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圖案,既美化生活,又耐磨耐穿。後來媽媽們常會在孩子的衣服上縫製一些動物、花草圖案,傳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布貼畫的實用性逐漸淡化,裝飾性、藝術性逐漸凸顯,才有了民間布貼畫藝術。
慶陽民間布貼畫藝術創作的布貼畫作品,大都以傳統文化、民間傳說為題材,有常見的生命樹、麒麟送子、毛野人的故事等等;而以趙星萍、劉雪玲、曹永琴、李慶英、安春霞等為代表的中青年作者大都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如《婚嫁圖》、《農耕圖》、《親口口拉手手》等等一系列作品都展示他們對生活的強烈感受,作品寓意深刻,充滿了生命的張力。他們現在已成為慶陽華池縣民間布貼畫藝術的主要創作力量,創作出了一大批具有較高水平的民間布貼畫精品力作,結集出版了《華池民間布貼畫藝術》一書。
如今的慶陽布貼畫多次走出國門和在全國各地進行交流展出。2015年6月,組織參加由文化部與香港民政事務局主辦的「根與魂——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2016年2月,趙星萍和她創作了十餘幅布貼畫作品參加我國駐埃及使館舉行的2016年第七屆「歡樂春節」大廟會活動。2016年4月,華池縣文化館民俗研發中心研發的民俗文化精品——巧兒布貼畫、巧兒抱枕、華池剪紙等民俗系列文化產品100餘幅精品力作被邀請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展出。5幅巧兒布貼畫《打酸棗》、《老碾子》、《回娘家之一》、《回娘家之二》和《悄悄話》和2幅巧兒民俗抱枕《回娘家之一》和《回娘家之二》共7幅作品被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
慶陽布貼畫內容豐富多彩,形象栩栩如生展示了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美好期盼和對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彰顯了生活的活力,體現了生命的張力。
關注耕讀藝苑,持續和你暢聊慶陽文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