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陽,每年的端午節都會有一種特別的工藝品—香包出現在大街小巷中。走在大街上隨處掛在小孩子身上的香包,芬芳四溢,造型繁多,人們用來闢邪祛病,祈求安康。
慶陽香包是擁有悠久歷史的刺繡工藝品,以巧妙的藝術構思、精湛嫻熟的刺繡技藝、清新淡雅的天然香料、五彩斑斕的絲線手工縫製而成的。在慶陽當地美麗奪目的香包又被稱作「耍活」「絀絀」。它是按照剪紙的圖樣,在準備好的布料上用絲線繡出各種各樣的圖案,縫製成不同的造型。在內芯裝上絲綿和香料,這樣一個精美漂亮的香包就完成了。香包作為端午節的代表,表達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願望。
一、慶陽香包的源遠流長
香包的源遠流長離不開慶陽地區的農耕文明。慶陽是中華民族早期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20萬年前這裡就已經有了人類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農耕。而農耕文化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男耕女織,在生產力較為發達的前提下,婦女們除了織布縫衣,還做些手工藝品來增添生活的樂趣。於是她們通過細心觀察,把身邊最常見的、最豐富的素材,如花鳥魚蟲等描出來、畫出來、繡出來,香包也就由此產生並流傳下來了。
據記載,慶陽香包形成於公元前兩千三百多年,中國著名的醫學寶典《黃帝內經》中就有相關記載:岐伯曾攜帶一種藥包防疫驅瘟,開創燻蒸法。戰國時期,香包已經成為一種裝飾品了,屈原在《離騷》中寫道:扈江籬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2002年華池縣發現了中國最古老的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的歷史,被稱為「千歲香包」。
二、慶陽香包的類型及圖案
慶陽香包大致有五種類型。頭戴型,用彩色的布料做成虎頭、貓頭、兔頭燈各種動物造型帽子,在端午節的時候讓小孩子戴在頭上用來闢邪護身。肩臥型,一般是用猛虎雄獅作為圖案,繡成各種各樣的老虎獅子,縫製在小孩子肩上。胸掛型,常用雙股彩線把香包連起來,掛在胸前衣扣處,少則一兩個,多則八九個,圖案內容多為吉祥如意的動植物。背負型,主要為「五毒背心」,將蛇、蠍子、蜈蚣、蜥蜴、蜘蛛五種動物的樣子繡在小孩子上衣的背面。腳蹬型,常用飛禽走獸的圖樣,縫製成鞋子,如虎頭鞋、貓頭鞋等,表達成雙成對,並蹄騰飛的美好願望。
傳統的慶陽香包圖樣可以分為:天地陰陽圖案,日為陽、月為陰,上為陽、下為陰,男為陽、女為陰。如古代官服上繡海水朝陽圖案,象徵著百姓企盼國君清明,官員清廉。富貴吉祥圖樣,一生吉祥富貴是人們樸素的願望。如香包中的大吉圖,只繡一隻大公雞,寓意大吉。愛情繁衍圖樣「魚兒鑽蓮」、「鳳凰戲牡丹」等香包中龍鳳、牡丹、蓮花、魚兒等寓意愛情。
慶陽香包的用料十分的簡單,一布一針一線加一珠而已。布料大多用的是絲綢或彩布,線絮全是五顏六色的彩線。香包不僅具有外表的美,還有其內在的香。香包可以根據不同的裝飾需要,在裡面添加不同味道的香料,香料主要有具有催眠作用的幽香、令人心曠神怡的清香、沁人心脾的玫瑰香等。不同香型的香包可以做成香包枕頭、汽車掛件,及各種式樣的情人信物等。
三、不同的香包手法特色
慶陽香包是一種立體造型和平面刺繡相家的純手工藝製品,造型簡單質樸,按製作技藝分有「絀絀」類、線盤類、立體刺繡類、平面刺繡類四大類型。
「絀絀」又名藏針繡,它的特點就是把針線藏起來,以造型狀物、形神兼備而不見針線為上品,其工藝流程包括創意、選料、剪裁、狀物等環節。
所謂的線盤類香包就是用各色線條盤成五角菱形的「粽子」,其技藝包括折殼子、配色線、盤線成型、成果(即將線盤成品連綴,吊上彩穗)等,這樣製作成的香包可以隨身佩戴,可以掛在門庭,也可以饋贈他人,以寓意吉祥和平安。
立體刺繡類的香包內容繁雜,形式種類較多,有單面掛佩件,雙面掛佩件,立體掛件和擺件等近四百種樣式,其製作過程分為構圖、刺繡、彩染、縫合、成果等環節,有過樣子、打樣子、擴背子、上樣子、繡花、狀物、成果、打扮等工藝步驟,成品講究神似而不求形似。
平面刺繡類的香包風格敦厚深重,厚實中流露出精緻,其製作有破線繡、合線繡、掇繡及齊針、辮針、緝針、摻針、搶針、挽針、盤金、點金、圈金等方法。
慶陽香包原始生態文化味濃鬱,在民間工藝刺繡中,大量蘊藏著原始圖騰崇拜的痕跡,參雜著古代陰陽平衡的哲學文化。慶陽香包的表現手法奇異多樣,不講形象,只求神似,造型誇張,突出頭身。
如今,慶陽當地政府在每年的端午節都會舉辦聲勢浩大的香包節,這已經成為了國家級民俗文化節。慶陽的香包不單單受到當地人的喜歡,更有國內外喜愛民俗的遊客為之迷戀,不少外地遊客都趁這個時候過來旅遊,感受不一樣的文化和氛圍,慶陽香包也憑藉各種渠道走向了世界舞臺!
香包不僅僅是一種物件,更是一種傳統文化。一針一線,一筆一畫都濃縮在這小小的香包裡,人生百態,喜怒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