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唐伊
香包,古代叫縭、香纓、佩幃、香球、香囊,在人類生活中曾經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歷史中,香包具有禮儀作用,據《禮記內則》記載,未成年男女,晨昏叩拜父母,必須佩戴香包。戰國時期以至秦、漢、晉,大男人堂而皇之佩戴香包;晉以後,漸為女人、兒童的專用品;宋時,官吏朝服上開始佩戴香包,禮儀作用愈加凸顯;清代,香包成為饋贈佳品,特別是相戀男女以此作為饋贈的信物;在現代,香包是承載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在人際交往、美化環境、陶冶情操、寄情寓意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寧,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二十萬年前這裡就有人類生存。正寧香包起源於先周,興盛於戰國、垂青於唐代。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的一方水土賦予了正寧婦女智慧的大腦和靈巧的雙手,她們從《詩經》《離騷》、唐詩宋詞及小說稗史傳說和藝人口傳心授中不斷創新與發展,創造出了具有禮儀佩戴、裝飾審美、定情饋贈、生活實用等功用的香包工藝品。
正寧人管香包叫荷包、絀絀、耍貨子。正寧香包內容豐富,題材廣泛,造型精緻,寓意深刻,針黹細密,巧奪天工,被讚嘆為「活的化石」「活的文物」。從狹義講,香包是指裡面填充雄黃、丁香、艾葉、冰片、藿香、蒼朮、白芷等芳香除溼的中藥材粉末,外表繡以各種圖案的實體造型工藝品。從廣義講,香包既包括實體型香包,又包括沒有填充物的各類民間刺繡工藝品,如刺繡鞋墊、肚兜、帽子、披肩、枕套、臺布、門帘、菸袋等。香包範圍的擴大,既反映歷史的演進,也反映出勞動婦女們與時俱進的創造智慧。
正寧香包以動植物象徵的手法表現寓意,孔雀為異鳥珍禽,象徵吉祥富貴。牡丹稱「富貴花」,象徵大富大貴,榮華富貴,圓象徵團圓。麒麟、龍、鳳凰曾先後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崇拜物和吉祥物,在香包裡多有表現。過年習俗中的倒貼「福」字、年畫裡的胖娃娃、體態豐腴的淑女、門神畫中捉鬼的鐘馗、秦瓊、敬德等人物、祝壽習俗中所獻的桃形糕、野祭家祭農祭中用作祭物的家畜形象、建築工藝製作中流行的如雙喜、安、黃金萬兩、招財進寶、如意頭、方勝、百吉等吉祥紋樣,在正寧香包文化中,散發著濃鬱的民俗氣息,能讓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強烈衝擊力。
正寧香包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用料講究。它是集造型、色彩、紋樣、香道等元素為一體的藝術集合體,是精神與物質完美結合的產物,是科學與藝術有機融合的結晶。正寧香包繡制是一種立體造型和平面刺繡兼容的純手工藝製品,其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外在的質地、造型、色彩及紋樣上,而這些特色的不同則源於香包的製作工藝,按製作技藝分為絀絀、線盤、立體刺繡、平面刺繡等四大類。
《禮記》云:「五採謂之繡。」正寧香包即用青、赤、黃、白、黑五色絲線手工刺繡而成,做工精細,針黹細密,堪稱一絕。製作中,早期多用紙剪成花樣,先貼在粘褙的布上,然後繡花。構圖飽滿,均衡,層次分明,形象突出,色彩斑斕,具有浮雕之美。後來多用香頭或竹籤、鉛筆、毛筆、原子筆等直接將花樣描繪在粘褙的布上,用均勻的線條勾畫出要繡的輪廓。有的邊繡邊畫,有的畫完整後再繡。繡法根據所要表現的不同主題,分為平針繡、補繡、納紗繡、鏈條繡、長短針繡、繞針繡、彎針繡等,其紋樣有蟠虺紋、龍鳳紋、八卦紋、瓜果紋、花鳥紋、禽獸紋、五毒紋等。
正寧香包以其構圖的傳統性,寓意的神奇性,繡制的稚拙性,造型的藝術性,色彩的原始性,傳承的民俗性,使其具有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濃厚的原始文化遺存美及返樸歸真的人性美。它是華夏民族「原生態」文化的積澱、傳承、結晶,它古老而神奇,斑斕而多彩,古樸而稚拙,反映了正寧人民樂觀向上、敦厚豁達的熾熱情感,具有雄渾壯闊的陽剛之美,散發著濃鬱的民間藝術芬芳,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和期盼。希望正寧香包這朵綻放於中國民間美術之苑的奇葩愈來愈嬌豔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