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208國道與中國傳統的「萬裡茶葉之路」暗合,從烏蘭察布市到二連浩特市中蒙國境,這條南北走向的道路就是一條穿梭了古今的歷史大通道,沿途不僅有絕美的景觀,還有許多蒙古族風情文化。在我們即將結束蘇尼特左旗的探索之旅的時候,遇到了一戶特殊的邊境牧民,那是一個距離中國-蒙古兩國邊境僅有十幾公裡的牧戶家庭——其木格的家。
蒙古族牧民其木格和她的丈夫巴特爾以蒙古人特有的禮節接待了我們。巴特爾把馬群趕回來後,趁著其木格擠馬奶的功夫,從他家六百多頭羊群中抓了一隻三歲的羯子羊。巴特爾的弟弟和弟媳婦很麻利地用蒙古人傳統的方式把羊宰殺完畢,隨後味美鮮嫩的羊肉下鍋了。
邊境地帶的牧民一直保持著這樣的習俗——必須讓遠方的客人吃上最新鮮的蘇尼特羊肉,喝上味美正宗的蘇尼特酸馬奶!吃羊肉、喝馬奶方面,我們這幾天已經深有感觸,那味道真的是非常棒。據說,蘇尼特左右兩旗雖然牧草並不肥沃,而且荒漠乾旱化日趨嚴重,但當地特有的叢生禾科和蔥類牧草卻非常豐富,這讓蘇尼特牛羊馬們開心極了——吃得歡實,產出的肉和奶也會特別優質,比如當地的羊肉肉質普遍細嫩,味美多汁,富含高蛋白、低脂肪,而且吃起來感覺不到羶味。據說,歷史上的蘇尼特牛羊肉還是元、清兩朝的皇宮貢品,如今還是北京老字號飯莊東來順的專用火鍋羊肉和肥牛。
牧民其木格家共有三個蒙古包,她說,自己家的牧場裡一共飼養著一百五多匹馬,六十峰駱駝、七十頭牛,十幾頭小牛犢,還有六百多隻綿羊和少許的山羊,這在當地算是具備「五畜俱全」的標準家庭了,家庭資產也有四五百萬元,但在當地也只能算是「普通家庭」。對此我十分驚訝,難道這些牲畜真的如此值錢嗎?
其木格見我對當地牧民的家產沒有具體概念,於是耐心地夾著手指頭算了一筆帳:一隻牛犢的市場價大約在3000元上下,一頭成年牛的價格在10000元左右,一匹馬價值12000元,一頭羊2000元上下,成年的駱駝10000元一匹……粗粗一算,牧民其木格家光這些牲畜的資產就值近500萬元了。即便如此,她家仍然只是當地的「普通家庭」。我無法想像,當地的「富裕家庭」的家畜資產能不能超過1000萬元?
我從她家的蒙古包向遠處望去,除了駱駝群看不到以外,馬群、羊群、牛群看上去都能和諧相處。牧民這些寶貴的「家庭資產」和近處的蒙古包、拴馬樁、全家人的天倫之樂共同構成了一幅幅美好的畫面。其木格說,雖然政府在鎮上統一蓋了堅固寬敞的磚瓦房,可她和丈夫並不願意放棄傳統牧民的生活方式,更願意守護在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牧場上。巴特爾牢記著父輩的教誨——蒙古人養畜,必須五畜俱全,同時還要勤奮付出,以後才能過上和諧美滿的好生活!
告別其木格家的牧場,我們向著邊境城市——二連浩特一路疾馳而去。路上無話,接近二連浩特城區東北約10公裡的邊境公路上,我們看到了一些現代化、外觀奇特的建築。導航地圖上顯示,那裡正是「二連盆地白堊紀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在建築的周邊鹽池地貌上散落著一些大型恐龍骨架雕塑和不少恐龍的雕像。這不禁讓我一下想起了經典電影《侏羅紀公園》裡的情節。
據說,二連浩特是中國最著名的「恐龍故鄉」,這裡出土的恐龍骨骼化石最多,也是亞洲最早集中發現恐龍化石的區域,並且出土種類十分豐富,又以晚白堊紀恐龍化石群遺蹟為主要特色。
如今,在這處地質公園裡可以看到四五十種代表性的恐龍遺蹟、雕塑,園區內還有不少重要的脊椎動物出土遺蹟和花崗巖石林景觀,因此還被古生物學家稱為「恐龍墓地」,對於來邊境線遊玩的自駕遊客來說,可看之處還是很多的。
沿二連浩特邊境附近的公路繼續往北走,可見路盡頭是一座特殊形式的拱形大門出現在道路中央——兩隻巨大的蜥腳類恐龍分列公路兩側,長長的脖頸跨越公路交叉相對,自然形成了一座大門的造型。不過,這門看上去就像卡通動畫裡兩隻恐龍正在接吻。這正是二連浩特市的地標景觀——恐龍門。
從這裡再走不遠,就是二連浩特以北的國門口岸,這裡也被譽為祖國的北大門。如今的二連浩特,正是連接中國首都北京和蒙古國首都烏蘭巴託及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鐵路交通大動脈的節點城市,也被譽為「歐亞大陸橋」。古代時期,當「茶葉之路」繼「絲綢之路」之後成為又一條全新的重要國際貿易路線,二連浩特便是這條路上的重要關口。站在二連浩特中蒙邊境,我似乎看到了舊時的駝隊、馬車載著南方的茶葉、絲綢、瓷器從這裡北上,南歸的商隊則帶回了北方的皮草、西方的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