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驥同槽(牛驥共牢):指牛與千裡馬同槽而食,比喻賢愚不分。牛和千裡馬當然不能同槽飼喂,現在大型肉牛場和奶牛場,根據牛的生理特點實行分階段飼養,採用分群管理飼喂,比如僅產奶牛就可分為六個組群飼餵不同的日糧。
飯牛屠狗:喻指從事低賤之事,亦指從事賤業者。說明古代從事養牛的人社會地位低下。現在雖然這種世俗偏見不明顯,但中國牛業的技術人員和工人依然缺乏,政府重視程度不夠,也是制約中國牛業的發展的重要因素。
牛餼退敵:餼(xì,活的牲口)。用贈送牛來退敵軍。形容人運用機智,擊退敵人。講述了春秋時期鄭國的商人弦高智退秦國偷襲軍隊的事情。兩千多年前的一個牛販子在自己的祖國面對危機的時候尚且如此愛國,並展現出超高的智慧,的確值得我們現代從事牛業的人好好去學習。
對牛彈琴: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麼。比喻對蠢人談論高深的道理,白費口舌。也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其實,牛並非像成語「對牛彈琴」中所說的那麼笨,牛還能欣賞音樂哩。只是彈琴的人不懂得牛喜歡聽什麼音樂。現代化的牛場,無論是奶牛場或是肉牛場,給牛放音樂的情況現在已經很普遍。說起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這一層意思,聯想到個別專家們的講課,在給養殖戶講課的時候,拿著自己作學術報告的材料,講的是前沿性的技術研究,配上許多英文單詞甚至專業英文簡稱,看似技術含量很高,但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不如使用通俗的語言多講些精簡化技術。
風馬牛不相及:《尚書—周書•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風」即指雌雄相互吸引,意思是牛馬因發情而相互追逐跑得遠遠的。馬或牛雌雄發情追逐,奔跑雖快且遠,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犁牛之子:比喻父雖不善卻無損於其子的賢明。出處:《論語•雍也》:「犁牛之子騂且角」。古時祭祀山川神靈用的牛,必須是沒有雜毛的,犄角端正的。犁牛就是那種有雜毛的,長相不美的,只能犁地的牛。但即使是這樣的牛,只要它的兒子「騂且角」,長著一身紅通通的毛,端正的犄角,照樣可以用於祭祀。從側面說明牛的毛色和角型的遺傳性和變異性。同義的成語還有犁牛騂角、犁生騂角。
庖丁解牛成語中的主人公庖丁,對牛體解剖結構的熟悉程度,可以說是解剖學的鼻祖,分割牛的熟練程度,對進行現代化屠宰分割的技術專家來說,也是望塵莫及。
牛衣對泣:牛衣指用麻或草織的給牛保暖的護被,供牛禦寒用的披蓋物,如蓑衣之類。泛指用粗麻織成的衣服,形容衣服非常破爛,衣不蔽體。遂用牛衣對泣、牛衣夜哭、牛衣當被、牛衣病臥、牛衣歲月等謂夫妻共守貧窮,或形容寒士貧居困厄的悽涼之態。
氣衝牛鬥:牛、鬥:指二十八宿中的牛宿和鬥宿。形容怒氣衝天或氣勢很盛。又稱氣沖斗牛,氣克鬥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