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廢話。
直接說它——
《漢密爾頓》
Hamilton
在這樣一部舞臺劇面前,一切溢美之詞都黯然失色。
剛一上線,豆瓣開分:
9.9!
一周過去,依然保持在9.7的高分。
國外網站——
IMDb,9.3。
爛番茄新鮮度,99%。
口碑爆到咂舌。
首演於2015年的《漢密爾頓》,毫無疑問是近年來全世界最火的音樂劇。
沒有之一。
第70屆託尼獎(美國戲劇領域最高獎)最佳音樂劇,狂攬16項提名,橫掃11項大獎。
史無前例。
本劇被媒體譽為:
「憑藉一己之力,挽救了日顯頹勢的舞臺劇市場的百老匯救星。」
門票永遠光速售罄。
黃牛市場被炒到上千美元。
搶到一張,絕對樂得睡不著覺,值得發推炫耀一番。
如今,沒法親臨現場觀看這部舞臺劇的人們,有福了。
劇組原班人馬在解散前特別拍攝了一版「官方高清現場」。
7月3日,在迪士尼的流媒體平臺「Disney+」正式上線。
不得不說,迪士尼這把賺大了。
僅上線三天,「Disney+」App的全球下載量就高達50萬。
相較於上個月平均數據提高了近五成。
可見本劇是有多大的吸引力。
這到底是一部怎樣的劇,擁有如此強大的魔力?
片名「漢密爾頓」,指的正是美國開國元勳亞歷山大·漢密爾頓。
他擁有一串令人敬畏的頭銜:
《聯邦憲法》的起草人和籤署人之一。
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美利堅金融體系的開創者。
聯邦政府的設計師,「被印在十美元上的國父」。
音樂劇,正是根據這位偉人的生平事跡改編而成。
一個私生子,一個孤兒,一個無名之輩。
如何一步步成為影響美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之後,又如何因為一場決鬥,不幸殞命。
享年49歲。
我們知道:
一部歷史劇,一部政治劇。
通常自帶一種嚴肅古板的「正劇」感。
莊嚴的主題,崇高的人物,繁雜而深邃的黨派之爭——
別說是有文化障礙的我們,就算是美國觀眾,也未必有興趣去欣賞這樣一部近代史教科書。
英王喬治三世,整部劇中最具喜感的角色
但,《漢密爾頓》完全打破了這條定律。
全場2小時40分鐘,沒有一刻覺得沉悶乏味。
原因只在,它太時髦了!
根本想不到,《漢密爾頓》是一部以說唱樂為主打的音樂劇。
從頭至尾,節奏律動,場面炫酷。
舞臺上的每一個演員都能稱得上嘻哈天王。
巧詞連篇,口吐蓮花。
隨便一個角色,Beatbox張口就來——
開國元勳,漢密爾頓。
C位擔當,饒舌開掛——
開國總統,喬治·華盛頓。
霸氣出場,Rap先行——
另一位元勳,託馬斯·傑弗遜。
活力四射,熱舞擔當——
原本一場讓人昏昏欲睡的內閣會議。
瞬間變身rapper之間的battle——
就算不看,光聽原聲音樂,十遍八遍也刷不夠!
當然,在說唱樂之中,還混雜多樣化的音樂形式。
爵士,R&B,靈魂,應有盡有。
有人肯定已經注意到,這些全都是黑人音樂。
沒錯,不僅是黑人音樂。
本劇還啟用了各個,各個族裔的演員,來扮演歷史原型中的白人元勳。
不愧是一場最具顛覆性的音樂劇革新。
由有色人種演員扮演的美國第三任總統託馬斯·傑弗遜
自由的音樂形式,多元化的演員。
這樣一部音樂劇,恰恰回溯了美利堅建國之初最純粹的理想:
對於不同文化、不同階層的包容。
也正是《獨立宣言》中對於「自由平等」的追尋。
況且,這個看上去有些花裡胡哨的反叛外殼,並沒有讓這些偉大的歷史人物顯得過於輕浮。
更沒有削弱半點故事內容的深刻性。
本劇既是一部以漢密爾頓為主人公的個人傳記,也同樣是一部關於美國誕生與開拓的宏偉史詩。
波瀾壯闊的獨立戰爭,滿懷夢想的建國之旅,爭鋒相對的派系辯論。
都為這個不平凡的故事,注入了無窮的厚重與激情。
舞臺開場,一段伶俐凝練的rap,概述了漢密爾頓早年的經歷。
孤獨悲慘的童年,奮發圖強的少年,以及雄心勃勃的青年。
短短四分鐘,一個歷經風霜、天生憂鬱又躊躇滿志的形象,活生生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早早遍嘗人間疾苦,卻沒有怨天尤人。
而是選擇博覽群書手不釋卷,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
終於,在鄉鄰的資助下,漢密爾頓從家鄉英屬西印度群島,來到美國紐約繼續學習。
在那個年代,「新大陸」便是無限可能的代名詞。
在這片大陸上,即將發生一場足以改變整個世界的重大革命。
1776年,北美十三州發表了舉世矚目的《獨立宣言》。
但「獨立」並非依靠一紙文書。
此時,距離獨立戰爭的勝利尚有一段路程。
年輕的國家需要賢才,年輕的英雄需要舞臺。
懷著滿腔的自信與熱情,以及渴望建功立業留名青史的野心與抱負,漢密爾頓迎來了改變命運的良機。
他積極投身於解放殖民地的獨立戰爭中。
結識了亞隆·伯爾、拉法耶特等一眾志同道合的友人。
更是得到了戰爭總指揮官、未來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的賞識,成為其副官。
漢密爾頓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卓越的軍事天分和政治才能。
不僅在前線指揮戰功赫赫,更是為供給緊缺的美軍爭取到了有力的後勤支持。
1781年10月,英國殖民軍隊氣數已盡,被迫媾和。
兩年後,籤訂和平條約,承認美利堅合眾國的獨立地位。
自此,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終於取得了真正意義上的獨立——
「世界天翻地覆」。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
美利堅建立之初,百廢待興。
漢密爾頓深刻認識到當下聯邦政府的軟弱無力,積極尋求改變。
一方面,推動制憲會議的召開,修訂《美利堅合眾國憲法》,促成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建立。
另一方面,激情雄辯筆耕不輟,撰寫了51篇闡述新憲法的論文,。
同時,由於戰後的美國國庫空虛,漢密爾頓臨危受命,擔任財政部長。
他大刀闊斧推行財政改革。
創建國債市場,成立中央銀行。
一系列舉措,不僅使美國從財務危機中轉危為安,而且一手塑造了整個國家的金融體系雛形。
歷史證明,漢密爾頓一手構建的金融體系,其深謀遠慮的洞察和高瞻遠矚的見地,至今仍為世人所稱道。
這也是他為這個國家留下的最寶貴、影響最深遠的財富之一。
然而,改革必然會觸動到一些人的利益。
政治理念的不同,使得他被迫捲入了無休止的派系爭鬥。
不久,華盛頓總統任滿兩期總統之後,主動卸任。
漢密爾頓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處境變得愈發艱難。
本劇並非將漢密爾頓塑造成毫無瑕疵的完人。
而是將其刻畫成,一個有血有肉,有過不堪,有過悔恨的凡人。
風流,固執,傲慢,衝動。
他身上所具有的諸多缺點,都有在劇中得以表現。
尤其是那一段為人不齒的婚外情。
甚至因此遭到情婦丈夫的敲詐。
這則醜聞最後成為了政敵們攻擊自己的把柄,迫使他遠離政壇。
這位創下豐功偉績的人物,結局卻是令人唏噓萬分。
在託馬斯·傑弗遜與亞隆·伯爾的總統競選中,漢密爾頓不計前嫌,站在了自己多年的政敵傑弗遜一邊,幫助其贏得大選。
伯爾對漢密爾頓積怨已久,此番更是被徹底引爆。
他向後者提出,以「決鬥」的方式為彼此做個了斷。
然而,漢密爾頓根本無心取人性命。
他在決鬥時故意射偏,喪命於伯爾的槍口下。
這對最初的朋友,最後的宿敵。
一位從此陷入長眠,一位則在悔恨中度過餘生。
即便漢密爾頓並非完美,但他為美利堅做出的貢獻,依然是不可磨滅的。
他光明磊落,正直勇敢,敢說敢言,淡薄名利。
在實現個人命運的轉變之後,將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國家富強的事業之中。
比起被捧上神壇的華盛頓,誇誇其談的傑弗遜,漢密爾頓一直都是以勤勉務實的形象被提及。
而且作為唯一一個出身貧寒的開國之士,他在民間獲得了非常多的擁護。
這也是為什麼本劇作者決定使用充滿街頭感的嘻哈樂,去呈現這個故事。
他,無疑是「美國夢」的最佳寫照。
在他身上,人們看到了這片土地最初的理想主義情懷。
飾演漢密爾頓的演員林-曼努爾·米蘭達,同樣也是本劇的主創
只可惜,這一絲最後的念想,在5年後的今天已經蕩然無存。
那個鼓吹了多年的美國夢,到了川普時代被徹底撕了個粉碎。
以非裔為代表的少數裔移民,不再相信這個政府今天還流淌著建國之初的自由平等理想。
隨處可見的是,對於暴力的推崇。
就連華盛頓、傑弗遜等開國元勳的雕像,也一個個被陸續推倒。
如果《漢密爾頓》在此時登臺亮相,恐怕不一定能夠創造當年的奇蹟。
被的傑弗遜雕像
當然,對於美利堅為何走到今天的地步,這裡無法過多展開。
僅僅從這部《漢密爾頓》中,魚叔所感受到的仍然是那些先輩們對人類神聖的平等與自由的不懈追求。
這一切,足以讓我們為之心潮澎湃,熱淚盈眶。
再加上精彩絕倫的音樂,炫麗壯觀的舞臺效果,以及漢密爾頓這位歷史偉人的傳奇經歷和閃耀其中的人性光輝。
共同組成了這部音樂劇非凡的魅力。
這或許才是這部劇能夠俘獲萬千人心的理由。
遙想我們走過的那段激情歲月,又何嘗不是如此?
這樣一部音樂劇,絕對值得每個魚友好好享受。
即使對於不經常觀看音樂劇的人們,也不會有任何門檻限制。
它證明了,一部音樂劇可以將嚴肅歷史與流行文化之間的平衡,把握得如此恰到好處。
雅俗共賞,老少鹹宜。
令人大飽耳福,不虛此行。
對於國內的舞臺劇和影視劇創作來說——
又何嘗不是一次傑出的典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