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的袁世凱娶了河南老家的土豪之女于氏,兩人結婚後的第二年,于氏就因為一句話,開始了"守活寡」的生活。
于氏是認識一些字的,也略同禮法,但是性格卻十分倔強,且不善於說話,有一次,于氏腰間繫著一條紅色花緞子褲帶,老袁本想開玩笑逗妻子開心:「我看你這身打扮,就像個馬班子。」
馬班子當年在河南是妓 女的意思,出生於土豪世家的于氏聽了後自然不樂意,立刻回懟:「我不是馬班子,我有姥姥家。」
于氏的這句話是表示自己是原配,不是沒有娘家的姨太太,這下老袁又不開心了,因為他就是姨太太生的,老袁認為于氏是在暗諷自己的出生,從那以後,老袁再也不和于氏同房,並且先後娶了9房姨太太。
丈夫不和自己同房,于氏也是聽之任之,對自己的外貌也是毫不在意,老袁娶的姨太太一個比一個年輕漂亮,于氏就更加沒有機會了。
後來,袁世凱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後,外事活動增加,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帶著夫人去參加外交活動,也就是「夫人外交」。一次,一位外國使者友好地伸出手要和于氏握手,沒想道于氏羞得滿臉通紅,竟然把手藏到了身後,搞得外國公使尷尬不已。
老袁的「夫人外交」沒有搞成,差點形成了一次「外交風波」。那之後,于氏就很少在外事場合露面了,即便露面,也是由兒女代為回答問題。
後來,老袁搬進中南海後,特意給于氏和長子袁克定劃分了三進大院福祿居,並且還隔三差五去于氏房中聊上幾句,袁世凱稱帝後,還把于氏擺在了「皇后」的位置上。不過可笑的是,于氏卻不肯就座受禮,眾人要給她穿鳳袍,于氏連連推辭,最後還是被四名宮女摁住,才算全了禮。
袁世凱去世後,憋屈了一輩子的于氏終於繃不住了,她號啕大哭:「你一輩子對不起我,弄了這麼多姨太太和孩子,你死了都丟給我,叫我怎麼辦啊。」可這樣的痛斥袁世凱早已經聽不到了。
當然,袁世凱和于氏的婚姻問題,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畢竟在那個年代,每個軍閥都是妻妾成群,于氏無法改變這一環境,但是卻大有能力改變自己的處境。
其一:夫妻之間再親密,也要學會好好說話
兩人本是少年夫妻,如果好好相處,感情不會差到哪裡去,可袁世凱以「馬班子」調侃自己的妻子,于氏又以「姨太太」暗諷丈夫的出生,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這都會影響夫妻之間的感情。
最欣賞一個婆婆對兒子說的那句話:兒子啊,永遠不要把你妻子當成親人。因為親人之間可以隨意對待,但是夫妻之間不可以,因為親人之間血脈相連,無論怎樣都割捨不了,可夫妻之間卻需要細心的經營,即便結了婚,對待伴侶也要有分寸感。
其二:女性要自我成長,跟上丈夫的步伐
于氏出生於農村,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舊氏婦女,可袁世凱步步高升,從無名小卒成了國家總統,他的層次和見識一直都在增長,可于氏卻依舊止步不前,甚至連和外賓握個手都不敢。
沒有感情,也沒有能力,這樣的妻子確實很難被重視。夫妻之間,說白了就是一場合作,兩人資源互換。要自己無可替代,就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要麼是情感上讓對方離不開自己,要麼在事業上讓對方刮目相看,如果都做不到,能夠把家事處理好也是好的。可于氏是樣樣不行。
反觀袁世凱的大姨太太沈氏,雖然出生青樓,也不是最受寵的那一個,但是卻最受袁世凱重視,這是因為她在患難時幫助了袁世凱,並且還把他的十房太太管理得緊緊有條。
其三:學會釋放情緒,夫妻之間要溝通
于氏在袁世凱去世後的那一次痛哭,應該是最放肆的一次了,在那之前,她從來不願表達自己的情緒,丈夫不與她同房,她苦苦等待,丈夫多次納妾,她聽之任之,袁世凱每隔三五天都來看她,她也沒有做任何努力,只是淡淡地說一句:「你好啊,大人」,便再無他話。
我們說愛要說出來,不滿、討厭也要說出來,當年袁世凱和于氏開玩笑時,如果于氏就勇敢說出自己內心的不喜歡,袁世凱不和自己同房時,如果于氏就表達出自己的不滿,或許一切都是另一番模樣了。
釋放情緒,學會溝通,不管在哪個年代,都是婚姻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