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有媽媽跟我抱怨道這麼一件事:
她的孩子自從上了二年級,情緒就急速變化,經常回到家後就發脾氣,或者悶悶不樂地把自己關進房間裡。
特別是孩子耍性子的頻率越來越高了……
一天晚上,孩子又一臉不快地回到家裡,媽媽立刻叫住了他,問是什麼原因,孩子說,是因為在學校自己因為一個小汽車玩具和同學起了爭執。
媽媽馬上說:"我知道同學搶你的玩具汽車是不對,但是你也不應該帶到學校去……"
誰知媽媽才剛說到一半,孩子突然打斷了她的話,回到房間又"啪!"的一聲把門摔上了。
其實很多家長都跟我抱怨過類似的事情,這都是家長試圖共情孩子卻共情失敗的例子。那麼,到底應該怎麼用對"共情"呢?
|你真的會"共情"嗎?
當一群媽媽圍在一起時,她們就會不禁抱怨起自己的孩子:
"我家孩子脾氣大得很!說什麼都聽,越來越管不得了。""我家寶寶沒那麼暴躁,但是特別容易哭,我一安慰講道理,他反而哭的更厲害了。""真是不知道該怎麼和孩子說話了,感覺越說越生氣。"
其實,家裡孩子有這種情況,大都是因為親子之間的溝通出了問題,要想與孩子高質溝通,首先要學會"共情"。
"共情"到底是什麼?根據心理學的說法,共情,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又譯作同感、投情等。從字面意思也可以看出,共情其實就是要能夠進入對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對方的內心所想所思,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從而給出恰當的反應。
舉個例子,孩子回家後告訴媽媽自己在學校裡被人大了一拳,感覺對方對自己很不友好。
不會共情的媽媽可能會說:"人家打你你就打回去啊,別讓別人覺得你好欺負。"在這樣教育下的孩子,會顯得暴躁易怒,且容易形成"以牙還牙"的報復性格。
而懂得共情的媽媽則會說:"其實我小的時候也有過這樣的情況,我知道你的感受,下次他再想打你,你就惡狠狠地瞪著他,和他說明如果再打你,他就會被警察叔叔抓起來。"
通過說出一樣的境遇感受讓孩子感覺到安全感和信賴感,並有一種被理解的安慰:原因並不是出現在我身上。
現在"共情"被越來越多的人提起,在近年也很火爆,但是卻很少有人能用對"共情",家長希望能掌握這個能力教育孩子,同時規範自己,但也容易在學習"共情"的路上,踏入幾個誤區。
|"共情"三誤區,家長要避免
1)否定孩子的感受
案例
剛上三年級的冰冰養了一隻小倉鼠,是朋友送的,冰冰每天都愛不釋手,甚至有時候全神貫注地照顧小倉鼠而經常在寫作業的時候分心,甚至媽媽叫她吃飯或者睡覺的時候都叫不動。
但因為冰冰有一次想帶倉鼠到陽臺曬曬太陽,但放學回家後倉鼠卻不見了,冰冰對著陽臺猛地哭了起來。
媽媽安慰道:"別哭了別哭了,不就是一隻倉鼠嗎,再買一隻就好了。"結果冰冰反而哭得更大聲了。
分析
在這個過程裡,媽媽的話顯然忽略了孩子的悲傷情緒,而是將安慰的重點放在倉鼠上,雖然媽媽知道孩子是因為倉鼠而難過,但卻在語言上讓孩子覺得,媽媽不理解自己。
對於孩子來說,每一條生命都是寶貴唯一的,聽了媽媽的話,孩子的難過情緒就從倉鼠轉移到了媽媽的不理解上。
而孩子就會認為媽媽否定了自己的情緒,關注點並不在自己身上,從而情緒一點點惡化了。
2)過分同情孩子
案例
說一個在生活中很常見的例子,孩子在小的時候走路還顫顫巍巍的,很容易就摔倒,然後就會大哭。這時候很多家長就會說:"乖寶貝別哭了,都是'地'的錯,我們打它!""寶寶,你一哭媽媽也難過了,我也沒法代替你走路啊。"
分析
其實不斷摔倒到站起是孩子成長的過程,孩子的哭也不過是自然的生理反應,是給情緒找一個宣洩口,其實過一會就好了。
但是父母的做法卻容易讓孩子陷入自怨自艾的情緒裡,孩子本來不關注自己,但會變得更加心疼自己。
媽媽看似是心疼孩子,但是過度的同情會顯得不信任孩子,不信心孩子能夠很快走出悲傷。媽媽沒有引導孩子正面挫折,而是將責任轉移到其他物體上或者自身來。
3)給孩子不可行的建議
案例
其實前面所講的一個案例就是很好的說明:孩子在學校被別的小孩打了,媽媽卻說:"人家打你你就打回去啊,別讓別人覺得你好欺負。"
孩子聽後要麼會更悲傷:因為他心裡想和小夥伴們成為好朋友,不想把關係弄的這麼差;
要麼會變得更暴躁易怒:既然人家打我,我就要反擊,憑什麼我要被他打。
分析
孩子遇到了人際交往的困難,其實是想得到媽媽的建議和幫助,但是媽媽的話語和態度卻讓孩子覺得疑惑,甚至受挫,媽媽根本沒明白自己的重點是什麼。
更多孩子是希望媽媽幫忙留住友誼,而不是加深困難。
|用對"共情",構建親密安全的親子關係
那麼,針對以上的三個誤區,家長可以這麼做:
1)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
在第一個誤區中,家長很容易陷入對重點判斷不明,從而在言語上讓孩子感到疑惑和難過。
懂得共情的家長反而會先安撫孩子,拍拍她的肩膀,表示對孩子情緒的理解:"寶寶因為小倉鼠不見了而難過是嗎,我明白。"
可以在言語上和行為上給予孩子安慰,並傳遞出:我理解你,我明白你的情緒。
或者跟孩子述說自己有過同樣的遭遇,尋求和孩子的"同步"。
此時孩子就會明白,自己的情緒是自然的,而且孩子的情緒也會因為媽媽的故事而轉移注意力,從而關心媽媽小時候是怎麼處理的。
而此時,媽媽再適時地引導孩子,讓孩子積極正面地面對和解決問題。
2)正確引導孩子面對挫折
在第二個誤區中,過度同情孩子,很容易給孩子造成一些錯誤的認知,從而很容易讓孩子推卸責任,逃避現實。
應該讓孩子明白,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需要自己獨立解決的,也必須學會自己接受。
懂共情的家長遇到這種情況,不會過度同情孩子。而是要告訴孩子,這件事是沒辦法避免的,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是我們改變不了的,但是事情也不是死板一成不變地,再多試幾次,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媽媽的理解和鼓勵會讓孩子的情緒迅速安定下來,並且正確引導孩子的情緒,積極面對困難。
3)探討孩子的情緒來源,給出可行性建議
比如在第三個誤區中,懂共情的家長會說:"我知道別人打你,你一定很傷心,但是想一想,人家為什麼會無緣無故地打你呢?你想想今天發生了什麼事?"
先安慰孩子,再用問話的形式探討孩子的情緒來源,這樣不僅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還可以讓孩子思考問題來源,並期待父母的解答。
這時候父母就要認真傾聽,根據孩子的回答給出可行性建議,真正進入到孩子的環境立場裡,才能達到真正的共情。
所以,共情的重要性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能展現地出來,重要的是,你是否能用對共情。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