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翁山蘇姬此次接受李克強之邀再度訪華,被視為這位『全球民主事業標誌性人物』轉型為『國家務實政治家』進程中的又一塊界石」。「德國之聲」18日報導說,作為目前緬甸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翁山蘇姬需要在本月31日召開21世紀「彬龍」和平大會首次會議之前得到北京的幫助。此次會議被視為緬甸國內和平進程的基石,旨在實現各族群、政府及軍方之間的和解對話。緬甸少數民族多居於緬中接壤地區,少數民族與中央政府之間常訴諸武力的衝突困擾緬甸社會數十年。作為其最大鄰國,北京在相關問題上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昂山成為執政者之後,西方就一再抱怨她「務實」,批評她未能阻止針對緬甸穆斯林少數民族的暴行。這種批評聲已經引起緬甸民眾的反彈。緬甸著名學者林內撰文說,對於美國而言,在緬甸問題上始終繞不過去的一項關切就是緬甸的人權問題。由於人權問題,美國時常會對緬甸提出質疑和指責,這必然會有損於美緬雙邊關係。相比而言,中國發展對緬關係上更務實。
新加坡《聯合早報》的社論稱,在推動中緬關係的新發展之際,緬甸政府也在地緣政治上面對嚴峻挑戰,夾在兩個亞洲巨鄰中國和印度之間,緬甸不能倒向任何一邊,在推行政治改革和振興經濟之際,緬甸必須努力重新平衡與中印的關係。此外,無論緬美關係如何回暖,中緬關係也並非總是風平浪靜,中國仍將繼續在緬甸保有巨大的影響力是個事實,緬甸也仍將在經濟方面繼續依賴中國,因此翁山蘇姬不得不小心翼翼處理和平衡中緬關係。
更加理性地看待中國,也更加理性地看待美國,緬甸的外交政策更加成熟。緬甸政治評論員吳丹梭奈評論稱:「翁山蘇姬將通過此次訪華重新塑造緬甸外交政策」。該評論認為,翁山蘇姬首次出訪,選擇的國家既不是中國,也不是美國,而是同為東協成員國的寮國,隨後是泰國。這是非常務實的考慮,因為翁山蘇姬深知,對緬甸最為重要的國家事實上是東協成員國。而此次翁山蘇姬將中國作為除東協外首個訪問的國家,表明她將中國的重要性置於美國和日本之上。翁山蘇姬通過此次訪華,將真正實現緬甸歷史上的獨立自主、不結盟的外交政策。
【環球時報駐緬甸、新加坡、德國特約記者李司坤辛斌青木路鋒 環球時報記者王亞斌】
閱讀更多內容請參見今日出版的《環球時報》或下載登錄新版「環球TIME」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