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意味新一輪24節氣開啟
2月4日,農曆正月十一丁丑,下午17時3分12秒,正式踏入立春。此刻鬥柄指向寅方(東北方),太陽運行至黃經315度。「立,建始也」,「春,出也,萬物之所出也」。隨著立春的到來,意味著新一輪的二十四節氣已開啟,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唐代詩人元稹的《詠廿四氣詩·立春正月節》這樣寫道:
春冬移律呂,天地換星霜。
冰冸遊魚躍,和風待柳芳。
早梅迎雨水,殘雪怯斜陽。
萬物含新意,同歡聖日長。
清 《雍正耕織圖·耕》
古代的「春節」,是指立春
冬天走了,春天來了,十二律呂也從丑月的大呂之音變成寅月的太簇之音,天地間鬥轉星移,陰消陽長。冰雪漸漸融化,遊魚從水中躍出,和煦的東風吹開了柳樹的嫩綠芳華。早開的梅花迎來了春雨,殘雪連斜陽也害怕。此時此刻,萬物都飽含著清新、明亮的快意,仿佛在共同歡慶「三陽開泰」。
我國的農曆是陰陽合曆,是兼顧太陽、太陰(月亮)與地球關係的一種曆法。在陰曆的基礎上,吸收陽曆二十四節氣作為補充,以朔望月(月相圓缺一次)定歷月,以二十四節氣表示「歲實」(一個回歸年)和四季寒暑,並通過「置閏法」調節陰陽曆之間的時間差。
正因為我國古代採用陰陽合曆,所以有兩個日子特別重要,一個是一年之始的正月初一,古稱「元旦」、「元日」、「端日」等;另一個是一歲之首的立春日,古稱「正月節」「立春節」「歲首」「歲旦」等。故古代的「春節」,是指立春。1912年後我國改用陽曆,才以1月1日為元旦,以農曆元旦為春節。
古代朝廷立春舉行祭祀活動
一年之計在於春。我國古代以農業立國,春耕播種是農業生產的基礎,關係到一年的收成好壞。而立春不僅是一歲之始,同時也是春季之始,更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為了迎接這一特殊日子,在古代,上至朝廷下至民間,都要舉行一系列祭祝祈年活動。
盛唐賢相張九齡有《立春日晨起對積雪》詩云:
忽對林亭雪,瑤華處處開。
今年迎氣始,昨夜伴春回。
玉潤窗前竹,花繁院裡梅。
東郊齋祭所,應見五神來。
這首詩是寫唐代的「立春東郊迎氣祭祀」活動。「迎氣」是迎春氣,「東郊」是指唐代京城長安的東郊,「五神」指東、南、西、北、中五方之神。這種活動源於上古,《呂氏春秋·孟春紀》云:「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齋。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
宋 馬麟 《道統五祖像·伏羲》 傳說我國文明始祖伏羲就是東方之帝太暤
古人認為春天屬木,故云「盛德在木」。因五行中的木與東方相對應,故這場由天子主祭的大型活動,所祭祀的司春之神是傳說中的東方之帝太暤及東方之神句芒。又因木為青色,故天子「乘鸞輅,駕蒼龍,載青旂,衣青衣,服青玉」,而群臣及參與者的服飾皆為青色。
傳說中的東方之神句芒
立春日的迎春祭祀活動,至漢代演變成「歌舞告祭」,場面更大、更隆重。據史籍記載,漢武帝時的「歌舞告祭」儀式,當讀完祭文及奠酒上香後,70名童男童女齊唱《青陽》之歌(作詞:司馬相如、鄒子樂等;作曲:李延年),64名舞蹈者(32男,32女)齊跳《雲翹》之舞,舞蹈隊列縱橫各8人,名為「八佾之舞」,是我國古代規格最高的祭祀舞蹈。
除了「歌舞告祭」春天之神,立春當日,古代天子還要表演一場「耕田秀」,名為「籍田禮」。籍田是古代天子、諸侯徵用民力耕種的田,按古代禮制,天子有籍田千畝,諸侯有籍田百畝。這場「耕田秀」的程序是:天子執耒耜在籍田上推三下,三公推五下,九卿及諸侯大夫推九下。禮畢,天子賞賜大臣,並頒布加強農業生產的政令。
民間立春日打春牛
立春日的重要活動,還有「鞭春」。「鞭春」即鞭春牛,又名打春牛。傳說此習俗源於周代,當天子率群臣在東郊迎春時,鞭春牛以示農耕,士民都出城圍觀。但所鞭春牛並非真牛,而是土牛。宋人高承的《事物紀原》說:「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
春牛圖
鞭春牛的儀式,是由身著青衣、戴青帽的「春官」送土牛於城外,並執鞭擊土牛。鞭春牛之後,眾人一擁而上,哄搶碎牛的散土。此舉名為「搶春」、「爭春」,人們認為,「土牛之肉宜蠶,兼闢瘟疫」。
唐宋以降,此風更盛。據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立春前一日,開封府進春牛入禁中鞭春。開封、祥符兩縣,置春牛於府前。至日絕早,府僚鞭春,如方州儀。」即立春前一日先在皇宮鞭春,次日各州、府、縣行鞭春儀。另外,為滿足民眾喜歡春牛的願望,彌補市民未搶到土牛的遺憾,一些能工巧匠專門製作了許多精美的小春牛,在州、府、縣衙出賣,人們爭相購買。
周泉 《立春》
後世的春牛,又換成紙牛。春牛身長三尺六寸五,象徵一年365天;牛尾長一尺二寸,象徵一年十二個月;牛4蹄象徵四季;鞭牛的柳條象徵春天;柳條鞭長二尺四寸,象徵二十四節氣。春牛裡面還裝滿了五穀,鞭春之後,紙牛被打爛,裡面的五穀流出來,象徵這一年五穀豐登。
鞭春背後的文化意蘊是什麼?古代社會以農為本,鞭春實際上是一種勸耕的行為藝術,通過打春牛,可喚醒人們一日不可忘耕的意識。春天到了,人容易犯春困,牛也會懶洋洋,揮鞭一打,象徵著把人和牛的懶惰都打走,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以祈豐年。
圍繞著迎春、祭春、鞭春等主題活動,後世又演化出舞春(舞春牛)、畫春(畫春牛圖)、戴春(戴春勝)、送春(迎春帖子)、吃春(吃春卷、春餅)、咬春(嚼蘿蔔)等一系列活動,使立春的禱祝活動更更具娛樂性,更貼近生活。我國二十四節氣文化之絢麗多彩,由此可見一斑。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鍾葵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鍾葵翻拍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劉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