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牛春杖迎春來 立春與舊時蜀地習俗
咬春,成都人愛吃春卷。
萌娃打春牛。
綿竹年畫裡的立春圖。
曾幾何時,人們「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日月星辰、晨露朝霞、江河湖海、飛禽走獸都與人類和諧又自然地融入在天地中。智慧的人類以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等為基準,根據太陽的足跡命名了「二十四節氣」。如今,農耕文明已漸行漸遠,但「二十四節氣」中蘊含的尊重自然規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念仍然對現代文明具有啟示意義。
2016 年 11月30日,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海 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立春作為中國古代一個重要節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立」即「開始」,春是溫暖,春也是耕耘,自秦代起,中國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在此日都要舉行立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立春作為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始於春秋時期。《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名稱。
西漢理學家戴聖所編《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著《淮南子·天文訓》中,才有關於24個節氣的記載。
和其他節氣一樣,立春也有三候:
一候東風解凍。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
二候蟄蟲始振。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
三候魚陟負冰。河裡的冰開始融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仍有未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舊時立春習俗眾多,如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活動;也有打春牛(春牛為立春日勸農春耕的象徵性的牛,用泥捏紙粘而成,也叫土牛)和咬春之習俗等。各地傳統不同,風俗不同,所以迎接立春的形式也不同,但都是為了慶祝新春的開始,寄予了人們新的希望。
舊時四川的立春習俗與其他處相較,也差別不大。今從四川歷代方志中梳理出一些習俗,以供參考。
立春時迎春已有3000多年歷史,宋代高承《事物紀原》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
古時朝野上下對迎春莫不重視,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祭祀句芒神(句芒神為中國古代民間神話中的木神即春神,主管樹木的發芽生長),祈求豐收,後來逐漸演變成世世代代的全民迎春和祭祀活動。
民國《三臺縣誌》裡有對迎春禮的記載:「有司迎春,皆前期一日,朝服於東郊,迎舁(yú)土牛芒,一跪三叩,禮興,舁(yú)土牛芒神行。」
同治和民國《南溪縣誌·禮俗》篇裡也有迎春的記載,且更為隆重。
民國《南溪縣誌》記載:「正月,立春先一日,縣令率僚寀(cǎi)迎春於東關外,祀句芒,春官著彩衣跳舞,說吉利(說吉利話)。街市諸色人演高裝舞,燭龍為前導,士女競觀如堵,不啻終歲之勤一日之蠟。」
「立春先一日,知縣率僚寀(cǎi)迎春於東關外郊(俗名春廠壩),祀句芒神。春官著彩衣跳舞,說吉利語。禮畢,城中諸色人飾高裝舞燭龍。知縣具朝服,坐八人肩輿,具儀仗,鼓樂為前導,從人皆衣狐貉之裘,手紙花為春條,遍歷街市,男女競觀如堵,謂之迎春。」
成都民俗學家劉孝昌說,每年立春前一日,太守率僚屬盛具儀仗、鼓樂喧天,抬著芒神、土牛到成都東郊春廠(現牛市口)迎春,「選擇此地有『東方日出』之寓意。一眾人先到先農壇,致祭先農,主禮官在祭壇前手扶犁頭,親耕三圈,以示勸農。」
光緒《雙流縣誌》亦載:「先立春一日,知縣朝服率僚屬於東郊祭芒神,禮畢,迎春至縣儀門外,土牛芒神各依向安設。」
今成都市雙流區有座橋名迎春橋,名從何來?可從乾隆版《雙流縣誌》中找到答案。
據此書載,當時雙流縣令黃鍔在橋落成後,率大小官員到橋頭準備給橋取名,聽了眾人話後,黃鍔語:「是固每歲迎春之所也,古之人有得雨以名其亭者,今橋成而利濟無窮,猶之與物皆春矣,即以迎春名橋,可乎?撿曰,諾,遂書之。」
從「是固每歲迎春之所也」可見,此橋亦是每年迎春的地方。
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宋人何耕在成都親眼看到成都立春的情形,在其《錄二叟語》中詳細描述說:「將春前一日,有司具旗旄金鼓,俳優侏儒,百伎之戲,迎所謂芒兒土牛以獻於二使者……」
「俳優」是「以歌舞作諧戲的藝人」,「百伎」,伎通技,指多種技藝,伎又通妓,指歌女、舞女之類。春旗揮舞、金鼓齊鳴、歌舞昇平,具有強烈的戲劇意味。
立春當日,舊時蜀地仍然有祭祀活動,還有有名的打春活動。
何謂打春?同治《南溪縣誌·禮俗》裡解釋:本日鞭土牛至碎,謂之打春。民國時,南溪縣打春也叫打春歲。
唐代,執杖鞭牛的習俗成為立春日的重要景觀。所謂執杖鞭牛,就是在祭祀儀式完畢後,拿鞭子抽打用土堆雕成的牛。
同治《儀隴縣誌·祀典》載:「至日,各官朝服祭句芒,用牲果酒禮四拜,禮畢,長官擊鼓三聲,執彩鞭率各官環擊土牛者三,鄉人各取其土以為宜牛(此處有誤,當為宜年)」
在乾隆《雙流縣誌》中,也可以見到類似的記載:「至日,各官仍朝服祭芒神。長官擊鼓三聲,執彩鞭,率各官環擊土牛者三,禮畢,鄉人各取其土,以為宜年。」
清代《錦城竹枝詞》有關於成都打春盛況的記載:「迎暉門內土牛過,旌旗飛揚笑語和。人似山來春似海,高妝女戲踏空過。」
可見,除了立春前一日的迎春和祭祀句芒神外,立春當日,還會有祭祀句芒的活動。祭祀活動後,長官擊鼓三聲,便會帶著官員環擊土牛至碎,百姓會爭搶擊碎的春牛土,此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最吉利,認為會帶來一年的五穀豐登。
何耕《錄二叟語》亦載:「俗謂其土歸置之耕蠶之器上,則繭孳而稼美。故爭得之,雖一丸不忍棄……」
同時,如果此日天晴的話,便預示著一年的好收成。「其日宜晴農。謠云:打春晴一日,農夫不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