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官軍欲乘勝追擊之時,涇陽求援消息傳來,勝保遂分兵往援。
隨後,成明和同州知府呂俊孫,朝邑知縣託克紳稟報:「十三,十四兩日倉頭之賊,自鹹陽敗回,勾結王閣村之賊在平陽堡盤踞,經成明,王永慶擊敗,繞至西關焚掠,官軍追至,賊始退向數裡外盤踞。」
這一部分叛軍都是在鹹陽之戰中戰敗後開始竄擾同州的。
勝保認為西路已經可以喘口氣了,就開始籌劃東路平叛事宜。
抽調高福,宋景詩,王永慶等馬隊,及王致祥,李高啟所部禧順,定成前右營,並率親軍步隊,準備在二十九日前往華陰,潼關一帶。
朝廷命官被綁架:
在這裡向大家講一個奇聞異事,看看那時的叛軍多麼的猖狂,朝廷命官多麼的顢頇
大軍尚未出發的時候,潼商道蔣徵陶緊急報告了一件事,這個事差點讓勝宮保的頂戴花翎不保。
原來,哈連升被綁架了
這老哥們本身是回族,官居暑潼關協副將,也算是朝廷高級軍官了,他怎麼就被人綁架了?
按說,他出入皆有親兵護衛,哪個蟊賊敢捋其虎鬚呢?
你還真要沉住氣,這個事可不那麼簡單,而且充滿喜劇色彩。
哈連升原在華陰嶽鎮駐紮,十三日的時候呢!奉省城調令前往敷水鎮駐紮,這是正常的換防。
就這一紙簡單的換防令,就被哈營中的內線通報給了華陰叛軍。
華陰軍中有一個漢人秀才,在叛亂剛起時,投奔叛軍成為幕僚,此人見到這個消息,就心生一計。
哈大人和咱們是同族,不如將計就計,藉此機會咱們在哈大人換防路上給他來個慶祝典禮,慶賀大人榮升。
心動不如行動,他們派人送信給哈連升,說哈大人此次榮升,我等久聞大人威名,願意歸順大人,十三日中午我等在鎮外路邊迎接大人,並向大人投誠,希望大人收留我等。
哈連升也是粗人一個,沒啥花花腸子,就信了。
十三日中午他就帶著親信數人騎馬前往敷水鎮,也順便接受一下這些真心歸順的同族。
一進入官道,果然就看見三,四百人跪倒在路邊,旁邊的樹上都拴著馬,槍枝兵刃都放在身邊,哈連升見狀大喜,抬手讓眾人起身,一同前行。
眾人聽命站起身來,不過沒跟隨哈連升一起走,反而蜂擁至哈連升身邊,將其團團圍住,其親隨衛士被繳械。
哈連升一下子就懵了,怎麼個意思,你們不是投誠嗎?
咋還繳械呢?
這個時候哪還容你細琢磨呀!
眾人將其扯下馬來,繩捆索綁,將哈大人綁票了。
朝廷命官被光天化日,眾目睽睽之下被綁架了。
哈連升下落未明,十六日又傳來消息,哈營遊擊陳連升稟告:「-匪於十四日大隊紛至,將敷水鎮圍住,陳連升率兵勇,開槍放炮,自卯時至酉,火藥鉛丸俱盡,該匪由西南衝入,並分股旁抄,眾寡不敵,退至華陰縣城。」
朝廷命官被綁架,叛軍攻擊駐軍。
朝廷立下諭旨嚴責勝保。
如此半月過去了,哈連升音信皆無。
在哈連升下落不明之時,叛軍加緊了攻勢
十八日,哈連升被綁架二日以後,叛軍大股圍攻朝邑,先破朝邑周邊城鎮。
周邊城鎮清掃乾淨後,叛軍揮師進攻朝邑
二十六日,駐朝邑參將王永慶帶隊出西門擊
叛軍全力抗拒,王永慶與守備張起龍衝入陣中,手刃數名,成明急派馬隊由東門抄出夾擊,大獲全勝,追殺十餘裡,共斃賊千餘名。
勝保清查潼關各軍,自朝邑戰後,兵員,器械損失慘重,於是調副將陳義,譚玉龍二營移駐潼關。
由此可見關中之兵真是捉襟見肘
多隆阿被十餘萬西徵太平軍牽制在豫,楚交界處,一時之間無法赴陝。
勝保向朝廷提議準許苗沛霖部入陝協助剿匪事宜。
也正是這個提議令勝保墮入絕境。
如果要評選一個晚清最大的牆頭草,各方都想致於死地對的人物,苗沛霖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可以說,清朝恨他,太平軍恨他,捻軍也恨他
苗沛霖:安徽鳳臺武家堡人,三十歲時獲得秀才資格
1856年,58歲的苗沛霖迎來了人生的轉機
在地方豪紳的贊助下,晚清最大的地主割據武裝-苗家軍誕生
1860年擁眾數十萬的苗沛霖在蒙城建立天順王國
1861年,苗與太平軍,捻軍聯合抗清,被太平天國封為「奏王」
1862年,苗與老朋友,他官場上的引路人勝保聯合,大破太平軍,捻軍
1862年五月誘殺陳玉成
1863年苗沛霖再次反清,被僧格林沁斬殺
在1862年5月以後,苗沛霖與朝廷關係和諧,勝保處出於個人私慾,欲在陝西發展個人勢力,於是有了調苗沛霖入陝的提議。
也就是這個提議讓朝廷產生了徹底解決勝保及苗沛霖的念頭。
在勝保等候朝廷答覆的時候,陝甘總督熙麟奉命赴任,因道路未通,暫住潼關。
朝廷上諭:「同,朝-匪雖退,難保不去而復來,勝保既留熙麟駐紮潼關,即可分身前往擊賊,著即督飭所部,親赴同州,無令賊騎渡河,繞及晉疆,熙麟現抵潼關,即著暫留駐紮,俟穆騰阿到後,訊赴陝甘總督新任,-匪現有西竄之勢,甘省尚稱完善,尤當預為籌劃,馬德昭尚未赴任,著熙麟於啟程時酌量情形,如可將馬德昭調回,即同赴甘,妥商布置,欽此。」
通篇沒提苗沛霖入陝的事。
這個信號已經很明顯了!
告誡勝保儘快前往同州剿匪,這邊的事暫時由恩麟負責。
從這個時候起,勝保的命運就已經決定了。
如果朝廷真是把苗沛霖調到陝西,那才是真正的禍亂。
苗沛霖的能力絕對是超一流,不是陝甘,哪怕是教主之流所能比擬的。
他絕對會據關隴而自立。
這個後果絕對是朝廷不敢直視的。
九月二十八,大股叛軍渡過洛河進攻合陽縣露井鎮北黨村。
合陽縣同知方鼎錄率團勇駐紮鐵鐮山,在叛軍進入北黨村必經之路設下埋伏。
叛軍行至村口,埋伏的團勇一湧而出,擊斃叛軍頭目三人,叛軍退卻。
方鼎錄知道敵人必然會再次回返,傳令西南鄉各村,將老弱婦孺轉移金水溝,僅留下精壯團勇駐守,日夜不停加固堡壘,訓練勇丁,叛軍屢次進攻均被打敗。
十月初一,叛軍探聽到方鼎錄回城祭祖,並籌辦冬糧,置辦寒衣,叛軍再次渡過洛河,趁著夜色圍攻北黨村,久攻不克。
當夜,時值狂風大作,雨雪交加,叛軍轉而進攻露井鎮,叛軍趁著順風,向團勇開槍放炮。
守衛團勇奮力抗擊,奈何人單力孤,武器低劣,又是在風雪中處於下風處,被叛軍擊殺團勇首領及士兵數十人,叛軍鎮前吸引火力,一部叛軍由鎮後進攻並放火。
叛軍入鎮之後,兩面夾擊,團勇不敵撤出戰場。
團勇在半途中遇到帶領援軍趕來的方鼎錄,得知鎮子已經失守,回救不及,遂折回縣南之金水溝,在此據險扼守,一面派人渡黃河,赴潼關求援,一面緊急徵調附近團練前來會合。
從初二到初十,方鼎錄與叛軍鏖戰於金水溝,叛軍進攻屢屢受挫,團練亦傷亡慘重,溝堡內糧草火藥亦日漸枯竭,眾人完全憑著一股不甘受辱的心在苦苦支撐。
初十日下午,駐防朝邑總兵王永慶,帶領步隊千餘名,吉林營總高福,黑龍江營總永慶各帶馬隊五百名,會合參將宋景詩部長槍兵一千名及時趕到。
援軍由朝邑北路沿河上鐵鐮山,過金水溝西側,約集方鼎錄帶領團勇由北面壓下,兩路進擊。
此時的叛軍氣勢昂揚,眼看就要滅此朝食,未料到官軍從天而降。
十四日黎明,官軍由西側,方鼎錄,編修王鳳祥,遊擊王輝分三路從山上向叛軍衝擊。
官軍,團勇四路進擊,叛軍知道不可抵禦,遂立即撤退,將露井鎮所有房屋焚毀,向西南逃竄。
待官軍趕來,只抓住落後及負傷的叛軍30餘名。
而大股叛軍已經渡過洛河,於是官軍於方鼎錄返回露井鎮,安撫難民,修蓋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