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詩詞的朋友一定可以背誦王維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是傳統的重陽節,九久諧音,意味著天長地久。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優良傳統代代相傳,所以整個社會才文明和諧。
金秋時節、雙九相逢,人們登高望遠,插茱萸、飲菊酒,祈福消災、逢兇化吉。孟浩然秋登蘭山,「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辛棄疾帶湖小酌,「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
那些身在異鄉的遊子雖然內心惆悵,但仰望夜空、對酒當歌,一定也期盼著老人們能長壽安康、萬事吉祥。每逢佳節倍思親,分享兩首有關重陽節的名作。
謝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五代:李煜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又是過重陽,臺榭登臨處,茱萸香墜。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雨。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
後主作為一國之君,本該與民同樂,共享榮光。可是眼看江山不保,心情無比惆悵,即使面對冉冉秋光,不僅嘆息時光難留,更在心中愁嘆南唐的前途一片迷茫。紅葉鋪地、秋色靜美,重陽臨近、茱萸香墜,詞人描景抒情,卻更覺其愁思難解。
李煜悲秋,這種愁情越是在美好佳節,越是凝重難描。「紫菊氣,飄庭戶」,仿佛這愁情也隨著紫氣東升,飄到宮廷皇室,而且在不斷地變濃,慢慢地又化作煙雨,籠罩在詞人的心頭,更瀰漫在南唐的各個角落,連那新雁也覺氣氛悲涼,不得不「咽寒聲」。
如此悽迷和悲涼的秋景,不僅鋪墊充分,而且如大浪遠來,初見微瀾,至岸邊才崩石裂雲,有石破天驚之感。
行香子·天與秋光宋代:李清照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薄衣初試,綠蟻新嘗,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黃昏院落,悽悽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
此詞作於重陽節之前,丈夫去世不久,李清照心中愁悶。菊花開、秋涼襲,詞人獨居在一座院落中,夢中醒來無法安眠,只有聽取砧聲、蟋蟀聲和更聲來打發時間。天高氣清、煙消雲斂,西風颯颯、落葉蕭蕭,易安因國破家亡、又顛沛流離而使心境悽悲,眼前衰退的景象令其黯然情傷。
重陽臨近、菊花燦爛,薄衣初試、綠蟻新嘗,雖然還是老物件、舊傳統,可是獨自品嘗,味道卻完全不一樣。最後三個排比句,更使詞章自然靈動,增加了詞的音律和修辭美,也強化了作者心中的愁情。
天與秋光,女主人卻百感交集,格外情傷。落日餘暉,庭院暗淡,一個人在院子裡感到驚恐害怕,白天尚有綠蟻酒使她醉倒,夜晚酒勁過了,往事又湧上心頭。她對月思夫,月輝照在空床,詞人以樂景寫哀愁,其哀倍增。
沉重的搗衣聲、細微的蛩鳴聲、迢遞的滴漏聲,組成一個哀怨婉轉的交響曲,令人倍覺情懷悲涼。此詞聲聲悽切、字字血淚,完全是整個時代苦難的縮影。
蘇軾曾賦詩讚美重陽,「共挽朱幡留半日,且餐山色飲湖光。」輕聲吟誦,可以感悟詩詞中賦予重陽的厚重感;熱情高歌,也能夠品味傳統文化裡謳歌重陽的滄桑感。正所謂,金桂璀璨盼重陽,蘭苑飄送菊花香。夕陽遲暮晚霞美,松心不忘少年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