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古董圈子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聊古董文物,還得聽馬爺的。」這位馬爺,便是我國著名收藏家、作家、文化學者,以及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先生。早在上世紀80年代,馬未都便開始了自己的收藏之路,稱得上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具有文物意識的青年。
隨著年齡的增長,馬未都對文物、古董的了解和鑑賞水平,自然也是不斷提升,今兒要和大家說的這件文物,乃大名鼎鼎的「清康熙青花萬壽字大尊」,當年馬未都看過它後,連連點頭,並給出高達12個億的估價,下面我們便來細細欣賞此物。
清康熙青花萬壽字大尊,產生於清朝康熙年間(康熙60大壽時),由御窯廠傾力打造,此尊高76.5釐米,口徑37.5釐米,足徑28釐米。
單從瓷器本身的工藝來說,它算不上中國古代瓷器巔峰之列,畢竟在此之前,經歷了明末清初的戰亂,景德鎮制瓷業受到巨大衝擊,連帶著整個中國制瓷業一度陷於停滯。
《景德鎮陶錄》上書:景德鎮於順治十一年開始重新建廠造陶,曾前後嘗試燒造「龍缸」、「欄板」等物,但均未成。與此同時,景德鎮又處於南明抗清鬥爭的拉鋸戰地帶,受到戰爭的影響,景德鎮的窯戶們自然無法安心燒窯。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康熙十年左右(1671年),景德鎮的制瓷業才逐漸恢復,等到康熙十九年,康熙帝又派遣工部虞衡司郎中臧應選前往景德鎮「駐廠督造」,由此開啟以督窯官姓氏稱窯的先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臧窯」和「郎窯」。
眾所周知,康熙締造了一片盛世,政治安定,經濟繁榮,再加上康熙自己對瓷器領域的重視,清朝的瓷器製作工藝終於得以迅速提高,得到一個突破。特別是此時西風漸進,許多西洋材料和技術傳入中國,使得我國傳統陶瓷業得到了新的突破,屢屢出現驚人之作,其中「琺瑯彩和粉彩」,就是這一時期的重大發明。
《陶冶圖說》中寫道:景德鎮袤延僅十餘裡,山環水繞,僻處一隅,以陶來四方商販,民窯二、三百區,工匠人夫不下數十萬,籍此食者甚眾。
由此可見,此時中國瓷器發展之迅速。由於康熙帝個人喜好大氣渾厚的瓷器,所以康熙時期的瓷器胎體比較厚重,造型普遍古拙。即使是同樣大小的器物,也比清朝其他時期的器物都要重些,這便是為何清康熙青花萬壽字大尊如此碩大的原因。
說完了清康熙青花萬壽字大尊的背景,接下來便是重頭戲——此物上面足足有10000個「壽」字,寓意「萬壽無疆」,而且這10000個字,沒有一個重複。
我們先看這些字的整體布局,這10000個「壽」字的布局極為巧妙,可謂渾然一體,其中器身分布為橫排75列,每列130字,縱列130行,每行75字,共9750字;天盤口上則環繞2圈,每圈77個字,共154字;外口沿和圈足外沿各環繞48個字,共96字;就此,湊滿足足10000個「壽」字。
看到這裡肯定會有朋友發出疑問:我國真的有那麼多不同的「壽」字嗎?答案是:沒有。但別急,咱老祖宗自有妙計。
《萬壽尊賦》中寫道:集百家以搜墳典,篆廣十千。
意思是,這青花萬壽字大尊上的10000個「壽」字,源自於各類史書古籍,以及古器銘文,但即使如此,仍然湊不滿那麼多個不同的「壽」字,這時候,就需要書法家和工匠們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打造出全新的「壽」字。
比如他們將「千秋、萬代、三皇」等代表吉祥的字與「壽」字融合在一起,便成為一個新的「壽」字;比如他們以「壽」字為基礎,對其進行變形;再比如模仿古人會意造字法,將鳥蟲篆、蝌蚪書、金文籀篆等等字體,化出「壽」字;後來他們更是將天幹地支、奇門遁甲、風雨雷電、蟲魚鳥獸等元素統統融合在「壽」字裡。
於是乎出現了「夫蝌蚪繽紛,蟲魚輻輳,穗書著體。夫農軒鳥跡,成文於頡籕。或會意而表雲雯,或象形而圖辰宿。風檣陣馬,筆端認石鼓之周宣;臥虎驚龍,墨瀋燦琱戈之夏後。河洛重開,英姿再覯」的壯觀景象,令人嘆為觀止。
對了,還有一個細節不得不提,這青花萬壽字大尊上的所有「壽」字,還會根據它所處的位置,做出相應的字形變化,字體大小、肥瘦,皆隨器身的凹凸曲折而加大或縮小,順暢自然,渾然一體,這10000個「壽」字中的奧妙,恐怕筆者再說上幾千字,都無法說清,在此不得不再次感慨咱老祖宗的智慧!
據悉,當年光是為了「造」出這10000個「壽」字,全國無數書法家、匠人,就花費了近7年的時間。如此匠心,令人敬佩。而這樣一尊瓷器,估價超過12個億,確實完全沒有問題。
等到康熙帝60大壽當天,此瓶被送到康熙面前,頓時龍顏大悅,而老百姓們為了慶祝這大喜日子,也紛紛張燈結彩,朱漆彩繪,大街小巷掛滿了「壽」字、「福」字,眾人喜氣洋洋,載歌載舞,好不快活。
如今,這尊清康熙青花萬壽字大尊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屬於國寶級文物,筆者私以為,如此珍貴的瓷器,已經無法用價值來衡量,12個億也好,13個億也罷,放在博物館裡讓世世代代的人們參觀欣賞,體會老祖宗的智慧,這也許才是它最好的歸宿,各位讀者朋友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