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字《Make it stick》。
這本書告訴我們,如果你在書上記特別多的筆記,畫特別多的線條,你的大腦就不去記它了,就已經忘記了。我們的天性以為,我們努力地記筆記,我們多重複幾遍,多背幾遍,似乎能夠記得住,但事實上不是。
這本書能夠解決孩子們學習的問題,因為他能夠讓我們的孩子解決記不住的問題,能夠讓孩子的學習變得更加輕鬆,更加科學,並且很快能掌握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繫,從而大幅度提高學習成績。
僅僅在腦海中儲存一些知識是不夠的,要把它形成能夠自動調用的心智模型。就是讓它能夠自動的組合,自動的使用,然後形成一套體系,這才算我們真的學會了一件事。形成心智模型的過程,就是我們每個人學習一個技能的過程。
反覆的閱讀對我們我們學習來講幾乎是白費力氣,因為持續的閱讀,會讓我們產生錯覺。測試表明,過了一個星期再讀一遍的人,比那個連著讀了十遍的人要記得好得多。比過了兩個星期再讀一次,記憶效果更好的是什麼呢?是考他一次。就是只要你給他一個檢索的機會,讓他拿大腦使勁的回憶一次。這麼一個小小的考試就能夠大幅地提高記憶的效果。為什麼? 因為我們大腦當中有一個東西叫做 元認知----你對於自己認知水平的判斷。
我們的元認知經常出現偏差,即便最努力的學生,也會陷入兩個誤區:
1 不知道自己學習中的薄弱之處,不知道在哪裡花更多經歷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2 愛使用那些會讓自己錯誤地認為掌握了知識的學習方法,也就是拼命的記筆記。
為什麼大量的老師和學生都反感檢索?就是因為檢索會帶來痛苦。是個學生都不喜歡考試,因為每次考試都給你好大的壓力。但是考試本身對於我們記住東西是有著莫大的好處的,只要你稍微的加入一點點挑戰你腦力的機會,讓你自己主動地檢索一下,在回憶當中產生了一些痛苦,這時候學習的效果就會加倍。
實驗證明,在大考裡面,凡是考到那些用小測驗來學習的知識點的時候,學生們的平均成績是A-,而在考察那些僅作複習,但是沒有測驗的知識點的時候,學生們的分數變成了C+,從A-到C+之間是有著很大的鴻溝,原因就是有一組在進行考試,有一組沒有考試,這個就是通過檢索,通過考試的方式來給我們減少元認知所產生的偏差。
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就是那些看起來非常勤奮的,在那兒不停的背書,不停做筆記的人,也許只是看起來很勤奮,耗費了大量的時間,但是他的學習過程是很輕鬆的,因為他沒有做一些有挑戰性的事情。而學習是需要有挑戰的。
頻繁的集中練習,只會產生短期記憶。而只有給我們的的練習當中加入了時間間隔和內容間隔,我們才有可能學得更加的牢固。
什麼叫時間間隔和內容間隔?
為什麼間隔練習比集中練習更有效呢?
因為向長期記憶中存放新知識,需要一個鞏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記憶痕跡,也就是大腦中有關新知識的心理表徵得到加深,被賦予含義,並且和已知聯繫起來。
這個過程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所以在我們出現了一些遺忘以後,再檢索所學到的東西,就需要下更多的力氣,這會重新觸發鞏固的過程,進一步強化記憶。
所以如果我們插入了時間的間隔,或者穿插了別的訓練活動,我們的效果就要好很多。
學習有哪三套工具?
1 編碼 ----就是你需要把你看到的東西,在心裏面給它一個編碼,形成一些潛在的心理表徵。所以首先你要知道,理解所學的事情。
2 鞏固----就是心理表徵的強化。通過遺忘,再考試,再練習,不斷地被挑戰,這個過程當中把他鞏固下來,形成深刻的心裡表徵。形成我們不需要通過認真的思考,直接就能夠做出來的生理性的反應。
3 檢索
編碼,鞏固和檢索,這是人學任何複雜的東西的時候,都需要用到的。
欲求新知,先忘舊事----有時候當你去學某些新知識的時候,需要先忘記過去的舊知識。因為只有把之前的遺忘,才能夠學到很多新知識。遺忘並不是說徹底忘掉,而只是放在了潛意識當中,暫時不用去調用它。
越容易檢索的事情,越不容易記住。
給學習者的建議:
1 學會鞏固記憶,通過檢索,通過考試,通過不斷地挑戰來鞏固。
2 打造心智模型
3 學會舉一反三
4 學會構建概念,能夠深刻的理解這個東西是什麼
5 學習遷移
良性的幹擾能夠提高學習效果。
如果難得離譜,完全不能讓人理解其中的意思,或者根本無法克服困難,那對學習是毫無幫助的。
如果我們把學習的權力交給孩子,把學習的節奏整個交給孩子來把握,孩子就很有可能會有這些認知上的扭曲,時間上的扭曲,或者對自己過度過高的評價。
怎麼知道我們學習的程度呢? 最有效的方法時實踐和測驗。就是你要經常去跟高手過招,因為跟有經驗的高技能的人進行過招的時候,你才能夠知道自己的差距。
儘量的模擬,儘量的模擬真實的環境。
智商不是一個絕對值,智商是一個相對值,而且人的智商在相應的提高。
有的人智商測試不是很高,但是生活技能很強,所以智商這個東西不用過度的去緊張。因為人有很多種層面的智力。
現在的比較科學的智商的分配式是說,有分析型,創新型,實踐型三種不同的智商。
分析型就是指你的學習能力。
創新型就不適合考試,更適合去創造。
實踐型就是在生活當中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強
最後,要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
16歲左右,大腦發育成熟,突觸達到驚人的數量,大約形成150萬億個連接,所以你會發現青春期的孩子大腦特別活躍,學東西也快,那個時候大腦是最發達的,但是他們缺少條理,缺少整理,缺少像樂高一樣的一個知識架構。隨著我們不斷的長大,有些突觸就慢慢的斷掉了,慢慢的形成合理的連接,這時候人變得冷靜,理智,成熟。
基因決定了一個孩子只是比其他孩子稍微好奇一些,但如果環境能夠滿足他的好奇心,那麼這個孩子就可能比其他孩子聰明許多。
抱有一種成長的心態,像專家那樣練習,以及建立記憶線索,這三個方法就能夠幫助我們有乘數效應。就是說基因對我們的決定是相當微小的,除非你有 疾病,大腦有障礙,除此之外人們在基因上的智商差別是非常非常有限的,但是外部環境的影響是很大的。
除了智商和外部環境我們自己能夠做什麼?那就是像專家一樣的思考。
學習策略總結:
1 要練習從記憶中檢索新知識,別老一遍一遍的讀,要回憶,要挑戰自己。
2 有間隔的安排檢索練習。別剛學完就考試,過一段時間再考。有間隔,穿插安排不同類型的問題。
當你是一個老師,需要教學生去的時候,你需要做的是:
1 解釋學習的過程
2 教會孩子如何學習
3 創造合意困難
4 保證透明度,每次考完試要給大家反饋,要告訴大家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讓學生知道老師是怎麼想的,會讓學生更加的尊重老師,信任老師,形成尊重和信任,對整個班級才會具有領導力。
記憶扭曲----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產生記憶扭曲,回憶很多時候並不真實,大腦很容易受到事情的結果,或者外部因素的幹擾而跑偏,這樣就導致了記憶扭曲。
這本書對我來說來得太及時,可以更好的輔導孩子,真希望更多的家長和社會各類教育者,能夠看到這本書,裡面真是有大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