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天性》讀書筆記

2021-01-09 文化小百科

英文名字《Make it stick》。

這本書告訴我們,如果你在書上記特別多的筆記,畫特別多的線條,你的大腦就不去記它了,就已經忘記了。我們的天性以為,我們努力地記筆記,我們多重複幾遍,多背幾遍,似乎能夠記得住,但事實上不是。

這本書能夠解決孩子們學習的問題,因為他能夠讓我們的孩子解決記不住的問題,能夠讓孩子的學習變得更加輕鬆,更加科學,並且很快能掌握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繫,從而大幅度提高學習成績。

僅僅在腦海中儲存一些知識是不夠的,要把它形成能夠自動調用的心智模型。就是讓它能夠自動的組合,自動的使用,然後形成一套體系,這才算我們真的學會了一件事。形成心智模型的過程,就是我們每個人學習一個技能的過程。

反覆的閱讀對我們我們學習來講幾乎是白費力氣,因為持續的閱讀,會讓我們產生錯覺。測試表明,過了一個星期再讀一遍的人,比那個連著讀了十遍的人要記得好得多。比過了兩個星期再讀一次,記憶效果更好的是什麼呢?是考他一次。就是只要你給他一個檢索的機會,讓他拿大腦使勁的回憶一次。這麼一個小小的考試就能夠大幅地提高記憶的效果。為什麼? 因為我們大腦當中有一個東西叫做 元認知----你對於自己認知水平的判斷。

我們的元認知經常出現偏差,即便最努力的學生,也會陷入兩個誤區:

1 不知道自己學習中的薄弱之處,不知道在哪裡花更多經歷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2 愛使用那些會讓自己錯誤地認為掌握了知識的學習方法,也就是拼命的記筆記。

為什麼大量的老師和學生都反感檢索?就是因為檢索會帶來痛苦。是個學生都不喜歡考試,因為每次考試都給你好大的壓力。但是考試本身對於我們記住東西是有著莫大的好處的,只要你稍微的加入一點點挑戰你腦力的機會,讓你自己主動地檢索一下,在回憶當中產生了一些痛苦,這時候學習的效果就會加倍。

實驗證明,在大考裡面,凡是考到那些用小測驗來學習的知識點的時候,學生們的平均成績是A-,而在考察那些僅作複習,但是沒有測驗的知識點的時候,學生們的分數變成了C+,從A-到C+之間是有著很大的鴻溝,原因就是有一組在進行考試,有一組沒有考試,這個就是通過檢索,通過考試的方式來給我們減少元認知所產生的偏差。

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就是那些看起來非常勤奮的,在那兒不停的背書,不停做筆記的人,也許只是看起來很勤奮,耗費了大量的時間,但是他的學習過程是很輕鬆的,因為他沒有做一些有挑戰性的事情。而學習是需要有挑戰的。

頻繁的集中練習,只會產生短期記憶。而只有給我們的的練習當中加入了時間間隔和內容間隔,我們才有可能學得更加的牢固。

什麼叫時間間隔和內容間隔?

為什麼間隔練習比集中練習更有效呢?

因為向長期記憶中存放新知識,需要一個鞏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記憶痕跡,也就是大腦中有關新知識的心理表徵得到加深,被賦予含義,並且和已知聯繫起來。

這個過程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所以在我們出現了一些遺忘以後,再檢索所學到的東西,就需要下更多的力氣,這會重新觸發鞏固的過程,進一步強化記憶。

所以如果我們插入了時間的間隔,或者穿插了別的訓練活動,我們的效果就要好很多。

學習有哪三套工具?

1 編碼 ----就是你需要把你看到的東西,在心裏面給它一個編碼,形成一些潛在的心理表徵。所以首先你要知道,理解所學的事情。

2 鞏固----就是心理表徵的強化。通過遺忘,再考試,再練習,不斷地被挑戰,這個過程當中把他鞏固下來,形成深刻的心裡表徵。形成我們不需要通過認真的思考,直接就能夠做出來的生理性的反應。

3 檢索

編碼,鞏固和檢索,這是人學任何複雜的東西的時候,都需要用到的。

欲求新知,先忘舊事----有時候當你去學某些新知識的時候,需要先忘記過去的舊知識。因為只有把之前的遺忘,才能夠學到很多新知識。遺忘並不是說徹底忘掉,而只是放在了潛意識當中,暫時不用去調用它。

越容易檢索的事情,越不容易記住。

給學習者的建議:

1 學會鞏固記憶,通過檢索,通過考試,通過不斷地挑戰來鞏固。

2 打造心智模型

3 學會舉一反三

4 學會構建概念,能夠深刻的理解這個東西是什麼

5 學習遷移

良性的幹擾能夠提高學習效果。

如果難得離譜,完全不能讓人理解其中的意思,或者根本無法克服困難,那對學習是毫無幫助的。

如果我們把學習的權力交給孩子,把學習的節奏整個交給孩子來把握,孩子就很有可能會有這些認知上的扭曲,時間上的扭曲,或者對自己過度過高的評價。

怎麼知道我們學習的程度呢? 最有效的方法時實踐和測驗。就是你要經常去跟高手過招,因為跟有經驗的高技能的人進行過招的時候,你才能夠知道自己的差距。

儘量的模擬,儘量的模擬真實的環境。

智商不是一個絕對值,智商是一個相對值,而且人的智商在相應的提高。

有的人智商測試不是很高,但是生活技能很強,所以智商這個東西不用過度的去緊張。因為人有很多種層面的智力。

現在的比較科學的智商的分配式是說,有分析型,創新型,實踐型三種不同的智商。

分析型就是指你的學習能力。

創新型就不適合考試,更適合去創造。

實踐型就是在生活當中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強

最後,要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

16歲左右,大腦發育成熟,突觸達到驚人的數量,大約形成150萬億個連接,所以你會發現青春期的孩子大腦特別活躍,學東西也快,那個時候大腦是最發達的,但是他們缺少條理,缺少整理,缺少像樂高一樣的一個知識架構。隨著我們不斷的長大,有些突觸就慢慢的斷掉了,慢慢的形成合理的連接,這時候人變得冷靜,理智,成熟。

基因決定了一個孩子只是比其他孩子稍微好奇一些,但如果環境能夠滿足他的好奇心,那麼這個孩子就可能比其他孩子聰明許多。

抱有一種成長的心態,像專家那樣練習,以及建立記憶線索,這三個方法就能夠幫助我們有乘數效應。就是說基因對我們的決定是相當微小的,除非你有 疾病,大腦有障礙,除此之外人們在基因上的智商差別是非常非常有限的,但是外部環境的影響是很大的。

除了智商和外部環境我們自己能夠做什麼?那就是像專家一樣的思考。

學習策略總結:

1 要練習從記憶中檢索新知識,別老一遍一遍的讀,要回憶,要挑戰自己。

2 有間隔的安排檢索練習。別剛學完就考試,過一段時間再考。有間隔,穿插安排不同類型的問題。

當你是一個老師,需要教學生去的時候,你需要做的是:

1 解釋學習的過程

2 教會孩子如何學習

3 創造合意困難

4 保證透明度,每次考完試要給大家反饋,要告訴大家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讓學生知道老師是怎麼想的,會讓學生更加的尊重老師,信任老師,形成尊重和信任,對整個班級才會具有領導力。

記憶扭曲----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產生記憶扭曲,回憶很多時候並不真實,大腦很容易受到事情的結果,或者外部因素的幹擾而跑偏,這樣就導致了記憶扭曲。

這本書對我來說來得太及時,可以更好的輔導孩子,真希望更多的家長和社會各類教育者,能夠看到這本書,裡面真是有大寶貝。

相關焦點

  • 如何寫讀書筆記?——不會寫讀書筆記等於不會讀書
    寫讀書筆記是非常重要的,簡單來說,不會寫讀書筆記就是不會讀書。就像是一個人到了寶山,遍地是寶,但是卻空手而歸。即使是帶著寫讀書筆記的想法去閱讀,最後的效果也是比泛泛而讀的效果好太多。這樣你閱讀的時候,是一種主動的狀態,而不是被動的狀態。通過主動的思考,鍛鍊我們多種思維能力,包括歸納、分析、總結、評價、聯想、理解、記憶甚至創造性。
  • 孩子不愛讀書,也討厭做讀書筆記,怎麼辦?(非深度長文)
    有位家長很煩惱:上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不愛讀書,更不愛做讀書筆記,每次老師布置的讀書作業都完成的很糟糕,怎麼辦?孩子願意讀書的前提,首先是讀書讓他感到快樂。家長教育孩子讀書,大都功利,為了功課,為了成績,極少想過為了孩子的快樂。
  • 「四柱八字」之讀書筆記:五行生剋的平衡和幹支理解
    最近再次翻開前幾年買的一本四柱八字預測的書籍,看了一部分,對提升對八字/易經的整體認知度還是很有幫助的,現在將閱讀過程中畫橫線的地方,摘錄出來,和大家分享的同時,自己也是可以進一步提高和加深理解的。改變普遍錯誤的觀點:比如卻金,是不是有了土或者土多,就可以生金?--錯誤!
  • 張力奮《牛津筆記》的生命敘事:讀書是為了徵服愚昧和無知
    讀書、學習是為了徵服愚昧和無知《牛津筆記》給讀者一種感覺,就是作者試圖實現的不僅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溝通,更是通過獨特視角和精妙語言的使用,展現中英兩種文明傳統的共性與差異,進而促成一種文化上、觀念上的融通。那麼,二十多年英倫生活給張力奮留下的最深刻的文化記憶是什麼?
  • 寫讀書筆記,難如借錢給別人 | 讀書周DAY1
    原創 看理想編輯部 看理想今天是「讀不進去書」綜合症治療所活動開始的第2天,也是開始收集讀書筆記的第1天。除了1位因為快遞轉運事故還沒收到書的朋友,其餘的50位參與者都上交了他們的讀書筆記——其中包括1位把昨天的筆記賒帳到今天交的。
  • 《毛姆讀書筆記》用八卦的心態,大文豪的名著讀出了野史的味道
    我的閱讀日誌:書籍:《毛姆讀書筆記》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主題:「20190214@閱讀」豆瓣:★★★★ 8.5分10000人評價評價:★★★★★推薦閱讀總結:毛姆告訴我們,讀書的唯一目的就是娛樂,如果書沒有趣,那就不要去讀他。
  • 《FBI讀心術全集》讀書筆記
    領地反應--捍衛自己的領地是人的天性。雙手叉腰、雙手抱頭等輕鬆主宰的姿態動作透漏了是自己的領地。FBI破解面部表情--抓住那一閃而過的真相微表情會透露一個人心頭的秘密。有些人通過偽造的表情隱瞞真實的情緒,但是臉上可能會有短暫的一閃而過的表情,就是微表情。停頓時間長的表情可能是假的比如10秒以上,自然的表情不會超過4到5秒。微表情的特點是動作「微」和消失「快」。
  • 五年級第八單元《古人談讀書》《憶讀書》《我的「長生果」》匯總
    【點擊】課文內容筆記連結:五年級第25課《古人談讀書》筆記,讀聖賢經典,激勵少年用心讀書(二)第26課《憶讀書》重點內容匯總1、一談到讀書,我的話就多了!【解析】開篇點題,充分表達自己熱愛讀書的特點。同時,用「一……就……」讓人聽來很親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與自己談話,一下子抓住了讀者的心。
  • 讀書筆記:生命的隱喻與醫學的罩門
    難道生命認知與幹預就沒有邊界,醫學就沒有罩門?人文學者們大多信奉歷史的「後視鏡」裡可以洞悉未來。後視鏡與未來,表面似乎不搭界,但熟練的駕駛員們都知道,正是後視鏡積累了人車關係的鏡像距離感(車感),才會妥善規避前方風險(或減速,或繞開)。
  • 讀書時刻:黑羊效應中的「屠夫」心裡是怎麼產生的?
    《黑羊效應》黑羊效應中「屠夫」的心裡是如何產生的:1.認知行為失調。人的行為通常是追隨著認知在走的,當行為先於認知發生時,就可能會根據已經完成的行為改變自己的認知,例如刮刮樂受騙。學歷越高或越聰明的人越難以承認自己受騙了,因此也更容易陷得更深,這是「認知行為失調理論」。
  • 從這本書開始改變自我,做一個百分百擁有學習力的人《認知覺醒》
    1.2匹配式行動建設作者在《認知覺醒》書中給我們敲了小黑板板:「匹配原則不只是適應於學習這一個領域,在我能觀察到的任何領域,幾乎都遵循這個規律。「人天性對於苦難程度有非常敏銳的感知力。當我們知道匹配原理以後,該如何做呢?第一,梳理個人拉伸區。
  • 讀書筆記之一:《早期希臘科學》
    今天給大家推薦這本書,我剛剛看完,記下了一些筆記,希望可以幫大家拓寬視野,了解古希臘「科學家」們的情況~注意古希臘的科學家定義跟現在的科學家是不一樣的,科學家在古希臘可以理解為一份「副業」。
  • 人和人層次的不同,在於決策效率的不同(每天讀書筆記01.09)
    這是因為欲望是認知的根本,欲望是人格的根本,欲望決定了你的上限,一個人不可能擁有超越自己欲望的人格、能量、金錢和格局。四、如果你想達到超人的成績,你想賺錢,你想賺很多錢,那你就要記住,從第一天開始,你就要以你想達到的那種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你要把你周圍所有人的教育、觀念、思維,全部放棄,並不認同他們,並反對他們,並堅定自己。
  • 2020年讀完102本書小結及2021年讀書計劃
    2020年讀書總結一、個人成長(一)思維認知01《結構性思維》 王琳、朱文浩閱讀的第一本關於結構性思維的書籍。通過當時熱播劇《羋月傳》引出如何通過結構性思維3分鐘看完81集的《羋月傳》,以及學習結構性思維的好處。書籍深入探索了結構性思維的原理、應用。
  • 28位民國文學大師,告訴你怎樣讀書好
    曾任北大校長的教育家蔡元培早年讀書時,喜歡各種書都涉獵地泛讀,也不大喜歡摘抄和筆記,所以一方面很難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當時讀過有感想的內容事後不方便尋找。民國時期的文藝大叔——翻譯家章衣萍幼時讀書時,不求甚解,有些不懂的地方就囫圇過去,自然也是鬧過笑話。雖然這些大家在讀書這件事上走過彎路,但還是不妨礙他們最終成為後世所稱頌的文學大師。
  • 幼兒園老師,堅持二十多年寫教育筆記,分享耳目一新的筆記寫法
    存在電腦裡的小小一部分教育筆記存在qq空間裡的幾篇筆記名稱QQ空間裡的筆記數量20多年的堅持,有哪些收穫呢?1.發現自己的每一天都這麼精彩,不著聲色的精彩。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用遊戲的方法解決問題輕鬆自在。孩子們願意上幼兒園了,吃好,睡好,玩好,家長滿意了。文字裡有老師對孩子滿滿的愛,對教育教學的答疑,對家庭教育的引領,對教育理念的詮釋,教育智慧在字裡行間中穿梭。孩子挑吃水果怎麼辦?賣水果囉,教育智慧靈光閃現。
  • 《全宋筆記》歷時十九載全十編出齊
    為什麼要整理宋人筆記    何為筆記?宋人洪邁《容齋隨筆》卷首自序謂:「予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之所之,隨即記錄,因其後先,無復詮次,故目之曰隨筆。」這就是說,筆記乃讀書所得,見聞所及,隨筆雜錄,不分先後,文筆自由,不拘形式。
  • 天性涼薄是什麼樣子的?
    她沒有文化,卻告訴我一定要「努力讀書」。我生性敏感,玻璃心。喜歡想太多。我一邊小心翼翼地揣摩著旁人的心思,在夾縫裡生存——甚至想取悅別人刷存在感。很可悲。我也不喜歡自己這樣。索性我就看淡了一切。來自農村,在大學裡,根本沒人怎麼願意搭理我——當然,我破衣爛衫的,嘴還挺笨。誰會願意和我相處呢?後來我竟然在這種寂寞冷漠的現實環境裡看到了曙光。
  • 分享學習筆記的第8天!
    大家好本號為休閒號,主要用於分享懂懂學習筆記與優美圖片內容,大體為兩個版塊:.................第一項:學習筆記第二項:圖片分享..................詳情,如下:..................
  • 「讀書,是為了尋覓更好的自己」
    「讀書,是為了尋覓更好的自己」 2020-05-14 2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