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曆|15年前「DNA之父」逝世 雙螺旋結構揭開了生命科學的新篇章

2020-12-01 前瞻網

科技日曆|15年前「DNA之父」逝世 雙螺旋結構揭開了生命科學的新篇章

 Evelyn Zhang • 2019-07-28 15:20:13 來源:前瞻網 E2016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2004年7月28日 ,「DNA之父」、英國生物學家弗朗西斯·克裡克(Francis Crick)在家中逝世,享年88歲。

弗朗西斯·克裡克最重要的成就,無疑是1962年與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共同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二人也因此與維爾金斯(Maurice Wilkins)共同獲得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

兩人的合作非常緊密,小他12歲的沃森之後在悼言中稱:「我將永遠緬懷弗朗西斯,記住他高人一籌、專注於一點的智慧,記住他對我的友善和對我樹立信心的幫助。」

克裡克與沃森揭開DNA雙螺旋結構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克裡克最初參與了蛋白質結構的解析,當時很多人認為蛋白質是傳遞生物信息的遺傳物質,但一些關鍵實驗將遺傳物質指向了DNA。而顯微鏡的改進似乎引領了一個時代——在這個時代,許多生物學家對細胞的微觀結構進行了深入的觀察。到1885年,大量的間接證據表明細胞核中的染色體 - 深色染色線帶有細胞遺傳的信息。後來發現,染色體的重量約為DNA的一半和蛋白質的一半。

一邊探索,一邊迷茫,克裡克終於等到了自己見證奇蹟的時機。1951年,克裡克在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工作,他遇到了自己終生的搭檔沃森。就這樣,抱著對DNA相同的好奇,兩人一拍即合。

而當時,研究DNA結構的團隊並不僅僅只有沃森和克裡克,美國化學家鮑林(Linus Pauling),威爾金斯、羅莎琳德·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等人,都在探究DNA結構的秘密。可惜鮑林被他提出的DNA三螺旋結構迷住,富蘭克林拍攝的DNA晶體圖片,對DNA結構的解析似乎近在咫尺。

1953年3月7日,克裡克和沃森在實驗室中聯手搭建的DNA雙螺旋模型宣告成功,揭開了生命科學的新篇章。最終,1962年沃森和克裡克率先提出DNA雙螺旋結構!

不少人將克裡克稱為「20世紀的達爾文」,那個世紀輝煌的生命科學歷史裡,他是一個繞不過的關鍵人物。事實上,弗朗西斯·克裡克的發現,不僅將生命和靈魂的奧秘只歸結於一些簡單的分子,同時也是對宗教「靈魂不朽論」的強烈挑戰。這一成就也成為了遺傳學的基石,被廣泛認為是20世紀生物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榮獲諾貝爾獎後,克裡克也並沒有因此止步不前。DNA的結構解出來後,在1958年,克裡克提出了遺傳信息由DNA傳遞到RNA再到蛋白質的中心法則,並和當時一批頂級科學家組成了一個「RNA領帶俱樂部」(RNA Tie Club)。這個俱樂部包括20位生物、物理和天文領域科學家,每個科學家代表一種胺基酸,印在他們各自的領帶上。他們致力於破解DNA如何編碼蛋白質。最終,克裡克通過遺傳學實驗證明了3個DNA鹼基作為一個密碼子編碼一個胺基酸,並最終由同代科學家更多的實驗精確地繪製了DNA編碼蛋白質的密碼子表,密碼子表如同生命科學的「元素周期表」。

據《華盛頓郵報》,DNA結構的發現,為每年300億美元的生物技術工業、遺傳工程、藥物和疫苗研究、法醫鑑定及生育治療鋪設了一條道路,而且為更好的測量生物進化提供了分子生物學的理解。

DNA雙螺旋結構的草圖,如今被收藏於英國倫敦那個代表著「無可救藥的好奇心」的——惠康典藏博物館。這幅圖說明了雙螺旋的幾個機構特徵:首先為右旋,雙鏈以相反的方向運轉;核苷酸,即鏈的構成塊,具有形成骨骼的一個部分和伸向螺旋中間的一個部分(鹼基);一個鏈中的內部伸向鹼基相互對齊,因此能夠與相反鏈中的鹼基配對。最後一個特徵對DNA十分關鍵,這個特徵能夠執行將基因信息從一代傳給下一代的功能。該模型由兩條交織在一起的螺旋(螺旋)糖鏈組成,由扁平有機鹼水平橋接。

除了發現雙螺旋外,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克裡克在破解遺傳密碼方面也起了中堅作用,在Salk研究所的歲月裡,他的興趣轉移到神經科學、意識和記憶。在這些領域,他做出了關鍵性的貢獻。

之後,他又在醫學雜誌《自然神經學》上發表論文,稱他和他的研究小組通過大量實驗已經發現了人類的「靈魂細胞」,克裡克稱,人的靈魂意思根本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由人體大腦中的一小組神經元細胞產生和控制的。

多年來,克裡克做了數不清的實驗,包括用各種儀器研究大腦受傷的病人、動物,並進行各種心理學研究等,獲得了大量富有價值的一手研究數據。如今,大量的生命科學研究,都在這些前人的基礎上大放異彩。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DNA雙螺旋結構的闡明,是上世紀最重大的自然科學成果之一。沃森和克裡克雙螺旋模型的建立,揭開了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序幕。這一重大發現的誕生,是曲折複雜的。正如沃森所說「科學很少像外行想像的那樣,完全按合乎邏輯的方式進行」。
  • 科學網—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說到20世紀最偉大的3個科學發現,非相對論、量子力學和DNA雙螺旋結構莫屬。
  • 非雙螺旋!科學家發現新DNA結構
    IT之家4月24日消息 日前,科學家已經確定了人類細胞內新的DNA結構,並將新結構命名為「i-motif」。新的DNA結構類似於生活中的「結」,已經首次在活體細胞中觀察到。▲DNA雙螺旋結構在許多人的認知當中,DNA是以雙螺旋結構存在於細胞當中的,甚至許多人並不了解這個。對於新的i-motif結構,科學家們並不確定它的功能是什麼,但他們懷疑它涉及「讀取」DNA序列並將其轉化為有用物質的過程。
  • 科學家首次在人體細胞內發現一種新的DNA結構,不是雙螺旋!
    博科園:科學科普-生命科學類它是DNA,卻不是我們熟知的雙螺旋結構。來自澳大利亞加文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第一次在活細胞內確認了一種新的DNA結構: i-motif。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首次揭開DNA的結構之謎。自那之後,標誌性的雙螺旋結構便已成為公眾對DNA的默認印象。而多數人不知道的是,至少在實驗室中,DNA短片段還能以其他形狀存在。科學家一直懷疑這些不同的形狀可能在DNA代碼被「讀取」的時間和方式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新發現的形狀完全有別於雙鏈DNA的雙螺旋結構。
  • 科技日曆|25年前的今天 著名量子化學家萊納斯·鮑林逝世
    科技日曆|25年前的今天 著名量子化學家萊納斯·鮑林逝世  Connor Feng • 2019-08-19 10:19:
  • 圖文:DNA雙螺旋鏈結構發現50周年
    沃森和克裡克成名後,他們出場做報告都受到隆重接待,只不過他們講解和宣布的內容再沒有像發現DNA雙螺旋結構這麼重大。  物理學家的小冊子《生命是什麼》開拓了生命科學研究的廣闊領域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得益於一本科普小冊子《生命是什麼》,它的作者是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1887年-1961年)。
  • 龔宇:愛奇藝的DNA雙螺旋結構是科技+娛樂
    龔宇說,一個月前之所以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而沒有選擇紐交所,是為了品牌,為了強調愛奇藝是一家科技公司,因為全球大部分科技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不同於其它科技公司,愛奇藝DNA的雙螺旋結構,一個鏈條是科技,一條是娛樂創意。
  • DNA的雙螺旋結構是溶液及活體中常見的形式,通稱B型
    1.二級結構1953年Watson 及Crick在化學分析及X光衍射法觀察DNA結構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double helix model)此結構是在核酸一級結構基礎上形成的更為複雜的高級結構,即DNA的二級結構,DNA的二級結構即雙螺旋結構,其內容可歸納為:(1)DNA分子為二條多核苷酸鏈以一共同軸為中心,盤繞成右手雙螺旋結構。螺旋直徑2nm。
  • 科學家發現四鏈螺旋結構DNA
    在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確立了DNA為雙螺旋結構這一理論60年之後,一種四鏈螺旋結構DNA出現了。因為癌細胞分裂速度很快,而且其端粒經常存在缺陷,因此四鏈螺旋結構可能是癌細胞一個獨有特徵。若情況果真如此,則針對癌細胞的治療手段不會傷害健康細胞。英國劍橋大學的尚卡爾·巴拉蘇布拉馬尼安說:「我希望我們的發現能對 因沃森和克裡克1953年發現了雙螺旋結構而認為我們真正了解了DNA結構 這一信條形成挑戰。」
  • 人體細胞內存在全新DNA結構
    科技日報北京4月24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23日報導,澳大利亞科學家首次在人體活細胞內發現了一種新的DNA結構——被稱為「i-基元」(i-motif)的「DNA扭結」。這表明,除了眾所周知的雙螺旋結構外,人類DNA還擁有更複雜的結構,這些結構也影響著我們的生物學功能,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將促進我們對DNA的理解。最新研究負責人、伽爾文醫學研究所的丹尼爾·克裡斯特指出:「當大多數人想到DNA時,腦海中浮現的是雙螺旋結構,但新研究提醒我們,存在著完全不同的DNA結構,i-基元是DNA的四鏈『結』,與雙螺旋結構大相逕庭,且其很可能對我們的細胞至關重要。」
  • 雙螺旋升級了:人體首次發現四螺旋DNA
    眾所周知,DNA是生物體發育和正常運作必不可少的大分子,其結構為雙螺旋。但是這一結構有時會加倍。如今,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人體細胞中發現了四螺旋DNA結構。此前研究人員曾在一些癌細胞和實驗室的化學實驗中發現四螺旋DNA,這是第一次在健康的人類活體細胞中發現這種結構,而且它是由正常細胞過程產生的穩定結構。「毫無疑問,我們已經證明了四股DNA可以在活細胞中形成。這迫使我們重新思考DNA的生物學特徵。」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Marco Di Antonio說。
  • 太極雙魚圖基因雙螺旋牛頓三定律,是命運的轉動邏輯,你一定看看
    裝載生命密碼的雙螺旋結構,是環境促成的競合模型,不這樣就不會有生命,地球會仍然處在一個荒蠻的無機世界。這個雙螺旋結構,給生命科學帶來啟發,能夠揭開生命是怎麼誕生的,也給心理學帶來啟發,揭開了人的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為精神分析奠定基礎。這個結構的另一個表現形式,是太極雙魚圖,是我們的文化符號,也是這個世界的運轉邏輯。
  • 雙螺旋輸送機結構特點分析
    雙螺旋輸送機是採用兩條無縫鋼管內分別裝有一根實體螺旋,其中一根是左旋,另一根是右旋,那麼雙螺旋輸送機有哪些結構特點呢,以下即是相關介紹:雙螺旋輸送機1、雙螺旋輸送機葉片結構雙螺旋的葉片種類三種:實體面型,帶式面型,葉片面型等形式,不同葉片可輸送的物料也有所不同例:是體面面型的葉片就是和一些像小麥,這種顆粒狀的。
  • 用六十甲子螺旋結構,尋找天幹地支裡隱藏的生命密碼
    天幹地支裡隱藏著怎樣的生命密碼?帶著這些問題,用六十甲子螺旋結構,來開啟尋找生命密碼之旅。螺旋四柱下面從六十甲子紀年、紀月、紀日、紀時辰來分析它的結構關係一、六十甲子配對原理十天幹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天幹,乙、丁、己、
  • 匯創新 | 敢闖蛋白質研究「禁區」,大科學攜手大產業共舞「雙螺旋...
    在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基因組標籤計劃(GTP)研發中心的在線訂購網站上,定製實驗小鼠的訂單正從國內外實驗室不斷「飛」來。對科學家而言,這裡生產的實驗小鼠很特別,其價值可能根本無法用金錢來衡量——利用上海科學家獨家發明的「基因組標籤」技術體系,中心幾乎能生產出帶有任何基因標籤的小鼠,而傳統技術對約一半的基因無能為力。
  • 長長的DNA如何變成短小的染色體?蛇形蛋白來了!
    蛇形圖案經常被用來象徵醫學,事實證明,這並非無稽之談,它們還能模擬生命本身的鑰匙。近日,來自美國萊斯大學理論生物物理中心(CTBP)的科學家們正在深入研究幫助DNA在染色體中摺疊的基本蛋白質的動力學。結果發現,染色體結構維護(SMC)蛋白的「捲曲螺旋」也會彼此纏繞,像蛇一樣扭動,在DNA中形成更大的環。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 伏羲女媧交尾圖,竟然預言了DNA的分子結構,這僅僅是巧合嗎?
    我們現在從生物學裡面知道,DNA是呈現雙螺旋結構,兩條脫氧核苷酸鏈相互纏繞,形成了一個完整的DNA分子。但是,在古代科技還沒有那麼發達的時候,一幅伏羲女媧交尾圖仿佛預言了當時的DNA分子雙螺旋結構,這僅僅是巧合嗎?
  • 傳統理論受到新研究挑戰,DNA雙螺旋的氫鍵作用力理論被質疑
    近期,瑞典查爾莫斯工業大學研究人員對DNA的一項研究表明,傳統DNA雙螺旋結構依靠氫鍵作用力結合的理論可能是錯誤的。他們認為,在親水性環境中,是DNA雙螺旋結構中的疏水基迫使DNA雙鏈結合到一起。傳統理論認為,同一平面的氮鹼基在兩條主鏈間形成鹼基對,鹼基對之間以氫鍵維繫,正是這種氫鍵作用力將兩條主鏈結合在一起形成雙螺旋結構。
  • 世界上首座雙螺旋人行橋,有很大的意義,雙螺旋橋!
    是世界上首座雙螺旋人行橋,於2010年4月24日通行。設計人員受DNA結構的啟發,這座橋梁想要體現的意義是「生命與延續、更新與成長」。此刻隔水相望的濱海灣金沙酒店、摩天輪和連接兩地的雙螺旋橋也是被燈光裝飾演繹的美輪美奐。雙螺旋橋,是新加坡濱海灣的一座人行橋,因其結構像人體DNA的雙螺旋結構而得名。它既是一座優雅輕盈的藝術品,也是一座堅固又耐腐蝕的結構,將先進設計工具的運用和雙相不鏽鋼完美結合起來。橋於2010年夏天正式通行,凸顯了城市的精神和活力。世界上首座曲線橋,2010年4月24日通行。
  • 科技日曆 | 原子彈、登月之後,人類踏上了破解「生命密碼」之路
    科技日曆 | 原子彈、登月之後,人類踏上了破解「生命密碼」之路  黃琨 • 2019-09-28 19:28:52 來源:前瞻網 E4376G0